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皇太极的治理及满洲改朝换代

皇太极的治理及满洲改朝换代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事业,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将森林文化的发展视角以内向为主、文化一元为主,调整为外向为主、文化多元为主,加强了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统合。皇太极时期的重大事件,分条列目,加以阐述。察哈尔部是漠南蒙古(内蒙古)的核心和主体,林丹汗之死及其妻苏泰太后、子额哲降清,标志着漠南蒙古(内蒙古)完全归附大清。

皇太极的治理及满洲改朝换代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事业,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将森林文化的发展视角以内向为主、文化一元为主,调整为外向为主、文化多元为主,加强了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统合。其动力在于:皇太极要与明朝争逐天下,仅靠森林文化自身力量是不足以抗衡的,必须通过借鉴、联盟、统合等方式壮大自己。皇太极时期的重大事件,分条列目,加以阐述。

其一,调整政策 先是,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启六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袁崇焕坚守的宁远(今兴城),遭到失败,异常郁闷,八月十一日,崩逝,享年六十八。初谥清太祖武皇帝,后谥清太祖高皇帝。其第八子皇太极(1592—1643),为第四大贝勒。按照满洲众议共推家法,经诸王贝勒会议,公推皇太极为后金汗。皇太极继位后,改年号为天聪。

他既继承乃父遗策,又做调整更新政策。

政治,强化皇权,废除“四尊佛”—改四大贝勒并肩同坐,而为大汗南面独坐;学习中原农耕文明的政治体制,仿明设立内三院(内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并设立都察院和创立理藩院等机构。重视利用汉人智囊团,如范文程和洪承畴参与制定国策。

经济,其父进入辽沈地域后,实行“计丁授田”,圈占大量民地,分给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大量土地被掠夺,大批汉人沦为农奴。皇太极禁止随便占地,满汉分别屯居;重视农业发展,如保护耕牛,不许屠杀耕牛食用,即宫廷膳食也不许食用牛肉

军事,组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加上原有八旗满洲,而成为拥有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共二十四旗的新八旗军队;改善军事技术,建立“重军”,即组建火器部队;引进、研发、铸造西洋大炮等,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军制突破。

于文化,改进老满文为新满文,翻译汉文典籍,如《大明会典》《资治通鉴》《金史》《三国演义》等;优礼汉官汉儒,初行开科取士;并参照汉制,大兴沈阳宫殿,包括凤凰楼和清宁宫等宫廷建筑;遣官“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牌位”;推动满汉文化融合。

于民族,加强满蒙联盟,调整原“重满抑汉”政策,改善汉人地位,不杀投降军民;更定离主条例等。

这些政策的调整,缓和了满汉矛盾,加速了森林文化与农耕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

其二,四向开拓 清太宗皇太极四面用兵,开拓疆土,巩固政权,统合文化:

东面,与朝鲜结盟。朝鲜是明朝的盟友,天聪元年,即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为解除后顾之忧,拆散明朝与朝鲜的联盟,洗雪朝鲜丁亥、己亥、己未三次与建州为难的历史旧恨,消除明将毛文龙的后援,派大贝勒阿敏、贝勒岳托等率军渡鸭绿江,到达平壤,与朝鲜国王签订“兄弟之盟”[61];后再次盟誓[62],方令撤兵。是为皇太极第一次出兵朝鲜,该年丁卯,史称丁卯之役。崇德元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过鸭绿江,围攻朝鲜南汉山城,后在三田渡[63]竖立石碑,题“大清皇帝功德碑”。是为皇太极第二次出兵朝鲜,该年丙子,史称丙子之役。皇太极回师途中,派军攻取毛文龙所遗留之皮岛[64],了结皮岛十五年纠结的明清之局,切断朝鲜与明朝联系的最后一条纽带。从此,朝鲜国王受清册封、用清年号。这是当年隋炀帝和唐太宗所没有做到的。由此,清军西攻、北讨、南进而无东顾之忧。

西面:三征林丹汗。林丹汗是察哈尔蒙古大汗,自称全蒙古大汗,实际与明结盟,对抗后金。皇太极三次发兵征讨林丹汗。其第三次,在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等率军进攻察哈尔林丹大汗。林丹汗兵败西遁,走死青海打草滩。多尔衮受林丹汗遗孀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之降,并获“传国宝玺”[65]。这个历史故事,在金代完颜阿骨打时便出现过。据《金史》记载,辽天祚帝保大三年(1123年),金军攻取辽五京,特别是燕京(今北京)后,打败辽主耶律延禧于阴山,金太祖第二子宗望率兵追及辽主,决战,大败之,“辽主相去百步,遁去,获其子赵王习泥烈及传国玺”[66]。这两件事,旧史都看作“祥瑞”的征兆[67]

