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主锡生态美学在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现实背景

高主锡生态美学在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现实背景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主锡的生态美学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的理论视野和后现代的哲学范式。下面就对其生态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作简要说明。高主锡较早认识到了美学与设计学科之间的差距,并指出现代形式美学不能为生态的环境设计提供适用性原则;恰恰相反,精英主义的现代环境设计,反而阻碍了环境美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高主锡生态美学在西方生态美学史中的现实背景

西方环境美学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兴起,最早的参与者不是美学家,而主要是地理学家和景观设计师,他们关注场所和景观的视觉审美质量,试图用量化的方式进行风景评估。高主锡正是在西方环境美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者,他通过批评人与环境二元论的环境美学,提出了关注整体的、演化的生态美学。[5]纵观高主锡早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可以发现他较早使用了生态建筑、生态理论、生态设计、生态美学这类带有“生态的”(ecological)前缀的术语。这类新概念不仅指生态学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还更多地反映在建筑学当中。高主锡试图通过概念的重新界定反思人的创造性,导向一种更具人性化和环境适应性的设计。他的理论涉及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思维。高主锡的生态美学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的理论视野和后现代的哲学范式。下面就对其生态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作简要说明。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建筑和城市的西方化,使人们忽视了对当地景观的认同以及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各国分工协作和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以形式主义基督教世界观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又对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建筑无序的分散和同化,疏远当地文化传统,建筑和城市忽略环境及其联系,降低地方认同,丧失地方精神,等等。当时流行的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环境设计,提倡几何造型和物理材料,注重工业设计的示范功能,追求创造性的设计作品和抽象的设计美学理论,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设计环境的地域性,使建筑结构陷入几何化的形式主义的窠臼。高主锡较早地认识到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地建筑和城市的西方化所造成的消极的审美和生态后果。基于全球化的历史语境,同时基于建筑和城市西方化的问题意识,他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景观立场。

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出现,并掀起了反本质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由文学领域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建筑学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1975年詹克斯发表了《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一文,和罗伯特·斯特恩同时把后现代这一术语从文学领域移植到建筑学,推动了欧洲后现代主义的浪潮[6]现代主义追求规范化的概念和形式的整齐划一,而后现代主义则具有反现代主义倾向,试图脱离功能主义和国际风格,追求变化、开放和多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环境设计一词,被用来统称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反映了设计师的关注点从形式向环境转移。与之平行的是新兴的环境美学,它标志着环境设计所依据的美学从形式美学向环境美学转变。在此期间,除了建筑学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外,风景园林学中还出现了生态规划概念,环境设计有了环境保护主义的新内涵。高主锡认识到了这些学科变化,并断言,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很多环境设计师正处于从还原论向整体的设计理论过渡的阶段。他们由于缺乏对整体的、演化的设计方法的清晰理解,在行动中还没有完全应用整体论的设计理念;即使有人认识到了整体的、演化的方法对于解决后工业社会复杂的人类问题的重要性,当时的设计教育仍然缺乏必要的生态学原理、行为科学原理以及设计原理的哲学综合,而这正是造成美学与设计理论不对称的根本原因。[7]针对现实的设计教育与实践问题,高主锡坚定地站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努力打破学科之间固有的界限,综合设计原则与生态学原则以及行为科学原则,积极倡导整体的、演化的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和良性社会交往的目的。(www.daowen.com)

最后,回归到美学方面,受到传统的形式美学理论的影响,很多设计师都在谈论审美价值并作出审美判断,但很少有人能够客观地阐明美学及美的本质。对于具体的环境设计实践来说,美学一词已经变得模糊而缺乏适用性了。前面提到的精英主义的现代环境设计,因坚持实证主义美学(positivistic aesthetics)的形式观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直遭到批评,尤其在建筑和城市设计学科中受到诟病。实证主义方法导致人与环境的研究二元分立,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神学决定论又助长了一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们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去评价和改造世界。虽然美学家已经从对客观的艺术对象和抽象的美学观念的讨论,转移到对人与环境的体验式互动的关注,但许多基础设计书籍和环境设计文献仍然把统一、平衡原则作为主要原则来处理。高主锡较早认识到了美学与设计学科之间的差距,并指出现代形式美学不能为生态的环境设计提供适用性原则;恰恰相反,精英主义的现代环境设计,反而阻碍了环境美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高主锡把握到了环境美学家呼吁的包容、互动的日常美学的时机,主动把东亚美学与伯林特环境美学中的现象学思想联系起来,从生态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中探索更包容、互补的秩序原理,进而将之作为联结设计原则和美学原则的基础,并设计出一套可以应用于具体环境设计实践的、更具生态适应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综合的生态美学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