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政策之失:辽东汉民反抗剃发易服政策

清朝政策之失:辽东汉民反抗剃发易服政策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从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国号后金,到皇太极改元天聪、崇德,族名满洲,国号大清,既有事业之得,也有政策之失—影响到清朝入关之后,一系列的错误,直至宣统之亡。其政策之失,举以下五点。这项政策,引起辽东汉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辽东汉人抗拒剃发易服政策,采取多种方式,遍及辽东各地。将旗人与民人分城居住,施行人为隔离政策,并成为一项社会制度。

清朝政策之失:辽东汉民反抗剃发易服政策

清朝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国号后金,到皇太极改元天聪、崇德,族名满洲,国号大清,既有事业之得,也有政策之失—影响到清朝入关之后,一系列的错误,直至宣统之亡。如后金军攻下开原后,史载:“屋无虚梁,木无空枝”[81]。其政策之失,举以下五点。

第一,屠杀儒生之失。后金在辽东地区,攻城略地,滥杀无辜,尤以儒生,首当其辜。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82]在努尔哈赤时期,天命汗曾采取“屠儒”政策,大量汉族读书士人,或被杀戮,或作农奴,地位低下,生活悲惨。后范文程谏言:“好生者天之德也,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区夏,非乂安百姓不可。”[83]皇太极继位后,调整治策,开科取士。范文程后官至大学士。在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历史转折关头,范文程分析当时形势,进言:“成丕业以垂休万禩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84]他进一步分析:李自成“虽拥众百万,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逼殒其主,天怒矣;刑辱搢绅,拷劫财货,士忿矣;掠人赀,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备此三败,行之以骄,可一战破也”[85]

对李自成的功过评价,本文不作评论。但范文程谏言在群雄逐鹿之时,摄政睿亲王应率军入关,进兵中原,夺取天下。这是卓越之见。他又针对李自成“天怒、士忿、民恨”之败道三条,反之而谏言“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86]十六字策略。多尔衮纳谏,代统大军,往定中原,获取夺占燕京、定鼎中原的清朝大业。

第二,计丁授田之失。后金汗进入辽沈地区后,实行“计丁授田”政策,将所谓“无主荒田”,官方没收,按照男丁,分配田地。大量有田之家,被以所谓“无主”之名,没收归公,重新分配。于是,许多后金官将兵民,分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建立田庄,辽东汉人,沦为奴仆。这项政策,引起辽东汉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一时造成辽东的社会骚动和政治危机。辽民的反抗,有怠工、逃亡、投毒、袭杀、暴动等多种形式。如逃亡,有成户、成村、成地区地逃亡,如连山的汉民男四十人、女二十人,驱赶马十八匹、牛五头、骡四头和驴二头,集体逃亡[87]。红草岛五村汉人,用秫秸秆编成筏子,渡河逃亡[88]。如投毒,辽人往井里、肉里投毒,后金命店主将姓名刻在石、木上,以便中毒后追查。如袭杀,古河、马家寨、长山岛、双山、岫岩、复州等袭杀被努尔哈赤派去的官员而叛。其中“平顶山隘口之人,杀我四十人而叛”[89]。如暴动:

有诸生父子六人,知必死,持刀突而出,毙其帅,诸子持梃共击杀二十余人。仓卒出不意,百姓乘乱走出,五六百人结队南行,建州不之追。[90]

暴动以十三山军民的反抗斗争最为壮烈。数以万计的辽民据十三山以自保,绝不“剃发”降顺。努尔哈赤派兵围攻数次不克;李永芳再率军仰攻,被“山顶飞石打下”而退。这些反抗者久被围困,誓死不降后金。

第三,剃发易服之失。辽东汉人抗拒剃发易服政策,采取多种方式,遍及辽东各地。以辽西十三山军民的反抗斗争最为壮烈。数以万计的辽民据十三山以自保,拒不“剃发”降顺。努尔哈赤派大军多次围攻不胜。这些反抗汉民久被围困,誓死不降后金。其中:

有七百人黑夜潜偷下山至海边,渡上觉华岛。婴孩都害死。问其何以害死,曰:“恐儿啼贼来追赶也!”[91]