察哈尔部是漠南蒙古(内蒙古)的核心和主体,林丹汗之死及其妻苏泰太后、子额哲降清,标志着漠南蒙古(内蒙古)完全归附大清。皇太极继其父推行同蒙古联姻、编旗、封赏、重教等举措,实现满蒙文化融合。

北面,进军索伦地域。索伦是黑龙江中上游流域诸部落的总称,包括索伦(鄂温克)、达呼尔(达斡尔)、虎尔哈、鄂伦春、萨哈连、卦勒察、茂明安、毕喇尔等部族或部落,其狩猎地带,西达齐洛台(赤塔)、贝加尔湖南,东北至雅库茨克,世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域。满洲兴起后,许多部落投附后金,但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降而不服,皇太极三次发兵征讨,其父努尔哈赤亦发兵此地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在黑龙江中游地区多次大规模用兵,举四次为例:

第一次,后金在黑龙江索伦等地区的最初用兵,是天命元年,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后金派兵征讨萨哈连部。扈尔汉、安费扬古率兵二千人,水陆兼程,历时一个月,到达目的地,共夺取黑龙江中游两岸三十六个屯寨。时大江结冰,从江北面,履冰渡江,九月返回。

第二次,天聪八年,即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初十日,天聪汗皇太极派梅勒章京霸奇兰、甲喇章京萨穆什喀等,“率章京四十一员[68]、兵二千五百人,往征黑龙江地方”[69]

大军出行前,皇太极谕曰:

尔等此行,道路遥远,务奋力直前,慎毋惮劳,而稍怠也。俘获之人,须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则人无疑畏,归附必众。且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甘于自外。我皇上久欲遣人,详为开示,特时有未暇耳!今日之来,盖为尔等计也。”如此谕之,彼有不翻然来归者乎?尔等其勉体朕意。[70]

到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十四日,霸奇兰等赍书奏捷:收服编户壮丁二千四百八十有三,人口共七千三百有二。所有牲畜,马八百五十六、牛五百四十三、驴八。又俘获妇女、幼稚一百十六人,马二十四、牛十七,及貂皮、狼皮、狐皮、猞狸狲皮,并水獭、骚鼠、青鼠、白兔等皮三千一百四十有奇,皮裘十五领[71]。五月初六日,霸奇兰等回到盛京,举行庆典。

第三次,崇德四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一月,皇太极派军远征索伦部的博穆博果尔。大兵至铎陈、阿萨津、雅克萨、多金等城。其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今黑龙江黑河瑷珲北江东六十四屯地带。大军取得战绩,但未能捉获博穆博果尔。大兵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前锋到石勒喀河,达齐洛台(赤塔)及贝加尔湖以东地带[72]

第四次,崇德五年,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发兵,皇太极设计“南攻北截”的兵略,即从南面进攻,北面由蒙古在齐洛台(赤塔)地方阻截。果然,博穆博果尔受到南面攻击,往北逃逸,而被俘获。此事,《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www.daowen.com)

出征索伦部落席特库、济席哈,遣归痕戴青、孟格图、艾达汉、迈图等,以擒获博穆博果尔奏报:“于甘地,获男子一百七十四名,斩十一人,死者七人,逃一人。于齐洛台地方,获博穆博果尔,及男子八十人,斩二人,死者二人,共计见存二百三十一人,见在妇女、幼稚共七百二十五名口。二处共得马七百一十七匹,今止存六百五十匹,牛一百二十七头。”[73]

皇太极多次在黑龙江中游等地区用兵,征抚、降抚、投抚的部民,带领回来,编丁入旗,而组成“有索伦兵、锡伯兵、达瑚尔兵、鄂伦春兵、卦勒察兵,共编佐领九十有七,皆打牲部落,异于游牧之蒙古”[74]。这充分表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继在乌苏里江及其以东滨海地域,取代明朝接管这一地区之后,又开始对黑龙江中游地区行使管辖之权。

其时,俄国势力尚未到达上述地区,所以皇太极在这一地域的势力范围,达到元朝和明朝盛时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辖域。

南面,皇太极先后七次或率军或派军破塞入关,进攻明朝[75]。最南攻破山东济南府城,兵锋到过黄河以南。皇太极兵入中原,掳掠财物,破坏秩序,给中原人民造成苦难。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今兴城)一座孤城。

皇太极四面用兵,极力进取,到清军入关前,原明朝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东北辖境(除宁远孤城外)和漠南蒙古(内蒙古),都归于清初的版图。

其三,整编八旗 皇太极在原有八旗满洲的基础上,逐渐扩建和整编八旗,先后设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主与统军固山,逐渐分离,强化皇权。建立重军“乌真超哈”,即当时最先进的火器部队等。整编后的八旗,在军事上具有满、蒙、汉三元文化因素。这为清军入关、底定中原、绥服蒙古,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经过上述调整,清政权虽然尚未入关,但正发展为以森林文化为枢纽,统合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三元文化,这是森林帝国的雏形。这一雏形出现的标志,是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以包容新民族共同体内族群和文化的多元性。

