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多元文化的统合进一步广泛、加深。随着女真向南扩张的深入,文化统合问题愈加尖锐,迫使完颜亮断然采取新的文化融合措施。其中,关键的一着,就是迁都燕京。
先是,完颜阿骨打建金,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临阿什河(汇入松花江)畔,建上京城。城分南、北二城,平面呈曲尺形。周长共11公里,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城墙上有马面、角楼等。城内有城门、宫城、宫殿、府邸、器物等[36]。从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到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金上京存在三十八年。
女真迁都燕京(今北京)之举,是来自东北森林文化的族群,第一次把政治中心迁离森林文化的核心区域,成为女真文化史上、也是森林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先是,女真先人唐朝粟末靺鞨建立渤海政权,其政治中心在上京龙泉府,并没有离开森林文化的中心地域;女真建立的金朝,其政治中心则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入中原,定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意思是天下之中的都城。
金迁鼎中都,加速了东北森林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统合。其一,以燕京为国都,在原辽南京城垣宫殿的基址上,参照唐宋京城规制,兴建宫殿、城池、祖社、坛庙、衙署、官邸、园囿等。其二,在大房山兴建山陵,奉迁金太祖、太宗梓宫,后并葬始祖以下十帝之陵于大房山。其三,“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37]。这既为了防止旧贵族内叛,更为了同农耕文化聚合。其四,皇太子生日,皇后献《田家稼穑图》[38],为其居深宫而知稼穑之艰难,农耕文化影响到后宫。其五,从各地大量迁移猛安谋克户到中原安置,总人数达到七百余万,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后元兴金亡,其大部人口留在中原,而形成一次文化大融合。
金制多京,始于渤海,延及辽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渤海、辽朝、金朝等都设立五京,这与其森林狩猎文化或草原游牧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游动的习俗,反映在都城体制上,就是多京制。
金仿渤海和辽制,又有增益,设立六京:
中都,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燕京。海陵王“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39]。意思是天下之中的都城。其所在的大兴府,辽会同元年(938年)升为南京,府名幽都。辽开泰元年(1012年)更为析津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为永安府,贞元二年(1154年)又更为大兴府[40]。(www.daowen.com)
上京,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为金源之地,所在地为会宁府。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号为上京。上京建有宫殿、城垣、祖庙、衙署等。金海陵王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中都后,金正隆二年(1157年)十月,命将上京会宁府旧宫殿、衙署、府邸等夷为平地,成为农田,耕种庄稼,农耕文化影响金的本源之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复称上京。
东京,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原渤海、辽阳故城,金建新宫、宗庙,为金东部军政中心。
北京,在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金初因循辽中京,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更为北京。
西京,在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建宫殿、城垣、太祖庙、府邸等。
南京,金初称汴京,在开封府,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更号南京。金右丞相仆散端等三表言迁都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五月,决意南迁,诏告国内。太学生赵昉等四百人上书,论其利害。同年七月,金宣宗迁都南京。“南迁之后,国蹙民困,军旅不息,供亿无度。”[41]河南之民,不胜其扰,相继逃去,“所存者曾无十一”。砀山一带,“野无居民矣”[42]。总之,金南迁后,南京内无居民,外临强敌,成为一座孤城。因此,金宣宗迁都南京,历史做出结论:“宣宗既迁,则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则土崩之势决矣!”[43]
金朝迁都中都,带来双重结果,其正面结果是:燕京成为文化融合的中心。学习宋朝的礼制、祭祀制度,利用新创制文字,进行推广,并翻译汉文典籍,设置国子监等,都是在燕京进行的。反面结果是:猛安谋克从龙入关,身处农耕文化的包围之中,既脱离了森林文化的经济基础,又拒不与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终于沦为国家负担,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