宁肯扼杀亲生婴儿,也不屈膝投降后金。

第四,分区居住之失。先是,契丹建辽,实行过契丹人与汉人分城居住的举措。后金迁都辽阳后,也实行满人住新城,汉人住旧城的政策。本来,随着后金进入农耕文化地域,既有利于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也发生了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满洲执政者进入燕京、入主中原后,仍然故我,旗民分区,安排居住。如在北京,旗人住内城,民人住外城。在京外,凡八旗驻防之城—西安、江宁杭州荆州、福州、广州、成都、青州等驻防将军驻地,皆建立“满城”,安排旗人居住。将旗人与民人分城居住,施行人为隔离政策,并成为一项社会制度。

第五,优养旗人之失。满洲人为清朝夺取天下,竭尽全力,建立功勋。后金—清初政权,对他们予以利益回报。这是理之常情,历代皆然。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族群人员,迅速增加,劳力不足。为此,以掳掠、投附、降附、战俘等形式,获得大量汉人等人口,作为“阿哈”,即奴仆,分给满人,加以役使。阿哈,即奴仆分为家内奴和家外奴两类,后者包括养马、随侍、种田、林作等劳役,旗人则成为其主人。主人与阿哈,两者的身份地位、社会等级、政治权力、财富分配等均不同。清定鼎燕京后,则演变为旗人终身并世代享受圈占土地、房屋和钱粮制。这成为清朝定鼎后的一大弊政,也成为清朝覆亡的一大原因。

总之,后金占领辽沈地区,进入浑河、辽河平原地域,不仅是一般改朝换代之变,而且是不同文化之争。这场文化之争,表现为东北森林文化、西北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之争斗、之交融,在付出重大文化代价之后,产生一个森林帝国。这个森林帝国,在东北兴起,进行新的文化统合,最终成为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清朝[92],屹立在东亚,也屹立在世界

【注释】

[1]《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叶。

[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六,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己巳,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4叶。

[3]《清史稿》卷二二八《达海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9258页。

[4]今存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套)、满文图书1000余种,这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5]《满文老档》是用无圈点老满文和有圈点新满文两种字体书写的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朝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后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命将原来无圈点字档和有圈点字档,重抄和转抄正、草各二部,共四部,每部装订为二十六函,一百八十本。由清内阁大库庋藏,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命各重抄一部,其函、本同前,藏盛京崇谟阁,现存辽宁省档案馆。至是《满文老档》共有七部。但原本《旧满洲档》又称《无圈点老档》、《满文原档》一部,四十册,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6]西方耶稣会士中一些人,进入宫廷,研习满文,将满汉儒学名家已经用满文翻译成的儒家经典,因满文与西文都是拼音文字,再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字,在西方传播。

[7]《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满汉蒙三体合璧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8]《满洲实录》卷三,满汉蒙三体合璧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33—36页。

[9]阎崇年:《清朝开国史》上卷,中华书局,2014年。

[10]《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叶。

[11]《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二,天聪六年(1632年)八月丁卯,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2叶。

[12][朝]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玉版书屋本,第31叶。

[13][朝]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玉版书屋本,第31叶。

[14]“日”为当地的土地计量单位,一般而言,一日约合六亩,又称一赏,也称一晌。

[15]《满文老档·太祖》卷六六,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中华书局注译本,1990年。

[16]《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2叶。

[17]后金的“天命”,最初是“国号”还是“年号”?“天命”是开始就有,还是后来追记的?从哪年开始为天命元年?清史学界均有不同看法。但后来通行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为天命元年,已成共识,本书采用通行纪年。其学术问题,另书有论述。

[18]《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1叶。

[19]阎崇年:《阎崇年集·努尔哈赤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第13页。

[20]《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叶。

[21]《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叶。

[22]《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台北广文书局影印,1970年,第30叶。

[23]《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作“七大脑恨”,见第2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台湾广文书局影印,1970年,第30叶。

[24]《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叶。

[25]《满洲实录》卷四,满汉蒙三体合璧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64页。

[26]《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叶。

[27]《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8叶。

[28]夏允彝:《幸存录·东彝大略》卷一五,《明季稗史初编》本,第10叶。

[29]《满洲实录》卷六,满汉蒙三体合璧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203页。

[30]《明熹宗实录》卷八,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壬戌,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2叶。

