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与后金的三次大战:萨尔浒、沈辽、广宁

明朝与后金的三次大战:萨尔浒、沈辽、广宁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庙堂得到抚顺、清河败报,决定惩罚,调集大军,征伐围剿,由此开启了明朝与后金的三次大战,即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和广宁大战。萨尔浒大战 明出兵之前,军期已泄露。至时,明西路军杜松总兵率二万多官兵先到,后金集中六个旗官兵,以逸待劳,以主击客,在萨尔浒地带交战,杜松等身死,全军覆没。此役五天,因先有萨尔浒兵败,而被称作萨尔浒大战。二十一日,后金军外攻内应,攻陷辽阳。

明朝与后金的三次大战:萨尔浒、沈辽、广宁

先是,前已提及,天命元年,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后,立即着手调整策略,进攻矛头指向明朝。为此,后金做了以下战备。

其一,心齐力一。“为治之道,惟在君心”[20],“凡贝勒以忠诚事君”[21]。总之,强调君权唯一。

其二,决定攻明。天命汗表示:“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22]

其三,政治动员。天命汗谕贝勒诸臣曰:“朕与明成衅,凡七大恨[23],其余小忿,更难悉举,宜往征之。”[24]这就是“七大恨”告天布民,进行战争的政治动员。

其四,器械准备。随之,进行伐木、治备攻具,但恐为明所察觉,“乃以盖诸王马院为名,遂遣人七百伐攻具之木”[25],并命催喂马匹,整顿盔甲、器械。

其五,颁布《训练兵法之书》。提出兵寡兵众、野战攻城、进攻撤退、规则军纪、奖励惩罚等兵法条例[26]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进军号令。天命三年,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三月十五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公然挑战明朝,进攻抚顺

抚顺,今辽宁省抚顺市境。这里处于女真林区与汉族农区、森林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接合部。明军在赫图阿拉的西北和西南各约二百里的抚顺和清河驻军。明建抚顺城,设抚顺所,游击李永芳率军镇守;在清河,也设军驻守。

先取抚顺。努尔哈赤善于以计智取、外攻内应的诡谋。先是,努尔哈赤先一日扬言:明日有三千人到抚顺马市做生意。至是,货物里藏有兵器。城内细作,城外大兵,突然交合,明守城游击李永芳见己寡敌众,开门投降。后金军连下抚顺、东州、马根单三城,及台堡寨共五百余座。后金将士论功行赏,“以俘获人口三十万,分给之。其归降人民,编为一千户”。并对降者千户“全给以田庐、牛马、衣粮、畜产、器皿,仍依明制,设大小官属,令李永芳统辖”[27]

继取清河。清河,今辽宁省本溪市清河镇。八旗军指向清河,打败守军,破清河城。

明朝庙堂得到抚顺、清河败报,决定惩罚,调集大军,征伐围剿,由此开启了明朝与后金的三次大战,即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和广宁大战。努尔哈赤连续举兵“犯顺”,震惊庙堂。万历帝和朝廷会议决定: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初一日,以杨镐为统帅,调动十余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并征朝鲜军一万三千余人,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指向后金政治中心赫图阿拉,进行围剿,犁庭扫穴。

萨尔浒大战 明出兵之前,军期已泄露。努尔哈赤既没有采取兵分四路—黄红白蓝,两旗一路,立军令状,分兵阻击,拼死御守的兵略;也没有采取坚壁清野,避其锋芒,隐蔽主力,藏于深山的对策;而是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28],即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

至时,明西路军杜松总兵率二万多官兵先到,后金集中六个旗官兵,以逸待劳,以主击客,在萨尔浒地带交战,杜松等身死,全军覆没。次日,明北路军马林总兵率两万多兵到,后金又以六个旗兵力,将马林部分列的三营,分隔包围,先以两旗吃其一营,再以四旗吃其另一营,最后以六旗再吃其最后一营。马林全军覆没,只身狼狈逃出。第三天休整。第四天迎战明东路军刘总兵统率的军队,及一万三千多朝鲜军。后金军沿其必经之路—阿布达里岗山谷,在两侧山麓设伏,明东路军入伏。刘乘马挥转一百二十斤大刀,但寡不敌众,被一后金旗兵持刀将面部劈掉一半,仍奋力拼搏,力竭而死,朝鲜军全部投降;又次日,明南路军李如柏总兵率军临近,接到三路兵败军报,全军大乱,遭到截击,自相践踏,撤退而逃。此役五天,因先有萨尔浒兵败,而被称作萨尔浒大战。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逸胜劳、以主击客、速战速决、干脆利落的一个典型战例。

明军萨尔浒大败之因,在于八个失当:统帅选人失当,进军时机失当,行军路线失当,总兵用人失当,言官督催失当,先泄师期失当,四路协调失当,朝廷决策失当。

八旗军乘胜,陷开原,下铁岭。进而将军事目标指向明朝辽东重镇沈阳与辽东首府辽阳

天命六年,即天启元年(1621年),时值明朝万历帝死、天启帝立、帝位更替、庙堂混乱、辽东灾荒、民心慌乱之时,后金决定进攻沈阳、辽阳。

沈辽大战 沈阳是明在辽东的重要卫城,位于浑河平原的枢纽之地,城高池深,兵强马壮,粮草充裕,防守坚固,有明以来,从未失守。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多官兵的八旗大军,声言进攻蒙古,却突抵沈阳城外。翌日,八旗军挑战。本来明军闭城固守坚持一周,八旗大军自然撤退。因为八旗军没有后勤补给,官兵自带干粮,来回路程四天,最多能坚持作战五六天。但沈阳守军贺世贤总兵,命放下吊桥,打开城门,乘着酒醉,骑马冲出;几个回合,遭敌包围,乱箭四射,中四十余矢,坠马身亡,部众溃散。总兵尤世功率兵出援,士卒哄散,马仆身死。援军四集,不敌而败。后金军外部攻城,内应开门,坚城沈阳,竟然陷落。

