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古代史:马家浜和良渚文化的发展及水利建设

浙江古代史:马家浜和良渚文化的发展及水利建设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新石器时代的另一支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也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支发展较高的原始文化,以出土黑陶著名。浙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估计有一百多处,可见浙江原始文化的繁荣。马臻是一位浙江的古代水利专家,后人念念不忘他对绍兴水利建设的功绩,自唐以后,就建庙祭祀。

浙江古代史:马家浜和良渚文化的发展及水利建设

远在5万年前,浙西山区一带就有“建德人”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上。那时候,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遍山,杂草蔽野,地面上有兔子狐狸、野猪、山牛,还有大熊猫犀牛、剑齿象等到处奔跑。“建德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界作艰苦的斗争,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草莱,改造了自然,揭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被发现。这是一个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栽培的水稻。此外,还出土了色彩鲜艳的漆碗和大量的骨、角、石、木制的生产工具(包括纺织工具),别具风格的陶器,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的艺术品,以及“干栏式”的房子和带有榫卯的木构件。大量珍贵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长江流域也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原始文化,浙江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

浙江新石器时代的另一支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与河姆渡文化完全不同,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和发展源流。浙江已发现和发掘的有桐乡罗家角、海宁彭城和吴兴丘城等遗址。

良渚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也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支发展较高的原始文化,以出土黑陶著名。石器有石犁、石刀、石斧、石镰、石钺等农业工具,证明当时农业已发展到犁耕阶段。1986年又在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现大量玉器,其中有玉琮、玉钺等,这是良渚玉器中罕见的精品,特别是神人兽面像的雕琢,反映了良渚部族崇拜的“神徽”。此外,吴兴的钱山漾、杭州的半山水田畈、嘉兴的双桥等遗址,都属于这一类型。浙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估计有一百多处,可见浙江原始文化的繁荣。

传说虞舜曾巡狩到了会稽。上虞、余姚都是舜后代的封地。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中说到舜在浙江的遗迹:“邑则有上虞、余姚;山有虞山、历山;水有渔浦,三怃;坠则有姚丘、百官。”现在绍兴还有舜桥、舜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百官等地名。纪念虞舜的庙,不仅绍兴有,余姚、上虞也有,关于舜的传说在浙江民间流传很广。

传说夏禹也到过会稽,《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有记载。他大会诸侯于茅山(今绍兴苗山),也就是会稽山,死后就葬在这里。现在绍兴的禹陵、禹庙,就是纪念这位治水英雄的,是浙江的名胜古迹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逐步向奴隶社会转变。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浙江已进入了奴隶社会。越族在会稽建立起越国,它与吴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句践战于槜李(今嘉兴西南),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于公元前494年终于大败越军于夫椒(今吴县西南太湖中)。句践战败后,仅以残兵5000人保守国都会稽,向吴乞和,献美女西施、郑旦,贿赂吴国太宰嚭,越王句践还在吴国当臣仆3年,受尽侮辱。句践返国以后,并不气馁,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进行社会改革。在政治上,“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重用文种、范蠡,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减轻刑罚,薄收赋税,赈贫吊死,奖励生育;在生产上,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在军事上,训练士兵,提高士气;在外交上,结齐、亲楚、附晋,孤立吴国,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楚的江南地,降服了居住在浙江的越族,设置了会稽郡。秦始皇曾经亲自南巡到钱唐(今杭州),还到了会稽山祭祀大禹。令丞相李斯写了《会稽铭文》,刻在石碑上,歌颂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李白在一首古风中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想见当年这位盖世英雄登上会稽山峰时,遥望东海,盱衡宇内,是多么的豪情满怀啊。

但是,秦朝残暴的统治,统一后只维持了十多年,就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接着楚汉相争刘邦胜利了,建立了汉朝。会稽郡成为刘氏宗室的封地。初封刘贾为荆王,后封刘濞为吴王。景帝四年(前153)吴王濞发动七国叛乱被诛,取消封地。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浙江属于扬州部,当时浙江地带人口稀少,许多地方没有开发,处处表现出劳动力不足,生产技术低下和社会财富的贫乏。武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对浙江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东汉,浙江的农业还是赶不上黄河流域。当时最著名的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水利灌溉事业,就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的镜湖(又名鉴湖),堤塘周围310余里,灌田9000余顷。马臻是一位浙江的古代水利专家,后人念念不忘他对绍兴水利建设的功绩,自唐以后,就建庙祭祀。南宋王十朋有诗歌颂他:“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1949年后,庙、墓都已加以修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汉时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浙江的文化不及中原之盛,人才也远比中原少。但浙江也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是会稽郡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曾在洛阳太学读书,博览群书,不喜欢章句之学,“不好徼名于世”,“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论衡》卷三〇《自纪篇》)。曾做过功曹,因为数次与朝廷谏争,不合离去。晚年,在家从事著述,《论衡》是他的重要著作,这是一部具有战斗性的哲学论著,也是一部科学思想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辉煌著作。

