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建立清朝并巩固其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清朝“以小治大”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统合。
在农区,面对中原农区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约一万万人口的农耕文化族群,历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如何对其统治,且能长久巩固?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强力推行满化政策,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演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历史文化悲剧。在顺治朝,整整花了十八年时间,才将“南明四王”和“李张及其余部”势力平息。到康熙朝,执政者总结关外六十年、入关十八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做出大的政策调整:总的做法是文化统合,采取多种措施,实行多种政策,如停止圈占土地,实行开科取士,荐举博学鸿儒,学习汉语,尊孔读经,重视农耕,兴修水利,逐步同农耕文化融合。社会矛盾逐步缓和,中原汉人逐渐统合。到康熙中后期,推行礼法,社会安定。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息“三藩之乱”,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王伦民变”,约百年间,中原地区没有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这在中国帝制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出现“康乾之治”。本书第十二章《鼎盛:康乾之治》,于此做了简要阐述。这表明,森林文化同农耕文化统合取得成效。
在林区,清入关前,森林文化已经全部统合,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实行军府制、府县制、部落制、姓长制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在牧区,匈奴—突厥—蒙古是历代帝制社会难解的问题。清执政者经过“三祖三宗”六代一个半世纪,才算把蒙古问题解决。在亚洲地区的蒙古全部归属清朝,实现了对草原文化的统合。
在高原区,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重教尊俗、在藏驻军、设驻藏大臣,并依法执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对高原文化统合,亦有明显之成效。
在沿海暨岛屿海洋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府置县,科举取士,后设立台湾省。清盛时从黑龙江入海口、库页岛(萨哈林岛),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直到曾母暗沙,实现海洋文化统合。
清定都北京后,由“以少胜多”,转变为“以小制大”,经过“康乾之治”的文化统合,在汉、满、蒙、疆、藏、台等地区,重俗尊教,因地制宜,逐渐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统合。书中所述五个文化圈,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0%、土地的90%以上。清帝成为中华共主。清廷依靠“文化统合”而得以国祚绵延二百六十八年。
历史两个对比,事情看得更清。
第一个对比,是同辽、金、元比。
清与辽比,清为何能入主中原,不再是半壁河山?因为清军入关前,整个东北,全部统一,完全统合,是其一块巩固的后方,直到清末,未有改变。但辽不同,它的版图类似香蕉形,南有大宋,北有女真,西有西夏,始终处在三面受敌的态势;特别是没有统合生女真,所以南进有后顾之忧,而未能成为一统江山,最终被其后方生女真所建的金所灭亡。
清与金比,女真建的金进入中原后,南对南宋、西对西夏、北对蒙古,后来曾三个拳头同时出击,自削自弱;更没有统合蒙古,又有后顾之忧,而未能完成一统江山,且最后被蒙古吞灭。
清与元比,有相似之处,就是蒙古进入中原前,后方问题已经解决,移祚大都后,统一中原;但也有不同:元定鼎大都后,未能文化统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碰撞激烈,矛盾激化,终被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4]所推翻。
第二个对比,是同汉、唐、明比。
以前六位君主在位时间来说—(www.daowen.com)
汉朝,高祖十二年、惠帝七年、高后八年、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武帝五十四年,共一百二十年;
唐朝,高祖九年、太宗二十三年、高宗四十四年、中宗六年、睿宗五年、武则天十五年,共九十二年;
明朝,太祖三十一年、惠帝四年、成祖二十二年、仁宗一年、宣宗十年、英宗十四年,共八十二年;
清朝,太祖十一年、太宗十八年、世祖十八年、圣祖六十一年、世宗十三年、高宗六十年,共一百八十年。
清朝如果从顺治至道光六朝,则为二百零八年。在上述四个大一统皇朝中,被史家称颂的汉朝“文景之治”为三十九年,唐朝“贞观之治”为二十三年,明朝“仁宣之治”为十一年,清朝“康乾之治”则为一百一十四年。汉、唐、明的三个“之治”都很难得,也很重要,但时间较短,其平均时间不到二十五年;清的“康乾之治”却有一百一十四年之久。清朝前六位君主在位时间长,其“之治”时间也最长,这应是清朝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一大重要原因。
综上,满洲以区区十万军队,漠漠数十万部民,入主中原后,能长期执政,应是多因一果,但其根本原因是文化统合。满洲入主中原后,不仅将汉族农耕文化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范围,而且将满、蒙、疆、藏、台都纳入中华版图,呈现盛清领土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局面,实施长期、全面、有效、稳定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长达二百六十八年。
就其文化因素来说,森林文化部民,与一帐一户的草原游牧生活、一家一户的中原农耕生活、一家一家的高原山居生活、一舟一船的海岸海洋生活,来做比较,森林文化的群体围猎,要有首领、要有协作、要有勇敢、要有智慧。这种长期生活、教育、训练,养成人们要有整体观念,要有协作意识。
“康乾之治”,因素固多,选其要素,关键在人。满洲崛兴,首在得人,得英杰之人,用贤能之士。《尚书·吕刑》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个古老的话题。其实,没有时势,哪来英雄;没有英雄,哪来时势。在清代连续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含多尔衮)、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所谓“三祖三宗”共六代杰出君主,时间一百八十年。这在汉、唐、明、清四个二百年以上大一统皇朝中是个非常突出的历史现象。
一项历史宏业,一人杰出不够,要有团队、梦想、制度、方略。整个清朝,最高执政集团,有过矛盾,有过争论,但主体没有发生裂变。举一个史例。
努尔哈赤团队核心是五大臣、八大贝勒。其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刚毅骁勇,如一次率兵攻打巴尔达城,史载:“命(额亦都)督兵取巴尔达城,至浑河,河涨不能涉,以绳联军士,鱼贯而渡。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中兵猝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战益力。被五十余创,不退,卒拔其城而还。”[5]
额亦都之子达启,受清太祖养育宫中,尚公主为额驸,但恃宠而骄。一日,额亦都集诸子宴会,行酒之间,命执达启,曰:“天下安有父杀子者?顾此子傲慢,及今不治,他日必负国败门户,不从者血刃!”于是,“引达启入室,以被覆杀之”。额亦都报努尔哈赤请罪,努尔哈赤惊惋嗟叹,谓:“额亦都为国深虑,不可及也!”[6]努尔哈赤对宗室贵族、军功贵族、蒙古贵族和汉军贵族,能在四十余年中,上下契合,和衷共济,没有内讧,未生裂变,从而完成女真统一和奠基清朝的大业。
然而,汉有“诛吕事件”和“吴楚七国之乱”,唐有“玄武门之变”和“诛武事件”,明有“靖难之役”和“三王之叛”[7],清朝政权主体核心层没有发生军事变乱,并吸取汉、唐历史教训,既没有发生宦官之祸,也没有发生外戚之祸,重大体,顾大局。这同其狩猎经济、协作观念有重要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