后金夺取沈阳后的第五天,即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集诸贝勒大臣道:“沈阳已拔,敌兵大败,可率大兵,乘势长驱,以取辽阳。”[29]努尔哈赤马不停蹄,同月十八日,兵临辽阳城下。(www.daowen.com)

辽阳,曾是契丹辽朝、女真金朝的东京。明为辽东首府,辽东经略驻地。同月十九日,八旗军包围辽阳。进士出身的明辽东经略袁应泰,没有汲取沈阳失守的教训,坚壁清野,闭城固守,而是督率守御的五位总兵出城结阵,与八旗军对垒。袁应泰出城指挥,并夜驻城外营帐中。翌日,八旗军野战进攻,袁应泰退守城中。二十一日,后金军外攻内应,攻陷辽阳。袁应泰南向遥拜,登楼自焚死[30]。后金军攻占辽阳。随之,下令剃发,以示归顺。接着“河东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剃发降”[31]

后金占领浑河、太子河流域地区,辽河以东平原地区归后金占有。转年正月,后金八旗军又马不停蹄,挥师向广宁。

广宁大战 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势扼辽西走廊咽喉,为明辽东巡抚驻地。明失陷沈、辽后,辽西局势,十分紧张。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辽东巡抚王化贞提出“沿辽河百里一字布防策”,拟调三十万军队沿河防守。经略与巡抚不和,朝臣与边臣不协。大敌当前,党争激烈。这已经预示广宁之战,难有胜算。

天命七年,即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日,后金军渡辽河,进辽西。辽西明军,摆下三镇,经过激战,三镇俱陷。八旗军队,获取胜利。努尔哈赤指挥军队,兵临广宁城外。明广宁守军逃散,巡抚王化贞也出逃。后金军未发一矢,未放一炮,占领广宁,并锦州、大凌河、小凌河、右屯卫、松山、杏山等“四十余城之官,各领所属民降”[32]

以上三次大战,是后金与明朝在辽东攻防形势的历史转折点,建州女真二百年来,始终在山林地区,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的森林文化生活。从此,他们进入并占有广阔辽河下游平原,进入农耕经济地域。随之,后金迁都沈阳。

迁都沈阳 后金第一个都城是赫图阿拉。在占领辽阳的当天,天命汗决定迁都辽阳。辽阳位于辽东山林之地与辽河平原的接合部,是森林文化与农耕文化相邻之地。《钦定盛京通志》略谓:

东京之地,以辽阳为屏蔽,以浑河为襟带。北接开原、铁岭,南连海城、盖平,山林蕃薪木之利,沮泽沃水族之饶。我太祖高皇帝创业之初,筑城于此,一以经画宁、锦,一以控制沈、辽。[33]

显然,努尔哈赤首先看重的是“山林蕃薪木之利,沮泽沃水族之饶”,其次才是“经画宁、锦,控制沈、辽”。后金兴筑东京新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即旗人住新城,民人住老城。如同契丹辽朝的契丹与汉人分城居住的旧例。辽阳,后尊称东京,即东部的京城。

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初一日,努尔哈赤突然决定迁都沈阳。诸王大臣以新京初建,迁都劳民而阻谏。后金汗解释迁都沈阳之原因:

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素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34]

上述阐释,突出三点:

其一,于政治,努尔哈赤布局是:对南方明朝、西方蒙古、东方朝鲜,既能统筹兼顾,也能有利进取,加以筹划,以图发展。

其二,于军事,突出“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着眼军事,选择京城。

其三,于文化,突出“山林渔猎”四个字。具体而言:山林伐树,可为材薪;山近兽多,可以狩猎;河中水产,可以捕食。这里说的还是森林文化、渔猎经济。

总之,努尔哈赤先后迁都辽阳、沈阳表明,森林文化虽然开始统合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但森林文化依然是后金政治、军事、文化的基础和主流。

然而,诸王贝勒,还是不从。成大业者,不谋于众。天命汗是意志刚强之人,一旦决定,绝不妥协。三月初三日,他带领侍卫,出东京城,夜宿虎皮驿;初四日,到沈阳。诸王贝勒见势,也紧跟到沈阳。天命汗在沈阳兴建宫殿—大政殿与十王亭等建筑,奠下盛京宫殿坛庙的规制与格局。后尊称沈阳为盛京,即清朝走向兴盛的京城。

天命汗迁都沈阳,就文化而言,从山林之城兴京,到半山林之城东京,再到平原之城盛京,离森林愈来愈远,离平原愈来愈近、离草原也愈来愈近,从而有利于森林文化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接合与交融;就政治而言,其历史意义远大于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从上京会宁迁都中都(今北京),其中一个证据是北魏、金朝都不过是半壁山河,而后金—清却发展成为大一统江山的大清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