其四,族名满洲 皇太极改族名“诸申(女真)”为“满洲”、国名“后金”为“大清”,这是建立满洲森林帝国的政治象征。

后金经过多年征抚,不仅已经吞并哈达、辉发、乌拉、叶赫,而且重新整合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还有大量汉人、蒙古人、朝鲜人、锡伯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虎尔哈人、赫哲人、索伦人等,同满洲文化融合,民族成分变化极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新民族共同体,需要众人认同的族名。为此,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11月22日),皇太极发布关于改族名为满洲的《汗谕》: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76]

显然,为着反映和体现新的政治现实、新的民族现实、新的经济现实和新的文化现实,需要对族名进行更改,加以规范。然而,上述谕旨难解之处在于,“诸申”即“女真”,都是满文jūsen的汉文音译,皇太极何以认为它与金国无涉,而将“诸申”说成是“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如果把这件《汗谕》,同翌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汗谕》相联系,似不难理解。因为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改的是国号,而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改的是族名,“国号”与“族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金国对本族人称女真(有时译为诸申),对蒙古族人称蒙古,对汉族人则称尼堪,这都属于习惯上的称谓。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规范族名。皇太极在上述《汗谕》中曰:女真人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用什么族名来“称谓”,来“统一”,来“规范”?在上述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称谓中,后四名称,其部落已灭,其部神已消;只有满洲,是胜利者,是执政者,是主体者。因此,以“满洲”代替原来的泛称“诸申”,既顺应历史,也贴合现实。且在新的民族共同体中,除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之外,还包括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索伦人、锡伯人、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等,显然用“诸申”作族名,也不完全妥当。而用胜利者部落—“满洲”作族名,各个方面,易于接受。至于诸申“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学界有异议,本书不讨论。其实,历史上的商周肃慎、秦汉挹娄、魏晋勿吉、隋唐靺鞨、辽金女真,也都是根据该族群酋长到京城朝贡的记录,即以该部名称作为该部族名称。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与改国号为“大清”,都是为了建立新皇朝的政治之需、军事之需、民族之需、文化之需。

其五,国号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具有重大的政治与文化意义。天聪十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乙酉(十一日),皇太极举行上尊号、登极、改国名和改元之大典。于此,《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

左班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科尔沁贝勒土谢图济农巴达礼,捧宝一,和硕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和硕贝勒豪格捧宝一;右班和硕贝勒岳托、察哈尔汗之子额驸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捧宝一,贝勒杜度、都元帅孔有德捧宝一,各以次跪献于上。上受宝,授内院官,置宝盒内。……于是满洲、蒙古、汉官,捧三体表文,立于坛东,以上称尊号、建国改元事宣示于众曰:“我皇上应天顺人,聿修厥德,收服朝鲜,统一蒙古,更得玉玺,符瑞昭应,鸿名伟业,丕扬天下。是以内外诸贝勒大臣,同心推戴,敬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77]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满洲、蒙古、汉人分别恭奉满、蒙、汉三体表文,分捧宝玺,共推皇太极为皇帝。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名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登上皇帝宝座,表明满洲森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汉族农耕文化的统合,进入新的历史纪元,森林帝国的历史进入成熟期。后金—清的版图,空前扩大。后金初建时的版图,东起鸭绿江、图们江,西到抚顺关外,南达清河北,北到黑龙江中游地域。经过天命、天聪、崇德三朝近三十年的开拓、扩张、经营,清的版图,东临日本海,西到青海,南界锦州、张家口,北达外兴安岭。崇德三年,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说:

昔辽、金、元三国之主,当征战时,西伐厄讷忒黑,东抵朝鲜,北及黑龙江,南至于海,无远弗届。朕今日正与相等也。[78]

《圣武记》则评曰:“天聪、崇德始臣绝域,际东北海,于是辽、金部落,咸并于满洲矣。”[79]

以上是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时所管辖的疆土,东自鄂霍次克海,西迄贝加尔湖,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原明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山东北部除外)和漠南蒙古(内蒙古)辖境内的各族群部民,都被置于后金—清初的管辖之内。显然,新的地理现实,新的版图疆界,需要对后金国号进行变更。为此,皇太极发布《汗谕》道:

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于是举朝诸王大臣,及外藩臣服诸王等,合辞劝进。乃昭告天地,受号称尊,国号大清,改元崇德。[80]

皇太极承续努尔哈赤的遗业,改族名“诸申”为“满洲”,改国名“后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表明满洲森林帝国的崛起。这成为大清帝国强盛并臻于顶峰的历史新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