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生态美学史:自然环境模式及生态美学意蕴

西方生态美学史:自然环境模式及生态美学意蕴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卡尔森在《欣赏与自然环境》一文中,正式提出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这标志着其早期环境美学的正式建立。因此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是关于自然的生态审美,可以归入卡尔森的生态美学思想。卡尔森正是在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的指引下,根据自然环境本身的特性,提出了环境模式。这是一种环境聚焦的欣赏模式,与生态学所强调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意蕴。

西方生态美学史:自然环境模式及生态美学意蕴

1979年,卡尔森在《欣赏与自然环境》一文中,正式提出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the environmental model),这标志着其早期环境美学的正式建立。同时,卡尔森也在文中对自然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欣赏什么、如何欣赏—给出了明确的正面回答。环境模式是卡尔森根据对象导向(objectorientated)的思路,通过对比艺术与自然、艺术欣赏与自然欣赏而得出的结论。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尊重自然环境本身的特性,强调自然既是环境的,又是自然的,突出自然对象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重视常识和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的引导作用,追求自然审美判断的客观性。毫无疑问,这种欣赏模式是一种适当的、严肃的自然欣赏方式,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欣赏方式。因此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是关于自然的生态审美,可以归入卡尔森的生态美学思想。

在卡尔森那里,欣赏或审美是自然欣赏活动与艺术欣赏活动联结的纽带。虽然自然不同于艺术,自然欣赏也应该不同于艺术欣赏,但是卡尔森认为,从艺术欣赏中总结出的关于欣赏的一般思路,通过类比,有助于推进自然欣赏的发展。因此,卡尔森从艺术欣赏中总结出欣赏的一般思路是以对象为导向,这种欣赏方式充分尊重欣赏对象的个性化特征,为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比较与类比提供了一种结构性框架,同时也可以避免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方式的同质化。卡尔森正是在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的指引下,根据自然环境本身的特性,提出了环境模式(the environmental model)。如卡尔森所言,“尽管艺术的审美欣赏并不为自然欣赏直接提供适当的模式,但是它暗示了一个更适当的模式需要什么。严肃地说,对艺术品适当的审美欣赏,如下是基本的:即我们按照艺术品实际所是来欣赏艺术品,并依据关于它们真正特性的知识。……这暗示了自然审美欣赏的第三种模式,即自然环境模式”[47]。在卡尔森提出环境模式之前,他先对艺术欣赏中的对象模式(the object model)与风景或景观模式(the scenery or landscape model)进行了批判。如卡尔森所总结的那样:

自然美学的当代讨论强调关于自然欣赏的不同路径(approaches)或模式(models):这些模式旨在抓住对于自然恰当审美欣赏的本质。某些与艺术审美欣赏有直接关联的较传统的模式似乎是不适当的。这样的两种模式被称作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前者按照类似于欣赏雕塑的方式来推进自然欣赏,后者则以对待景观画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因此,对象模式将审美欣赏主要聚焦于诸自然对象,规定我们对于自然对象的欣赏如同对于抽象雕塑的欣赏,在精神上或物理上将它们从其环境中移开,并且只关注它们的形式属性。另一方面,景观模式,紧跟着如画传统,规定我们对于自然的欣赏有如欣赏一幅景观画。某种程度上,这需要将自然视作一个两维的景观(two-dimensional scene),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形式属性。这两种模式都没有完全实现严肃的、恰当的自然欣赏,因为每个都歪曲了自然真正的特征。前者将自然对象从它们的大环境中分离出来,而后者则将它们框入(frame)景观中,并使之平面化。更重要的是,由于两种模式主要聚焦于形式特征,因此两种模式都忽略了我们对于自然的大量的体验和理解。[48]

由此可见,按照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看,艺术欣赏所能提供的这两种模式都没有正确地对待自然的真实特征,而仅仅聚焦于自然的形式特征。于是,卡尔森通过考察自然的真实特性,提出了环境模式,从而解决自然欣赏中欣赏什么和如何欣赏的问题。如卡尔森对环境模式所作的概括:

它强调,自然是一个环境(nature is an environment),因此是一个居所(setting),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通常要用我们全部的感官来体验它,把它体验为非突出的(unobtrusive)背景。但是为了使我们的体验成为审美的,需要把非突出的背景体验为突出的前景。结果是,为了欣赏关于一个“盛开的花朵,嗡嗡响声的混乱”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由我们所发现的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来调节。我们关于特殊环境性质的知识,产生关于某种环境的欣赏的适当边界、审美意义上的特殊焦点以及欣赏行为。因此,我们有了一个模式,该模式开始回答在自然环境中“欣赏什么”和“如何欣赏”这两个问题,这个模式看起来确实应该注意环境性质。并且,这一点不仅对审美缘由(aesthetic reason)来说,而且对道德缘由(moral reason)和生态缘由(ecological reason)来说,都非常重要。[49]

