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生态美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契机,下面分别从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氛围、美学理论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从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变得更加认真、严肃,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性。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了“绿色美丽运动”,欧美多国出现了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生态科学报告《增长的极限》。最有代表意义的事件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策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同年11月,米克在《加拿大小说杂志》上发表了《走向生态美学》一文。由此可见,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是促使米克生态美学产生的直接现实动因。
从思想文化氛围来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开始对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弊端展开一系列的反思与批判。其中,后现代主义中的重要内核—解构主义—在对现代性弊端的批判过程中,也深刻地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对传统的人与自然二元分裂思维进行了瓦解,对人类中心的主体性进行了颠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有很多理论家开始学习东方哲学的理论思想,特别是对东方哲学中物我交融的诗性思维产生了浓厚兴趣,德里达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包含着解构主义内核的后现代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米克的生态思想,这使他将生态科学与哲学、美学和人类学统摄在一起,通过促成理性与感性、人文与自然的合流来批判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和文化传统;同时,米克也积极吸收了大量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对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可见,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解构主义强劲的批判力,东方哲学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米克生态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www.daowen.com)
从美学理论发展来看,米克敏锐地察觉到了西方现代美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即作为现代美学理论支柱与基础的艺术哲学,已无法有效地解释与自然、环境、生态相关的审美现象。也就是说,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审美实践的解释效力,这意味着其为新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兴起和发展的契机。米克生态美学的产生就是源于这种美学理论内部的发展规律:不断通过反思、批判传统理论来完善、更新自身对审美现象的阐释。米克对西方理论美学史中非生态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其生态美学展开的逻辑基点,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将放在后文展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