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真迁徙过程及影响-《森林帝国》书摘

女真迁徙过程及影响-《森林帝国》书摘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称为“海西”,因其位于明海西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经过迁徙演变,都姓纳喇氏。在元末明初女真迁徙的各部中,直接影响后来满洲兴起的主要因素,根植于元朝合兰府水达达路的女真各部,即今黑龙江省依兰(三姓)县地带的建州女真。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李成桂为猛哥帖木儿举办酒宴,进行笼络。

女真迁徙过程及影响-《森林帝国》书摘

元末明初女真的南迁,起自海西女真。明称为“海西”,因其位于明海西卫。海西卫的地理位置,应在忽剌温地方,如:“忽刺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5],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6]上文的“忽剌温”,即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流域地带。元代称“忽兰”,清代称“呼兰”,又称“扈伦”。因其在松花江支流呼兰河地带,满语“呼兰”又译为“扈伦”。海西(扈伦)诸部女真南迁,逐渐形成著名的扈伦四部。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即南迁后形成的:(1)哈达部;(2)叶赫部;(3)乌拉部;(4)辉发部。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经过辗转迁徙,到明中叶,逐渐定居:哈达部在哈达河(今清河)地方;叶赫部在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地方,临近叶赫河(今清河);乌拉部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乌拉街地方,临近乌拉河(松花江上游)地带;辉发部在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呼尔奇山,筑城居住,临近辉发河。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均以临近之河而名部。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经过迁徙演变,都姓纳喇氏。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兴衰分合,既同其各部的权益攸关,又同明朝政策攸关,也同建州女真的盛衰进退攸关。有明一代女真内部的纷争,其主要原因是:诸女真内部的关系、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关系及其同明朝政策的关系—三个关系,错综交叉,失去平衡,导致纷争。

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五月,命“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直、水达达部”[7],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在元末明初女真迁徙的各部中,直接影响后来满洲兴起的主要因素,根植于元朝合兰府水达达路的女真各部,即今黑龙江省依兰(三姓)县地带的建州女真。他们生活在黑龙江、长白山等广阔森林山水地域,就是《金史》所载“‘白山黑水’[8]是也”[9]的地域。

当代学者在研究建州女真史时,能够查到最早见于史料的建州女真的活动地域,是元末明初松花江与牡丹江会流地带,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前文已经言之,元朝在此区域,“设官牧民”,设置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万户府。因其重要,且系根本,不厌重复,再加援引。《元史·地理二》记载: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于海);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焉。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10]

这些女真人,以射猎为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后来成为建州女真的主体与核心,也是满洲先世之始祖与根源。这五个万户府,其中桃温、胡里改、斡朵怜三部的部众更多、势力更大、首领更强、史料更丰。在这三个万户府中,最先同明朝发生联系的是胡里改部的阿哈出、斡朵里(斡朵怜)部的猛哥帖木儿等。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

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贴木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托温、豆漫、高·卜儿阏。(朵,都果切;斡朵里,地名,在海西江之东,火儿阿江之西。火儿阿,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东,盖因江为名也。托温,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而北流,三城相次沿江。夹温,姓也;哥,居何切,猛哥贴木儿,名也。古论,姓也;阿哈出,名也。高,姓也;阏,阿葛切,卜儿阏,名也。)[11]

上文,没有记载脱斡怜和孛苦江两部,而只记载斡朵里(斡朵怜)、火儿阿(胡里改)、托温(桃温)三部。在上述文字记载里,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为地名,分别是三城。豆漫为满语音译,汉意译是万户。夹温·猛哥帖木儿、古论·阿哈出、高·卜儿阏,其中的夹温、古论、高,分别是姓;猛哥帖木儿、阿哈出、卜儿阏分别是人名,就是三个万户的首领。三个万户,受朝廷委派,尽自己之责,分领其地,分统其众。前引斡朵里万户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万户古论·阿哈出、托温万户高·卜儿阏,他们的所在地—斡朵里猛哥帖木儿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的江口以西;火儿阿即胡里改阿哈出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的江口以东;托温部在二江合流以下。三地因江而名,三个万户,彼此为邻。三江都自西而北流,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相次沿江,相互联系。这里的女真部民依山傍水,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也有农作,受着森林文化的沐浴和浸染。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等南迁之后,女真其他若干部落先后南移,填补了其南迁后的地域空白,从而开始了新的布局和新的发展。

建州女真南迁的路线图是:(www.daowen.com)

江河来说,穿越九大江河—从黑龙江,经松花江、牡丹江、珲春江、图们江、鸭绿江、婆猪江(今浑江)[12]、苏子河(汇入浑河)到辽河(在营口入海)的地带[13]

从地点来说,自今黑龙江斡朵里、胡里改(火儿阿)居地依兰(三姓),经凤州(开原)、吾音会即会宁(斡木河),到兀弥府兀喇山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古城子)、婆猪江即浑江(今桓仁县),到灶突山赫图阿拉(今新宾)地带定居。最后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卫统合于一,定居赫图阿拉地域。

从地域来说,由今黑龙江省,到吉林省,到朝鲜,再到辽宁省。猛哥帖木儿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前后,率领部众,溯牡丹江而上,南徙到珲春河流域居住。约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至十七年(1384年)之间,离开珲春河畔,南渡豆满江(图们江),进入朝鲜境东北庆源、镜城一带居住。后经朝鲜李朝创建者李成桂奏请,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国名朝鲜[14]。李成桂为猛哥帖木儿举办酒宴,进行笼络。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猛哥帖木儿又率部南移到阿木河(斡木河)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地方,耕种牧猎,安家居住。移住的人口,据《李朝实录》记载:“猛哥帖木儿、答失等并管下一百八十余户,见居公崄镇迤南镜城地面。”[15]其人口,若以一户七口计,约为一千二百六十名[16]

建州女真的始祖,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始祖,《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称:始祖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17]。但其时女真没有文字,这段历史靠口口相传。从历史文献看,建州女真始祖为猛哥帖木儿[18]

时明初永乐帝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例如,他派郑和西洋,先后七次,远达非洲今马达加斯加;派侯显到乌斯藏(今西藏),“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19];派陈诚等六使西域,远达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20];又派亦失哈八下奴儿干(今尼古拉耶夫斯克)[21],并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东北省级军政机构)[22];并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等。这都是旷世之举,伟绩之功。明初中央政府管辖范围,东北到黑龙江入海口奴儿干(今尼古拉耶夫斯克)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地区,西南到西藏,西接西域,东临大海,东南到台湾,南达曾母暗沙。

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猛哥帖木儿到京城朝贡并受明廷册封,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阿哈出到南京朝贡,永乐帝任命他为建州卫指挥使:“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阿哈出为指挥使。”[23]明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猛哥帖木儿随明使到南京,觐见永乐帝。明廷封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24],这是明朝建州女真历史的新起点。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州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等来朝,贡马及方物,特厚赉之”[25]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猛哥帖木儿随永乐帝,率女真军到大兴安岭东,征北元蒙古军。旋师后,永乐帝谕旨,迁移猛哥帖木儿等到朝鲜会宁地方安置。后建州女真辗转迁到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建州女真自猛哥帖木儿之后,走上辗转发展、部众合并,逐渐强大、浴火重生之路。

在建州女真迁徙、分合、开拓、演进中,道路艰险,屡蒙大难,举而要之,大难有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