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雍乾文武的人口统计及文化平衡保持

雍乾文武的人口统计及文化平衡保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没有官方确切的人口统计记载。[36]雍正、乾隆父子,继承其“三祖一宗”事业,而为“三祖三宗”,继续文化统合,维系多元文化平衡,保持社会平稳而缓慢地运行。

雍正帝胤禛(1678—1735),康熙帝第四子,生母乌雅氏,胤禛出生后第二年,为德嫔。康熙帝崩逝后,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他就是雍正帝。他四十五岁继位,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八岁。雍正帝在漫长的皇子生活中,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和熏陶。登上皇位之后,做出不凡举措:

其一,整顿吏治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一,没有进行常例朝拜大典,而是连发十一道《上谕》,谕总督,巡抚,督学,提督,总兵官,布政司,按察司,道员(粮道、河道、盐道、驿道),副将、参将、游击等,知府、知州、知县,地方文武官员,要廉政奉公、恪勤任事。指出“今或以逢迎意指为能,以沽名市誉为贤,甚至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肖官吏,滥列荐章”[31],如不改正,继续贪婪,则“三尺俱在”。并清理仓库,严惩贪污。一时朝野震惊,一新上下吏风。

其二,豁免贱民 宋、元、明以来,遗留世袭贱民身份,如浙江惰民、北京乐户、广东疍民及他地丐户等。朝廷谕令:开豁为民,编入正户。开豁人数虽然不多,却是千年遗风的一次涤荡。这也说明:雍亲王平时对民情、特别是下层民情,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次改变贱民身份,是一项重要社会改革举措。

其三,巩固边陲 雍正帝继承先父未竟之业,在青海地区,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自称达赖浑台吉,进行分裂活动。雍正帝派兵平息,青海蒙古完全臣服于清。这是清朝解决蒙古问题,较天命、崇德、顺治、康熙朝,向前推进一步。

其四,兴修园林 主要是圆明园,后经乾隆帝再修,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万园之园”。但雍正帝晚年陷于迷信“长生不老”。苍天没有对他眷顾,事业未竟,在圆明园病重而死。继位的是皇四子弘历。

乾隆帝弘历(1711—1799),为雍正帝第四子,生母格格钮祜鲁氏,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乾隆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弘历二十五岁继位,在位六十年,又做了三年多太上皇,才离开人世。是中国皇朝史上享年最高、掌权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的文武之业,主要体现在:

其一,新疆归清 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32],其中完全解决天山以北蒙古和天山以南维吾尔之难题,统一新疆,归属于清。这是汉、唐、明以来所未能完全做到的。(www.daowen.com)

其二,蒙古归一 到乾隆朝中期,在亚洲地域的蒙古各部,包括漠南蒙古(内蒙古)、喀尔喀蒙古(蒙古国)、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和布利亚特蒙古(北蒙古),完全归附清朝,实行满蒙联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管理。

其三,管辖西藏 击败廓尔喀侵略,先以定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西藏驻军,设驻藏大臣,设金奔巴瓶制,订立《西藏善后章程》等,清廷巩固了对西藏全面有效的管辖。

其四,兴举文业 乾隆帝会多种语言文字,著文千余篇、作诗四万余首,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五体清文鉴》《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满文大藏经》等,将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融合时代。但其文字狱,为史家批评。

其五,引进粮种 自明朝以来,海路大通,虽有海禁,民间贸易,时有往来。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玉蜀黍)、白薯(地瓜)、马铃薯土豆),传到国内,不断得到扩种,粮食产量,大有提升。这使清朝人口,有较快速发展。

其六,人口大增 由于中原近百年没有大的战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高产作物推广,康熙帝诏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33],这就是“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即取消人头税,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但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没有官方确切的人口统计记载。自乾隆六年(1741年)十二月末,《清高宗实录》才首次出现全国人口官方统计:会计天下“各省通共大小男妇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九名口”[34]。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会计天下“各省通共男妇三万一百四十八万七千一百一十五名口”[35]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末,全国会计天下民数:“直隶等省通共大小男妇四万一百万八千五百七十四名口。”[36]

雍正、乾隆父子,继承其“三祖一宗”事业,而为“三祖三宗”,继续文化统合,维系多元文化平衡,保持社会平稳而缓慢地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