从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出发,环境模式强调如下两点:第一点,自然环境是一个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environment);第二点,自然环境是自然的(natural environment is natural)。[50]从字面上看,卡尔森所强调的这两点似乎是一种同义反复。但是卡尔森的目的在于,强调自然的两个特性:环境的与自然的。这两个特性分别是针对卡尔森所批判的对象模式和风景或景观模式而言的,如果在自然欣赏中重视了自然的这两个特性,按照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来欣赏自然,那么就可以摆脱对象模式和风景或景观模式对自然欣赏的误导,从而适当地欣赏自然。

自然环境模式的生态美学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www.daowen.com)

其一,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强调在自然欣赏时,重视自然是一个环境这个特性,强调自然事物处于有机的相互联系中。这是一种环境聚焦的欣赏模式,与生态学所强调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意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象模式(the object model)并不同于以对象为导向的(object-orientated)欣赏。对象模式强调把欣赏对象看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审美整体,该审美对象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对象模式最适合运用于对非表现性的(nonrepresentational)雕塑品的欣赏。因为雕塑作为艺术品,通常是独立自主的,它的诞生环境与展览环境都不是审美关联物,即将它从其诞生的环境中移开并不会改变其审美特性,其展览环境同样也不会改变其审美特性。然而,按照以对象为导向的思路来看,自然事物则与一件雕塑作品不同:

自然对象与它们的诞生环境有一种我们称为有机整体(organic)的关系:这些对象是其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是借助环境中的自然力从其环境要素中发展出来的。因此,诞生环境与自然对象在审美上是关联的。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展览的环境凭借如下事实也同样相关:这些环境将与诞生的环境或相同,或不同。在任何一种情况中,自然对象的审美特性将受影响。再一次考虑我们的石头:在壁炉台上,它也许看起来极其平滑、弯曲优雅和富有表现力的坚固,但是在它的诞生环境中,它将有更多的、不同的审美特性—这些特性是它与它的环境之关系的产物。这里,正是富有表现力的力量塑造了它,并持续地塑造着它。同时,在审美欣赏中,它也呈现出自身在其环境中的位置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考虑它在其环境中的位置,它也许就没有所表现的这些特性,例如,坚固—当在壁炉台上时,它似乎才表现出这种特性。[51]

从中可以看出,卡尔森强调自然事物与雕塑不同,自然事物不是独立自主的,与周围环境不是隔绝的;相反,自然事物与周围环境是一种“有机整体”的关系。欣赏自然时,要重视自然事物在其环境中的位置以及与其环境的关系,而且自然事物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关系,“在审美上是关联的”。这就意味着,在审美欣赏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种有机关系。一块石头砌在壁炉台上,才在审美上显示出坚固这种特性;如果把这块石头放在其诞生环境中,在审美上就不一定显示出坚固这种特性了。由此可见,环境模式这种欣赏模式非常重视自然事物与其周围环境的有机整体关系,这是一种环境聚焦的欣赏方式,符合生态审美的要求。

其二,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在欣赏方式上强调多感官的参与,并且根据不同的欣赏对象,所参与的多感官之间的具体组合并不相同。比如,卡尔森大体上赞成段义孚所描写的自然欣赏方式,即“一个成年人如果要多形态地(polymorphously)享受自然,必须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顺从和不介意。他需要穿着旧衣服,这样才能感受自由,舒适地在小溪边的干草上伸展四肢,沉浸在身体感觉的融合中:干草和马粪的气味;大地的温暖,它或硬或软的轮廓;微风拂过,和着阳光的温暖;一只正令人发痒的蚂蚁,在伸出小腿探路;飘动的树影在他的脸庞浮动;河水流淌过卵石之声,蝉鸣声以及远处交通的声音。这样一种环境打破了所有悦耳与美学的正常规则,以混乱取代秩序,当然这全面地令人满足”[52]。卡尔森认为段义孚这里所描写的欣赏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适合于任何环境的普遍的欣赏行为,只不过按照对象为导向的欣赏思路来看,针对具体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需要进行一些具体的变化而已。实际上,从段义孚所描写的自然欣赏中可以看出,欣赏者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官,充分地感受自然,融入自然,让欣赏者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正是生态审美所追求的目标。

其三,自然欣赏的环境模式强调自然审美欣赏的适当性与客观性,具有浓厚的环境伦理学意蕴,表达出一种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立场。卡尔森明确指出,“自然环境模式倡导(initiate)一种更普遍的和以对象为导向的环境美学,有助于将美学与其他哲学领域联合起来,诸如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等,在其中存在一种对过时的、不适当的模式的日益增长的反对,以及一种新找到的(new-found)对与具体现象相关的知识的依赖(dependence)。例如,在反对一些被谴责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欣赏模式上,自然环境模式与环境伦理学一致—后者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模式,对自然世界进行道德评估,并用从环境和科学知识中得到的典范替换这些模式”[53]。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模式与环境伦理学关系密切,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欣赏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