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森林帝国:中国文化的二、三个千年变局

森林帝国:中国文化的二、三个千年变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千年宏观的视野,依文化的形态,做出文化梳理,进行逻辑分析,就中华文化演进脉络而言,按照统合的焦点不同,三个千年发生过三次大的历史变局。第二个千年,从秦初到唐末,大数算也是千年,族群更加繁衍,地域更加广阔。由上个千年的朝贡,到这个千年的建立地域性政权,表明东北森林文化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成长与壮大。这个千年,文化繁荣,气势博大,世人震撼。第三个千年,从辽宋到明清。

虽然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都对中华文明发展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演进中,发挥着更为重大的影响,产生着更为重大的作用。观察中华历史的走向,研究历史演进的趋势,不仅要看几个十年,要看几个百年,更要看几个千年。中华文明史是多元文化走向统合的历史,其间,有分有合,有争有融。从千年宏观的视野,依文化的形态,做出文化梳理,进行逻辑分析,就中华文化演进脉络而言,按照统合的焦点不同,三个千年发生过三次大的历史变局。

第一个千年,主要是商周时期(前17世纪—前221年),大数算是千余年,地域分布,极其广泛,但重心黄河中下游和渭河中下游流域。殷纣无道,武王东伐,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殷商覆亡,建立周朝,奠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东迁,移鼎雒邑(今洛阳[3],史称东周,后裂变为春秋战国。北方的齐鲁、燕赵、秦晋、河洛等,南方的吴越、楚湘、巴蜀、两粤等八个文化板块,在各个地域、各个族群、各个集团、各方诸侯,争战,结盟,合纵,连横,斯胜斯败,斯盛斯衰,强进弱退,分合兴替,为此而付出惨烈的代价。于春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4]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5]诸侯尚如此,何况庶民乎!战国时期,在通向一统的路上,往史惨酷,骇人听闻:“伏尸百万,流血漂卤[6]”。[7]仅战国时秦将白起,先后斩杀八十九万余人,其中秦赵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官兵四十五万人!后白起引剑自刎前哀叹道:“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8]白起也以自杀的形式为时代付出了生命代价。

先是,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满天星斗”,进入甲骨文时代。盘庚七迁,殷亡周兴,西周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国都纷呈,中心多元。历史发展的结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六王毕,四海一”[9],出现“车同轨,书同文”[10]的六国一统的大局面,在中原地域实现中华文化的第一次大统合。但是,秦祚历史短暂—始皇称帝,冀图万世,“仁义不施”,愚弱黔首,专制暴戾,二世而斩,帝国大厦,轰然倒塌,仅十五载,天下笑焉。刘汉取代嬴秦,建立汉朝

这次历史文化大统合,主要是农耕文化各地域、各方国的大统合。这个统合后的中原农耕文化的族群,被称为汉族,被认为是汉族形成之始。本来,中原汉族形成于秦一统六国,但不称秦族,而称作汉族。这可能是因秦朝短祚,更可能是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了士人。读书的士人,没有暴富的金钱,没有至高的权力,却有知识,有话语权,秦人历史是汉朝士人记载、传承下来的。这样,汉族形成便从汉朝开启。

在这个千年里,浸润着东北森林文化的肃慎,已经同中原王朝发生着联系,如“肃慎氏贡楛矢石砮”[11]。肃慎进贡狩猎工具和军队武器—楛矢和石砮,友好交往,史不绝书。

这个千年,殷商甲骨文,周朝钟鼎文,商周青铜器,西周石鼓文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珍。《论语》《孟子》《道德经》《诗经》《周易》《春秋》《周礼》《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儒、道、墨、法、兵、名、医、农,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思想精华,盖世惊叹!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放射出一道人类文明的灿烂光华。

第二个千年,从秦初到唐末(前221年—907年),大数算也是千年,族群更加繁衍,地域更加广阔。这个时期,除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内部继续冲突与融合外,又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就是西北草原文化。在这个千年里,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与统合,出现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秦汉与匈奴,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与鲜卑等,第三次是隋唐突厥。匈奴,第一次被列为纪传体正史之首的《史记》,载有《匈奴列传》,还有相关的《李(广)将军列传》和《卫(青)将军骠骑列传》,这三个列传合计约二万一千余字,约占全书总字数的二十五分之一,所占比例,颇为可观。而后,《汉书》有《匈奴传》《西域传》(各上下两卷)共列五十一节,《后汉书》则有《西域传》《南匈奴列传》。这些既说明匈奴与西域在此期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地位,也记录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匈奴、鲜卑和突厥,先后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成为当时政治与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守边,并连接秦、赵、燕等长城,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匈奴被围平城[12],七天七夜,几乎被俘,张良施计,金钱美女,利色相诱,得以脱身。卫青霍去病等出征匈奴,张骞通使西域,唐太宗大战突厥等,都是这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博大气象

汉、唐两大帝国先后出现在世界东方,既是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交汇的结果。中华文化出现了第二次大统合。

这个时期,从镐京、咸阳,经西安,到洛阳,政治中心,东西摆动,但以长安(西安)为重心。当然,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苏武牧羊,李广自刎,昭君出塞和亲,张骞出使西域,使节往来,和亲互市,布帛交流,酒谷馈赠,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情感悲剧,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历史故事,欢歌而又哀泣,凄美而又悲凉!(www.daowen.com)

