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渤海政权的双面色彩,《森林帝国》揭秘渤海与唐朝的朝贡关系

渤海政权的双面色彩,《森林帝国》揭秘渤海与唐朝的朝贡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渤海政权的双面色彩,具体表现如下。渤海一面私定年号、谥号,一面持续朝贡。其子早死,族弟立一年被杀。此事说明,渤海触角已伸向今胶东半岛。《旧唐书》和《新唐书》详列渤海与唐朝的遣使、朝贡、宴赏、封爵等记载。唐回赐的物品有绢、帛、锦彩、粟、银器、金器等。丰年产量,极为可观。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渤海政权的双面色彩,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渤海政权,两面色彩。既受唐册封,又私自封谥。大祚荣既受武则天册封为震国公,又“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46]。渤海一面私定年号、谥号,一面持续朝贡。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大祚荣死,“其国私谥为高王”。其子武艺继立,私改年号曰仁安。武艺死,私谥武王。子钦茂立,改年号大兴。死,私谥文王。其子早死,族弟立一年被杀。推化玙为王,改年号中兴。死,谥成王。钦茂少子嵩邻立,改年号正历。死,谥康王。子元瑜立,改年号永德。死,谥定王。弟言义立,改年号朱雀。死,谥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号太始。死,谥简王。从父仁秀立,改年号建兴。死,谥宣王。子新德早死,其孙彝震立,改年号咸和[47],等等。渤海国向唐朝进贡不断。如渤海朝献者,玄宗二十九,德宗四,宪宗十六,穆宗六,文宗十二,武宗四,懿宗三,共七十四。武艺还派大将张文休率领海盗攻打登州,已违诏令。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时天气大寒,“雪袤丈,士冻死过半”[48]。渤海大武艺派兵“寇登州,杀刺史韦俊”[49]。唐派左领军将军盖福顺发兵征讨。此事说明,渤海触角已伸向今胶东半岛。

第二,森林文化,继续发展。渤海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旧唐书》和《新唐书》详列渤海与唐朝的遣使、朝贡、宴赏、封爵等记载。渤海对唐朝的贡品主要有熊皮、马匹、皮革、鹰、鹘、鲻鱼、干文鱼、鲸鲵鱼睛等,药材有人参、牛黄、白附子、黄芪蜂蜜等,植物有松子、木耳等,还有玳瑁杯、玛瑙杯等。唐回赐的物品有绢、帛、锦彩、粟、银器、金器等。又如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一次(靺鞨遣使献)贡品有貂鼠皮一千张、干文鱼一百口[50]。靺鞨首领来朝,赐帛五百匹。运往中原交易的狩猎产品有虎皮、海豹皮、貂鼠皮、白菟皮、猫皮、革、马匹、羊、鹰、海东青、鹘;水产有鲸鲵鱼睛、鲻鱼、干文鱼等。见于记载猎获的野兽有虎、豹、熊、野猪、鹿、狐、兔、猫、鼠、貂、獐、狍、狸、猧、猲等。考古资料表明的还有狼、狐狸、貉、黑熊、白熊、獾、青鼬、野猪、麂、梅花鹿、马鹿、班羚、野兔、海狸、远东鼹鼠及其他小啮齿动物[51]

第三,农业经济,地位重要。渤海国的农业分布于江河冲积平原,以及低矮丘陵地区。伴随铁制农具(犁、铧等)和耕牛的普及,农业得到大的发展,农田作业出现耦耕,农作物品种多样,有粟、麦、稻、豆、荞麦,考古发现石磨,还有出产梨、李子水果。丰年产量,极为可观。

第四,文化发展,兼崇儒学。《松漠纪闻》记载:渤海“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右,至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语”[52]。渤海诸王多次派人到唐朝,抄写《三国志》《晋书》《唐礼》等书,并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唐朝学习。“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53]

第五,贡道畅通,文化交会。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54]

也就是说,渤海国向唐朝朝贡的贡道,从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龙州(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经中京显德府显州(今吉林省和龙市),再行至西京鸭渌府神州(今吉林省临江市),顺鸭绿江经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入海,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再沿陆西行,直达大唐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55]

唐开元二年(714年),唐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册封渤海首领大祚荣。后崔忻在返回途中,经过今辽宁旅顺[56],刻石凿井,以作纪念。这块刻石,因崔忻官职鸿胪,刻石地在井旁,而被称作“鸿胪井刻石”,也称作“唐鸿胪井碑”,唐鸿胪井刻石是唐朝对渤海第一次册封之实物史证。唐鸿胪井刻石上,所镌刻的铭文以及唐、明、清时的题名,极具史料与文物之价值[57]

渤海靺鞨建国的历史记忆在于:为满—通古斯族群后裔提供一个范本,其先人既然能够建立一个疆域辽阔、实力强大的“海东盛国”,那么,其后裔叩打中原王朝的宫廷大门,先建立半壁山河的大金政权,后建立一统天下的大清皇朝,就可以读史知鉴,也就不足为怪了。

