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裂分:森林帝国失去政权

文化裂分:森林帝国失去政权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入主中原后的二百六十八年,文化裂分,教训可鉴。战火燃及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期间又发生京师大地震。其时,双方形势各有变化,战略局面有了扭转。清军采取“分进合击,直捣昆明”的兵略。这场平定三藩战争,反映多元利益丛集与纠葛。义军因没有统一首领,统一口号,统一组织,统一基地,统一行动,而采用分路袭击,流动作战。

文化裂分:森林帝国失去政权

清入主中原后的二百六十八年,文化裂分,教训可鉴。战争既是文化冲突最激烈的表现,也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残酷形式。清朝文化裂分,突出表现在中原三次大的战争:康熙朝平定三藩的战争,嘉庆朝平定白莲教的战争和咸丰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

第一,平定三藩的战争。先是,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引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战败李自成。后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镇昆明;明降将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镇广东;明降将耿继茂为靖南王,驻镇福建,三个藩王,合称“三藩”。康熙元年(1662年),经顺治帝在位十八年(1644年—1661年)时间,清基本平息南明“四王”、李自成和张献忠及其余部等势力,中原局势,稳定下来。康熙亲政后,庙堂会议,是否撤藩?或主绥服,或主武力。康熙帝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8]他主张不惜动用武力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年二十岁的康熙皇帝,政图高远,雄心博大,不循众见,决定撤藩。吴三桂闻讯,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而起兵叛乱,自称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国号大周。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两个藩王随之叛乱。战火燃及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期间又发生京师大地震。形势危殆,纷繁复杂。康熙帝采取“剪除两翼,主攻湖南”[9]的兵略,调集安亲王岳乐[10]定远平寇大将军、康亲王杰书[11]为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12]为杨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13]为大将军等四王,统率大军,分路出师。不料,“尔等率大兵驻荆、岳,将及二载,粮费师老,并未得尺寸之地,坐失事机,罪不胜数”[14]八旗满洲勋贵,长期养尊处优,当年雄风不再。康熙帝及时调整军事统帅,改任庶姓[15],重用绿营信用汉将,如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和马进良,“世称河西四将”[16],忠勇笃诚,以勇为冠,屡立奇功,均以善终。其时,双方形势各有变化,战略局面有了扭转。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其孙世璠继立。清军采取“分进合击,直捣昆明”的兵略。清抚远将军、贝勒彰泰[17]代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统湖广、广西诸路满、汉兵四十万下云南,攻会城”[18]。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清军攻入云南省会昆明,世璠兵败自杀,余众降,云南平。三藩之乱,战火平息。

三藩之乱祸首吴三桂,是个叛明降李、又叛李降清、再叛清称帝的茕茕小人,毫无节义的军阀

平定三藩期间或事后,清廷调整政策,改善绿营待遇,举行博学宏词,尊孔读经,题写“万世师表”匾,颁行天下孔庙(包括台湾孔庙),六次南巡,兴修水利,蠲免赈灾,表彰先贤,祭明孝陵,题“治隆唐宋”,祭拜绍兴禹陵,表彰汉族英烈,编印《全唐诗》,修《康熙字典》,惩治满洲庸腐贵族,赞扬汉人清官能官,等等,才出现后来的“康熙盛世”。

这场平定三藩战争,反映多元利益丛集与纠葛。就总体来说,是清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和争战,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打击地方分裂势力之争战,也是农耕文化与森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争战。

第二,平定白莲教的战争。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到五省白莲教民起义,历康、雍、乾三朝,共一百一十五年(1681年—1796年),中原地区,没有大战。这在中国帝制时代,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清平定白莲教之战,自嘉庆元年(1796年)起始,至九年(1804年)九月平息,主要地区包括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等五个省域。战火持续九年,耗银二万万两[19],清朝伤了元气,从此走向衰落。

