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养育的满—通古斯族系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合合,一脉相承。满洲先世女真,金亡元兴,女真成为元朝的臣民。元末明初,有的女真部落,开始举部辗转南迁,有着多种原因。
在元朝,对东北部民的管辖,曾设沈阳路、开原路、水达达路等,管辖该区土地及其诸部之民。
其沈阳路,“本挹娄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1]。元廷认为,沈阳路地域原本是肃慎后裔挹娄之地,所以元朝占领之后,就在这里设官牧民,收纳贡品,抚绥诸部,进行管辖。
其开元路,为“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唐以其地设置黑水府。而后渤海强盛,靺鞨受其管辖。后契丹灭渤海,转受契丹管辖;金灭辽后,又受金管辖。元兴,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军占之。元贞元年(1295年),设立开原、南京两个万户府,治所在黄龙府,后改为开元路。元廷认为,开元路地域原本也是古肃慎之地,后经唐、渤海、契丹、大金管辖,元朝在这一带地域,设官牧民,进行辖理。
其水达达路,又称合兰府水达达路,土地辽阔,部民散居。元初为抚镇北边,设五个军民万户府:
(1)桃温万户府,距元上都四千里;
(2)胡里改万户府,距元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
(3)斡朵怜万户府;
(4)脱斡怜万户府;
(5)孛苦江万户府。
以上五个万户府,“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2]。这里的混同江,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指松花江汇入黑龙江后的河流地域,有的指松花江地域,也有的指牡丹江汇入松花江等河流地域,还有的指乌苏里江地域,至于是非对错,本文不作考据。这个地域,应是泛指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交汇的广阔地域。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万户府的女真部民,在元朝和明初,其中心区域在牡丹江汇入松花江地域一带。这里是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兴起的主体部民与核心力量所在地域。
在元末明初,东北地域的女真族群,《大明会典》记载:“盖女真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直……其极东为野人女直。”[3]明人对明初女真通常也做如是划分。上述女真各部的划分,主要从女真朝贡等因素判定。明朝女真诸多部落,住居分散,地域辽阔。笔者按照女真地域,加以细分,似更明晰。按女真明初住地来分,主要为四大部,即黑龙江女真、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黑龙江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地域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等地。东海女真分布在乌苏里江、图们江两岸暨以东沿海和岛屿地带;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下游大拐弯地域和牡丹江下游地域;建州女真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汇流地域和长白山一带等。后来,他们逐渐迁徙到今辽宁、吉林东部山河地域。在女真四大部中,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同明朝都城距离较远,朝贡不常;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距离明朝都城较近,“岁一遣人朝贡”。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居住区域偏南,与明朝辽东地域邻近,也同朝鲜接近,他们的一些首领和部民,最先开始举部南迁。(www.daowen.com)
元末明初,女真南迁,成为东北地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女真南迁,究其原因,概略分析,列举八条:
一是气候因素,东北地区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寒冷期,即小冰河期,生活更为艰难,为求生存,避寒趋暖,向南迁移;
二是政治因素,蒙古贵族对女真横征暴敛,苛索无度,女真部民为了摆脱羁绊,寻求安定生活,避害趋利,向南迁移;
三是军事因素,明初用兵东北,北元军队或降附或反抗或内讧,造成社会动荡,侵扰女真驻地。女真有的部众,为避乱求安,向南迁移;
四是地理因素,为了到京城朝贡,路途遥远,千里跋涉,得到允准,迁到开原安乐州、自在州,舍远求近,向南迁移[4];
五是部族因素,女真内部,强凌弱,众暴寡,不断杀伐攻战,女真部民常受扰犯,为求得生存,避祸求宁,向南迁移;
六是朝贡因素,女真诸部首领到南北两京朝贡,目睹关内物华财丰,贪恋内地,借机向南转移,避穷求富,向南迁移;
七是政策因素,明廷招抚女真首领,“借女直制北虏”对抗北元军队,胜后颁发圣旨,安置军民,避疏求亲,向南迁移;
八是经济因素,明朝同女真贸易,开原、抚顺开设马市,各部首领,为便赴市,避塞求通,向南迁移。
女真南迁,各部纷行,过程复杂,下面简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