渤海覆亡,唐朝衰落。“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群雄并起。辽与金建国,崛起于东北,文化冲突统合演进,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鸿胪井刻石及碑亭

【注释】

[1]靺鞨,初作靺羯(mò jié),为勿吉同音异译,后通作靺鞨,今通读靺鞨(mò hé)。

[2]《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58页。

[3]《隋书》卷二《高祖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55页。

[4]《隋书》卷二《高祖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55页。

[5]《隋书》卷四《炀帝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81—82页。

[6]《隋书》卷四《炀帝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83页。

[7]《隋书》卷四《炀帝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86—87页。

[8]高丽婴阳王高元,隋开皇十年(590年)即位,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在位共二十八年。

[9]《隋书·斛斯政传》记载,斛斯政在隋炀帝一征高丽时,逃奔高丽。三征高丽时,高丽请求执送斛斯政。帝许之,遂锁政而还。至京师,以政告庙,有大臣奏曰:“斛斯政之罪,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忿。若同常刑,贼臣逆子何以惩肃?请变常法。”帝许之。于是将斛斯政押出金光门,缚政于柱,公卿百僚并亲击射,脔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10]《隋书》卷六四《来护儿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516页。

[11]《隋书》卷六四《来护儿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516页。

[12]《隋书·来护儿传》记载:“(帝)遣人持节诏护儿旋师。护儿集众曰:‘三度出兵,未能平贼,此还也,不可重来。今高丽困弊,野无青草,以我众战,不日克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其伪主,献捷而归。’答表请行,不肯奉诏。长史崔君肃固争,不许。……君肃告众曰:‘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当闻奏,皆获罪也。’诸将惧,尽劝还,方始奉诏。”

[13]《隋书》卷五《恭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01页。

[14]柳城,又称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境。

[15]《隋书》卷八一《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822页。

[16]《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59页。

[17]《五代会要》卷三十释“大舍利乞乞仲象”曰:“大,姓;舍利,官;乞乞仲象,名也。”

[18]营州之乱,契丹、靺鞨、奚、霫等部众,爆发变乱。唐军平叛,军事失利。则天女皇万岁通天年间,靺鞨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等率所部东走。这次事件,史称“营州之乱”的靺鞨“东奔”。

[19]震国公,又作振国公。

[20]大祚荣,大,为姓;祚荣,为名。

[21]挹娄之东牟山,其地点在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南12.5公里处的城子山城遗址,东南距牡丹江4公里多,位于该江支流大石河南岸的一座海拔600米的孤山上,其平面作椭圆形,围绕在起伏不平的山腰上。墙垣为土石混筑而成,周长约2 000米,有东西两个各由外向内弯转形成的圆钩状的内向瓮门。(魏国忠等:《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22]《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79页。

[23]比羽,即乞四比羽,为靺鞨另一部首领。后兵败,其部众多归于大祚荣。(www.daowen.com)

[24]《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79—6180页。

[25]《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作“睿宗先天二年”,《新唐书·渤海传》“睿宗先天中”注文作“《册府》卷九六四作‘玄宗先天二年’,《通鉴》卷二一〇合。此误”。

[26]《隋书》卷八一《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821页。

[27]考古发现此期靺鞨已有铁镞、骨镞等。

[28]《隋书》卷八一《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822页。

[29]《隋书》卷八一《靺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821—1822页。

[30]《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契丹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50页。

[31]《新唐书·渤海传》称作“海东盛国”,《辽史·地理志二》作“辽东盛国”。

[32]《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1页。

[33]《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高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27页。

[34]《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172页。

[35]《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作“振国王”。

[36]《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

[37]《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作“睿宗先天二年”,《新唐书·渤海转》“睿宗先天中”注文作:“《册府》卷九六四作‘玄宗先天二年’,《通鉴》卷二一〇合。此误”。

[38]《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79—6180页。

[39]《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2页。

[40]《辽史》卷三八《地理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456页。

[41]《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2页。

[42]《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2—6183页。

[43]《满洲源流考》引本书注曰:“九都”当作“丸都”。

[44]《满洲源流考》引本书注曰:“乐游”当作“乐浪”。

[45]《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3页。

[46]《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79页。

[47]《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0—6181页。

[48]《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1页。

[49]《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98页。

[50]《册府元龟》卷九七一《朝贡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1353叶。

[51][俄]З.В.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9页。

[52]洪皓:《松漠纪闻》卷上,《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海书社,1985年,第4叶。

[53]《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渤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2页。

[5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147页。

[55]韩洋:《渤海国朝贡道应为北丝绸之路》,刊《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28日。

[56]鸿胪井刻石遗址,在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麓旅顺港附近。

[57]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人将鸿胪井刻石及其碑亭盗往日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