先是,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秘密的白莲教,明清时期,广泛传布。乾隆后期,民生艰苦,秘密传教,流行更广。川、楚、陕交界地带做佃户、佣工的农民、流民,食住无着,生活无奈,利用此教,群起反抗。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白莲教民起义,九年平息。其时,湖北白莲教民,首先发难,四川、陕西纷起响应。襄阳义军由豫经陕入川,与四川义军会师,初始编营、设官,分路出击,取得大胜。嘉庆四年(1799年)末,杀清总兵朱射斗,威胁成都,四川总督魁伦被赐自尽。各路义军,各自为营,分兵游击,流动作战,使清军疲于奔命。后清政府组织地方武装,坚壁清野,寨堡自守。义军因没有统一首领,统一口号,统一组织,统一基地,统一行动,而采用分路袭击,流动作战。清军则组织团练,培训乡兵,集中兵力,分股击破。这支义军,先后参加的义民有数十万,搏斗长达九年,遍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南五省,清朝受到伤筋动骨的沉重打击。嘉庆白莲教民起义,是“官逼民反”,突出暴露官民矛盾之深、之广、之切、之重。

在这场干系清廷存亡之战中,汉军、汉官起了重大作用:

川、楚之役,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材武骁猛,萃于行间,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者,厥惟二杨及罗思举为之冠。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20](www.daowen.com)

至于八旗军各级官长消极、迟延、怠玩、腐化之表现,《圣武记》转述谕旨:

川楚之役,则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21]

官军在平息白莲教义民之变时,情弊严重,见诸史载:“奏报粉饰,掩败为功。其在京谙达、侍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故将吏日以玩兵养寇为事。”其前线官军,“在军惟酒肉、笙歌自娱,以国帑供其浮冒,而各路官兵乡勇饷迟不发,致令枵腹无裈,牛皮裹足,跣行出谷”。其作战时,功赏倒置:“各路官军临阵,辄令乡勇居前,绿营兵次之,满兵、吉林、索伦又次之。……及战胜,则后对弁兵又攘以为功,而冲锋陷阵之乡勇反不得与,是以保奏皆满兵居多,绿营兵间有之,而乡勇见章奏者百无一二。”[22]

在这场平定白莲教的战争中,清军以杨遇春、杨芳、孙思举等为代表的汉官、汉兵转战川陕楚,功勋尤卓著,起了重大作用,后亦任杨遇春为陕甘总督,杨芳官至甘肃提督,但对上述八旗官兵,仅做个案处理,于陈腐八旗制度,未能做重大改革。

清廷本来应当吸取教训,整顿吏治,进行改革,焕发生气,但清军之腐败,依然如故,愈演愈烈。虽然此次小风微波扛过,但是清廷故我不变而不更新,海啸巨涛,为之不远。

第三,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事件发生于咸丰元年(1851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长达十二年[23]洪秀全为首,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村,聚集两万余农民、佣工等会众,宣布起义。同年攻占永安州(今蒙山)。然后,“专意金陵,据为根本”[24]。同年十二月,攻占武昌。翌年春,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建立政府,组建军制。清军则设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洪秀全在胜利面前,骄傲腐败,发生内讧;又分北、西两路出征,犯下分兵取败之错。清朝官军之外,又继起曾国藩湘军和李鸿章淮军。经过长时间进退、分合、胜败、反复,到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六日,湘军曾国荃部从地道轰塌南京城墙,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失败。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达珠江,东至大海,西到兰州,北临长城,以太平天国为主,各种义军、民军、会道、捻军,如天上之星辰,遍布四面八方。这是君臣、官民、社会、文化、阶级,各种矛盾,集中展现,是清军入关二百多年以来,规模最大、地域最广、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民众反抗运动。大清皇朝面临,外国列强炮舰侵逼,国内民众普遍不满,千疮百孔,社会危机,只有鼎革一条,清刷旧制,开创拓新,才有出路,否则相反。

最后,历史又留给慈禧太后四十八年的时间,但她冥顽不化,拒不改革,各种矛盾,丛集庙堂。庙堂矛盾激化突出表现:先是叔嫂不合[25],慈禧皇太后罢恭亲王奕䜣等一切职务,“家居养疾”,并革免其余军机大臣;继是母子不合[26],慈禧皇太后将儿皇帝载湉囚禁在西苑瀛台及颐和园玉澜堂;再是君臣不合,后是君民不合等。总之,慈禧太后玩偶一个六岁同治、四岁光绪、三岁宣统,独唱“中兴”赞歌,欺骗中华国民。试想:连叔嫂、母子都分而不合,焉能合万众、合天下?结果,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四亿国民八方相应,隆裕宣统,交出政权,清朝覆亡。千年帝制终结,中华民众新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