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森林文化地域远古部民,据文献记载,最早为肃慎。为说明肃慎,要从这一地域的远古寻踪来叙述。
在外兴安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林地域,在黑龙江、精奇里江(结雅河)、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图们江等江河流域,居住着早期蒙昧的森林居民。这个森林居民的族群,主要是满—通古斯族群。
满—通古斯族群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淳朴而浓郁的文化。关于它的远古来源,现有文献资料,不能提供确凿的史据。2010年,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块古人手指骨化石。在今黑龙江省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遗址出土了石器。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在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倚山傍水毗连森林”居住和生活。
考古资料表明:满—通古斯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是东北亚这个广袤森林地域的原住民。据中国、俄罗斯国等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期,约一万年前后,黑龙江流域中游和乌苏里江岸地带,已经有人类居住的考古遗迹。例如,在今黑龙江省饶河县濒临乌苏里江的小南山遗址,山高海拔106米,发现多处古文化遗址。从1958年发现,到2020年,前后经过多次发掘,出土石制标枪矛头、弓箭石镞和玉器等文物[1]。约在五千年前后,在这一广阔森林地域,已有满—通古斯的文明出现[2],如考古发掘出土石器矛、镞,陶器罐、钵,玉器瑗、环等。肃慎使用的石砮,在今吉林、黑龙江地域,已经多有考古发现。
东北亚森林文化的范围,有学者按地域分为两大部分:北部满—通古斯人和南部满—通古斯人[3]。北部满—通古斯人主要居住在外兴安岭迤北,从叶尼塞河、勒纳河到堪察加半岛等地带。南部满—通古斯人,主要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精奇里江(结雅河)、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图们江和长白山地域。在远古时代,他们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起初,他们主要使用木制工具,如攻击用的木棍,采集用的棒槌,射猎用的弓箭,以及捕鱼用的独木舟等。他们是在捕获动物,吃食之余,逐渐学会饲养,如狩猎人将打来的活野鹿,加以驯养,而成为驯鹿;也将捕获的野猪加以饲养,而成为家豕(猪);还将野狗加以驯养而成为家犬等。人们的群聚生活与血缘关系,形成若干部落,部落又分成族群,组成原始的社会。这些使鹿、使犬,穿兽皮、鱼皮衣的部落,就是后来“使鹿部”“使犬部”“鱼皮部”等称呼的由来。渔猎是森林地域部民生活的重要衣食之源,如黑龙江下游地带部民,地“不产五谷,惟出紫貂、玄狐、海螺、灰鼠、水獭、鹰雕及鱼”[4]。采集也是他们饮食的重要来源,采野果、挖根茎,如拾蘑菇、摘松子、摘榛子、挖人参、采野菜等。因采集不同植物的果实、根茎,猎获林中不同的飞禽、走兽,捕捞不同的鱼类、蛤蚌,畜养不同的鹿、猪等,出现了多样化的饮食。
总体来说,森林文化居民,因其居住环境更为寒冷,其活动区域更为广阔,其猎取禽兽更为凶猛,其生活条件更为恶劣;故其体质较为强健,其心胸较为宽广,其思维较为灵活,其毅力较为顽强。
这些东北森林中的远古满—通古斯人,多生活在莽莽林海、蔽天遮日环境之中,自然属于森林文化,而不属于农耕文化,也不属于草原文化,已为共识,似无异议。
森林文化地域的部民,由于纬度、经度、地形、气候、山川、森林、湖海、雨雪、气温、洋流、海拔和动植物区系等的差异,他们的劳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异。
对满—通古斯人,俄国人、传教士等先后留下了记载:
十七世纪初,俄国人向东扩张直到堪察加,在他们的报告中首次直接提到北方通古斯人。一六九二年,威特森首次发表了一些有关通古斯人的语言学材料。十八世纪以来,若干旅行者将他们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的观察所得,写出了一些记述。[5]
上面引文提到的著作,其最早时间为1692年,即清康熙三十一年。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史籍中,就出现有关满—通古斯人肃慎的记载。另外,到十八世纪以前,在汉文史籍中,有关肃慎等的记载,资料丰富,史不绝书。
汉文古籍对满—通古斯人的记载,在俄罗斯人、西方人到西伯利亚、到黑龙江流域之前,早见于《尚书》《国语》《山海经》《竹书纪年》《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古代文献。他们的先民,在商周称作肃慎。
记载肃慎文献,分别举例如下:
(1)《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6]这表明息慎,即肃慎部落首领,同其他部落首领一起表达拥戴帝舜的功绩。(www.daowen.com)
(2)《国语·鲁语》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7]这里说明,周武王灭商后,肃慎就来贡献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其楛矢,用楛木做箭杆;其石砮,用砮石做矢镞[8]。“楛矢石砮”既是肃慎部民狩猎捕鱼的工具,也是肃慎人向中原王朝的贡品,是为“九贡之一”[9]。中国古籍最早记载东北地区的族群部民是肃慎。肃慎一名多译,如息慎、稷慎等,又曾被译作诸理申、诸申、女真、女直等。肃慎的语言是满—通古斯语,即后来的满语。森林地域的族群部民,因其向中原政权朝贡时,不同部落首领前来,于是记载其部落名称,出现记载殊异,甚且彼此抵牾。肃慎是我国也是世界文献中最早出现东北森林部族的名称,它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3)《尚书正义》记载:“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疏”引“正义”曰:“成王即政之初,东夷背叛。成王既伐而服之,东北远夷其国有名肃慎氏者,以王战胜,远来朝贺。王赐以财贿,使荣国之伯为策书,以命肃慎之夷,嘉其庆贺,慰其劳苦之意。史叙其事,作《贿肃慎之命》名篇也。”[10]《尚书》成书年代,学界看法不一,但多认为是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成书。《尚书》中提到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诵讨伐东夷取得胜利,肃慎远来朝贺。这说明早在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肃慎就同中原王朝发生着联系,且载之于典册。
(4)《春秋经传集解》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11]这里表明,肃慎,在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其居住的地域,已被纳入或被视作周朝的版图。
(5)《逸周书·王会》记载:“正北方,稷慎大麈。”[12]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初期,北方稷慎即肃慎,来向周王,贡献似鹿的大麈。麈,很像鹿,比鹿大,其尾可作拂尘。这显示了肃慎同中原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6)《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3]学者对大荒山、不咸山有不同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长白山。
(7)《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前2105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14]。又记载:周武王十五年(前1065年),“肃慎氏来宾”[15]。再记载:成王九年(前1034年),“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16]。肃慎氏的部人,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中原地带,向中原的周王朝朝贡,且记载先后三次,表明来往之频繁、关系之密切。
(8)《周礼注疏》疏载:“周之始,肃慎氏贡楛矢石砮。”[17]
(9)《仪礼注疏》疏载:“肃慎氏贡楛矢。”[18]
(10)《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19]
(11)《大戴礼记》也载:在夏禹之世,“海之外,肃慎、北发……来服”。
以上史料,清楚表明:满—通古斯人,其先民肃慎,来贡献“楛矢石砮”“大麈”,这些贡品都是森林物产、狩猎经济的反映,从文献记载的源头,证明东北地域族群的文化类型属于森林文化,而不属于草原文化。
到秦汉,东北森林文化地域经常同中原皇朝有朝贡与受赐关系的,主要代表是挹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