理论教育 西方生态美学:高主锡的总体特点

西方生态美学:高主锡的总体特点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主锡的生态美学由生态的环境设计理论衍化而来。对应到美学方面,高主锡认为,生态美学实质上是一种聚焦自然与艺术的创造性美学,它同样坚持整体的、演化的生态哲学范式,从创造性事实出发,对自然与艺术的创造性进行经验性研究。生态美学与传统的美学理论相比更具有包容性、描述性和演化性。

西方生态美学:高主锡的总体特点

在《生态美学》一文中,高主锡从11个方面对立足于后现代文化语境的生态美学、西方传统的形式美学以及以伯林特审美场理论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做了比较,由此确定了与生态的环境设计理论相适应的生态美学的总体特点:第一,哲学基础:形式美学是二元论的、科学的、实证的、客观的,现象学美学是整体的、现象学的、人文的、主观的,而生态美学是整体的、生态的、演化的、主客观相统一的。第二,焦点:形式美学是聚焦外观的美学,现象学美学是聚焦体验的美学,而生态美学是聚焦自然与艺术中的创造力的美学。第三,原始数据:形式美学依据审美概念,现象学美学依据审美事实,而生态美学依据创造性事实。第四,研究方法:形式美学依赖内省,现象学美学考察对于艺术美的审美体验,而生态美学则对自然与艺术创造力进行经验研究。第五,思想观念的本质:形式美学是排外的、形式的、静态的,现象学美学是包容的、描述性的、动态的,而生态美学是包容的、描述性的、演化的。第六,与设计的关系:形式美学与秩序原理相关,现象学美学不必与秩序原理相关,而生态美学与秩序原理相关。第七,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形式美学从一定距离之外观赏艺术品,艺术近似于博物馆艺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大;现象学美学重视通过参与来体验艺术品,艺术是活的艺术或行为艺术,在审美场中,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减小;而生态美学视艺术品为被欣赏的艺术品,是通过参与和适应而生产的,是为了人和场所提供的艺术,在人-环境系统中,观赏者和艺术品的距离减小。第八,艺术家对艺术工作的理解:在形式美学中,设计师/艺术家倾向于创造以客体为中心的艺术(例如创造形式和对象);在现象学美学中,设计师/艺术家倾向于创造以体验为中心的艺术(例如创造体验);而在生态美学中,设计师/艺术家倾向于创造以体验/环境为中心的艺术(例如创造处于演化中的环境)。第九,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形式美学由于坚持客体导向,容易吸引大众传媒的注意力;现象学美学由于坚持过程导向,不容易吸引大众传媒;生态美学由于坚持过程和系统导向,也不容易吸引大众传媒的注意力。第十,艺术家的形象:在形式美学中,设计师/艺术家是英雄、天才、大师;在现象学美学中,艺术家是体验者/表演者,参与创造和鉴赏体验;而在生态美学中,艺术家是体验者/表演者,参与设计和鉴赏的创造性过程。第十一,焦点的宽幅:形式美学强调视听感官,现象学美学强调积极的感知和体验,而生态美学强调整体的意识/无意识的体验和创造。[21]

综合考察这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可知,高主锡的生态美学一方面保留了形式美学的规范性秩序原则,同时吸收了现象学美学整体的哲学观以及包容的、描述性的观念本质;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形式美学实证主义客观性,同时超越了现象学美学主观的现象体验。高主锡的生态美学由生态的环境设计理论衍化而来。他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论立足于整体的、演化的生态哲学范式,坚持自然与艺术主客观的统一,关注在人-环境系统中艺术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创造美。对应到美学方面,高主锡认为,生态美学实质上是一种聚焦自然与艺术的创造性美学,它同样坚持整体的、演化的生态哲学范式,从创造性事实出发,对自然与艺术的创造性进行经验性研究。生态美学与传统的美学理论相比更具有包容性、描述性和演化性。由于设计和美学具有相同的创造性的秩序原理,在人-环境系统中,艺术家遵循秩序原则,参与设计和鉴赏的创造性过程,创造以体验/环境为中心、为了人和场所的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被动创造和欣赏的局面,从而拉近观赏者和艺术品的距离,使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有了生态的环境设计美学的指导,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实现由二元对立到互为补充,既顺应了自然的演化规律,又达到了人自身健康发展的目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