此外,还有两位民间流传很广的著名人物。一是西汉的朱买臣,他原是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帝时为了逃避吴王濞的叛乱,南迁到建德新安江边的朱池(今建德县洋溪乡青龙头)。幼年家贫,好读书,以挑柴度日,在路上边挑边读,他的妻子因他不听劝告,羞之求去。汉武帝时,朱买臣被严助推荐任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与韩说等破东越有功,升为主爵都尉,列为九卿。朱买臣刻苦好学的精神,至今流传民间。

另一位是东汉的严光,字子陵,原名庄遵,是东汉光武帝的同学,因中原战乱,迁居会稽余姚,光武帝即位,数次征召他去洛阳做官,他不愿意去,就到富春山(今桐庐县城南15千米)隐居。这里两山夹峙,江流湍急,水碧山青,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后人名之为严陵濑(又名七里泷)。山上有钓台,传为严光垂钓之处。北宋范仲淹为睦州太守时,在此建严先生祠堂,并写了《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有歌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子陵钓台是浙江的名胜古迹之一,闻名中外。

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的猛烈冲击下瓦解了。富春(今富阳)人孙坚,出身下层豪族,是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军阀,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起来。长子孙策继承了父业,率兵渡江,尽有江东之地。赤壁之战以后,孙策的弟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了巩固,于公元229年自称皇帝,建立吴国。东吴政权的建立,对东南经济的开发,有显著的成就。由于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浙江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耕作方法的改进,浙江的农业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如钟离牧在永兴县(今萧山)垦田20余亩,一年得精米60斛,平均每亩产量3石。手工业方面如冶铸、煮盐、纺织、制瓷、造船等也很发达。会稽是对外贸易的城市,与夷洲(今台湾)、亶州有贸易往来,北至辽东,南至海南,远至大秦

到了东晋南朝,浙江会稽一带是粮食的丰产地区,“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宋书》卷五四《传论》),当时浙江的农业已赶上黄河流域的水平。至于手工业,如南齐时上虞谢平,创造杂炼生法,是我国冶炼钢铁的一个重大进步。剡县剡溪和余杭由拳村的藤纸,也很负盛名。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浙江日益强大,东吴时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世族大地主,如吴郡的顾、陆、朱、张,会稽郡的虞、魏、孔、贺,这些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有特殊的地位,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在社会上门第很高。“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四,《吴失篇》)。到东晋南朝,大地主田庄更继续发展,会稽上虞的孔灵符,他在永兴(今萧山)有别墅,周围33里,水陆地265顷,含带2座山,又有果园9处。谢灵运在上虞东山有始宁园,左傍太康湖,右滨浦阳江,四面有水,东西有山,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田庄的面积非常广大。凡生活上的各种物品,都可以自给自足,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家中还拥有大量的佃客、部曲和奴婢。农民杂税繁多,徭役沉重,往往失业破产,四处逃亡。他们无法生活,只好组织武装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因此爆发了孙恩起义、田流起义和唐寓之起义。

浙江在东晋南朝时期,深受中原文化的濡染,文物昌盛。尤其是会稽一带,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风景优美,出现了不少有文学才华的风流人士。如著名诗人谢灵运,文学家孔稚圭、邱迟、吴均,史学家沈约、谢沈,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等。

谢灵运的山水诗,名噪一时。他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喜游览名山大川,做过永嘉太守。他在永嘉时写的《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又有《登池上楼》诗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至今仍脍炙人口。

王羲之的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因此他被称为书圣。他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县)。南渡后,居会稽,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将军,所以人称他“王右军”。历史上有名的“兰亭之会”,就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宴集谢安、孙统、孙绰等42人,临流赋诗。当时他写了一篇诗序,书法遒美,这就是艺林杰作《兰亭序》。