在这个千年里,满洲先人建立渤海政权,得到唐朝皇廷的册封。由上个千年的朝贡,到这个千年的建立地域性政权,表明东北森林文化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成长与壮大。

这个千年,文化繁荣,气势博大,世人震撼。秦陵兵马俑,汉墓马王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山靖王金缕玉衣,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的“汉赋”,汉砖画像,汉简出土,王羲之书法,阎立本的绘画,李杜的诗篇,韩柳的雄文,万里长城的连接,隋唐运河的开通,华夏文化的西播,佛教文化的传入,敦煌壁画,龙门石窟,麦积山佛像,大同云冈塑像,房山石经,唐人写卷,《步辇图》,《五牛图》,唐僧西行,鉴真东渡,大雁宝塔,盛唐宫殿,唐秘色瓷,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盛大光明

第三个千年,从辽宋到明清(916年—1911年)。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历经八代九十帝,大数算也是千年。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继续冲突与融合,而东北森林文化则登上中原历史舞台。先是,森林文化的代表女真,经过商周肃慎、秦汉挹娄、魏晋勿吉、隋唐靺鞨的酝酿发酵,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有半壁河山;继是,蒙古草原帝国,南宋亡,元朝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骑劲旅,驰骋欧亚;后是,满洲崛兴,定鼎燕京,入主中原,成为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北森林文化大搏击、大碰撞的集中展现。

这个时期,从阿城[13],经临潢[14]、沈阳、燕京、开封金陵(今南京),到临安(今杭州),政治中心,南北摆动,但以北京为重心。北京,就是在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交融下,逐渐地由方国蓟、燕的都城,发展为北方军事重镇、辽代陪都南京,到北中国政治重心金中都,再到全国政治中心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大碰撞,大统合,大争战,大发展,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杨家将之故事,岳武穆之精忠,文天祥之丹心,朱元璋之义旗,袁崇焕之磔死,史可法之壮烈,顾炎武之气节,张煌言之英魂,以及“扬州十日”之悲歌,“嘉定三屠”之惨烈,“江阴抗清”之雄壮,还有汤显祖牡丹亭》之凄婉,孔尚任《桃花扇》之悲怆,都是这段悲壮历史的血泪文化实录。

这个千年,苏东坡的雄文,赵孟頫的书法,关汉卿元曲,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活字印刷,宋元刻本,宋代名瓷,元代大青花,明代的斗彩、五彩,清代的珐琅彩、粉彩,郑和七下西洋,亦失哈八下奴儿干[15],侯显“五使绝域”,陈诚五使西域,《册府元龟》《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三希堂法帖刻石》《乾隆十三经刻石》《明清进士题名碑》,《满文原档》,《五体清文鉴》,《皇舆全览图》《乾隆京城全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姑苏繁华图》《康熙南巡图》,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妙应寺白塔与永乐宫壁画,明清皇宫,天坛穹宇,三山五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苏州刺绣,扬州漆器江宁云锦,杭州丝绸,万里长城,京杭运河,景德镇瓷器,书法绘画,昆曲越剧,京剧艺术,或规模宏大,或雄伟壮丽,或盖世之举,或隽美秀丽,争奇斗艳,竞放异彩。

第三个千年,焦点是森林文化与其他四种文化的统合。森林文化向西统合草原文化,形成满蒙联盟;向南统合农耕文化,赢得中华正统;向西南统合高原文化,巩固青藏版图;向东南统合海洋文化,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南达曾母暗沙。在中华文明史的第三个千年,森林文化发挥了促进各文化形态统合的枢纽作用。

中国历史的发展,继汉文景之治(前179年—前141年)、唐贞观之治(627年—649年)、明仁宣之治(1425年—1435年)后,出现清康乾之治(1662年—1795年),显现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的大统合,也是中华文化空前的大统合。在元明清盛时,中原和满、蒙、疆、藏、台地域,完全纳入中华版图,并实现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各族的大统合。中华的版图,南至曾母暗沙,北达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唐努乌梁海、巴尔喀什湖一线,东到大海,西跨帕米尔高原,中央政府实行长期全面、有效巩固的管辖。在这广袤的版图上,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地区面积三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而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的面积也各有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再加上沿海地区及岛屿,还有其他地区,展现了总面积达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华版图。中华文明实现了第三次文化大统合[16]。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原生性、悠久性、连续性、一体性、多元性、包容性、国际性、日新性,统合了上述中华文明五种文化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未中断,也为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储存了巨大的智慧和能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将多方地域、多部族群、多种经济、多类文化的江河,汇聚成为中华文明的浩瀚海洋[17],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统一、强大、协和、昌盛的中华大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事物有阳,必定有阴。正如冯尔康教授所言:“‘合’‘一’对国家的统一积极意义自然是无异议的,但把它绝对化,就需要考虑辩证法了,其实‘分’亦有意义,南北朝、辽金与两宋对峙,长江以南与闽粤就得到比统一时代更快速的发展。”所以,对待“合”与“分”、“一”与“多”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