[31]《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0叶。

[32]《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台湾广文书局影印,1970年,第11叶。

[33]《钦定盛京通志·京城志》卷一八,清乾隆元年(1736年)刻本。

[34]《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己酉朔,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11叶。

[35][朝]申忠一:《写定申忠一图录》,《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日文本,建国大学刊印,1939年。

[36]郑天挺:《探微集》,转引自《冯尔康文集·师友述怀》,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页。

[37]《钦定满洲源流考·国俗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

[38]《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叶。

[39]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第1页。

[40]《李朝太宗大王实录》卷九,五年(1405年)三月丙午,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8叶。(www.daowen.com)

[41]《李朝世宗大王实录》卷二〇,五年(1423年)四月乙亥,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11叶。

[42]《明英宗实录》卷五四,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己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

[43]《明英宗实录》卷三〇〇,天顺三年(1459年)二月庚午,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

[44][朝]申忠一:《写定申忠一图录》,图版三,《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日文本,建国大学刊印,1939年。

[45]明档乙107,辽宁省档案馆藏。

[46][朝]李民寏:《建州闻见录》,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玉版书屋本,第31叶。

[47]《满文老档》,太祖十三,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满文老档研究会译注,东洋文库译注本,1955年。

[48]《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台湾广文书局影印,1970年,第1叶。

[49]《满洲实录》卷一,辽宁通志馆影印线装本,1930年,第46叶。

[50]《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台湾广文书局影印,1970年,第6叶。

[51]《李朝宣祖大王实录》卷七〇,二十八年(1595年)十二月癸卯,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第5叶。

[52][朝]申忠一著:《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图版十一,《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日文本,建国大学刊印,1939年。

[53]《满洲实录》卷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4叶。

[5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天聪三年(1629年)十二月壬子,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2叶。

[5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二,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丁亥,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2—14叶。

[56]张穆:《蒙古游牧记》卷首,清刻本。

[57]王之诰编:《全辽志·序》,第1册,《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1叶。

[58]姜念思:《沈阳史话》,沈阳出版社,2017年,第188—189页。

[59]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余录》,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285页。

[60]《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三,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壬寅,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7叶。

[61]《李朝仁祖大王实录》卷一五,五年(1628年)三月庚午,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印,1959年,第50叶。

[62]《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天聪元年(1627年)三月辛巳,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9叶。

[63]《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三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2叶。

[64]《李朝仁祖大王实录》卷三四,十五年(1638年)四月癸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印,1959年,第46叶。

[6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四,天聪九年(1635年)八月庚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叶。

[66]《金史》卷七四《完颜宗望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702页。

[67]多尔衮获得并上缴林丹汗的“传国宝玺”,至今不见实物。有学者怀疑此为杜撰的谎言。

[68]《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九年(1635年)五月丙辰作“章京四十四员”。

[69]《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一,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9叶。

[70]《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一,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0叶。

[71]《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三,天聪九年(1635年)四月癸巳,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5叶。

[72]阎崇年:《皇太极经营索伦辨》,载《阎崇年自选集》,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50页。

[73]《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三,崇德五年(1640年)十二月己未,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20叶。

[74]魏源:《圣武记》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9页。

[75]阎崇年:《清朝开国史》下卷,中华书局,2014年,第187页。

[76]《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五,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庚寅,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9—20叶。

[77]《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八,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乙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1叶。

[78]《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二,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丁卯,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6叶。

[79]魏源:《圣武记》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80]《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一,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辛丑,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叶。

[81]朝鲜《光海君日记》卷一六九,十三年(1621年)九月戊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1959年。

[82]《清史稿》卷二三二《范文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9353页。

[83]《清史列传》卷五《范文程》,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第258页。

[84]《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辛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叶。

[85]《清史稿》卷二三二《范文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9352页。

[86]《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辛酉,中华书影印本,1985年,第3—4叶。

[87]《满文老档·太祖》卷六〇,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九日,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

[88]《满文老档·太祖》卷五五,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

[89]《满文老档·太祖》卷六六,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十一日,中华书局译注本,1990年。

[90]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第4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8页。

[91]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本,第7叶。

[92]阎崇年:《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载《辽宁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