隋朝统一以后,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杭州是江南运河的终点,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比六朝时代更为兴盛。浙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日趋重要。由于隋炀帝内则大兴土木,外则穷兵黩武,人民怨声载道,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正如李密在讨伐他的檄文中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随着全国展开的反隋高潮,大业九年(613)浙江余杭也爆发了刘元进的起义,吴郡(今江苏苏州)朱燮,晋陵(今江苏常州)管崇等都率众响应,推刘元进为天子。隋将吐万绪、鱼俱罗率军进攻,元进退至建安(今福建建瓯),炀帝再派江都王世充带领淮南兵数万镇压刘元进,起义军失败。

隋末李渊父子夺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以隋亡为鉴戒,进行改革,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全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浙江也不例外。工农业呈现出一片兴旺气象,浙江的纺织业、瓷器业、制茶业、制盐业、造船业、矿冶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余姚上林湖和上虞、慈溪一带以产越窑青瓷闻名,葱翠欲滴,远胜白瓷,诗人陆龟蒙咏《秘色越器》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反映了越窑瓷器的精美。这种瓷器,不但进贡皇室,还远销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丝织品如杭州所产的绯绫、白编绫、柿蒂绫等,尤其是柿蒂绫很有名,白居易诗中也说“红袖织绫夸柿蒂”,就是对它的赞美。此外,如越州的绫纱,也“妙称江左”。

杭州、明州都是唐代商业繁荣的都市。杭州是“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又是对外贸易的港口。明州则是对日贸易的重要口岸。

唐朝杭州都市的繁荣,是与李泌、白居易的政绩分不开的。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至兴元元年(784)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凿六井,解决了居民的饮水问题,安定了人民的生活。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除继续疏浚六井外,还治理西湖,修筑了一条湖堤,这条堤大约在钱塘门外石函桥北至余杭门之间,以便蓄水和放水,灌溉了杭州以北的大片农田。

白居易热爱杭州,尤爱西湖风景,写了不少歌颂杭州和西湖的优美诗篇,这些诗为西湖绮丽的风光增色不少。

唐朝浙江的诗人辈出,著名的如骆宾王、贺知章、孟郊、钱起、张志和等。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参加过徐敬业在扬州的起兵,写过著名的《讨武曌檄》,后来下落不明,他的七言歌行,当时被称为“绝唱”。

贺知章与李白是好朋友,天宝三年(744)归乡里为道士,隐居镜湖,以所居为千秋观,自称“四明狂客”,李白有悼诗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唐朝浙江的书画名流也不少。画家有陈阂、孙位;书法家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中唐以后有徐浩,他们在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唐朝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也越来越严重。高宗永徽四年(653),睦州青溪(今淳安县)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了政权的妇女农民领袖。代宗宝应元年(762),台州有袁晁起义,懿宗咸通元年(860),浙东有裘甫起义。到了僖宗乾符二年(875)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黄巢大起义。

唐末黄巢大起义摧毁了唐朝政权,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当时浙江的吴越国创建者钱镠,临安人,据有十三州一军之地,定都杭州。他在政治上实行了“保境安民”的政策,所以吴越国统治期间,社会安定,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吴越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钱镠时筑捍海塘,免除了钱塘江潮患,使沿江一带农田尽成沃野,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好处。又设“都水营田司”,统一规划水利事业,在西湖和太湖都设有“撩浅军”,负责修治和疏浚工作,还修建了许多堤塘堰闸,使蓄泄有时,调节水利。吴越地区,水网纵横,利用水乡泽国田地较低的地势,在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这种圩田(或称围田)保证了粮食的丰收,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吴越国统治时期,网罗了许多人才,武将如杜棱、阮结、顾全武等,文臣如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业等。罗隐是当时“江东才子”,擅长文学,诗尤闻名海内,钱镠很器重他,给他钱塘县令等官职。有一次罗隐在《磻溪垂钓图》上题了一首诗云: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钱镠看了以后,认为有道理,就免掉了住在西湖附近老百姓缴纳的“使宅鱼”的税。钱镠因对有才学的人非常尊重,所以名其居室为“握发殿”,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的“礼贤下士”。对高僧也礼遇备至,如尊僧昭为国师,亲自向僧璋问法。僧贯休,以诗闻名,又善书画,他寄贺诗给钱镠,其中有两句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看了以后,很赞赏他的诗,要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他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后来就离开了。

钱镠还扩建了杭州城,疏浚了西湖,由此“钱唐富庶,盛于东南”(《资治通鉴》卷二六七,《后梁纪》二)。海上贸易也非常发达,杭州是当时重要港口。“闽商海贾,风帆海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欧阳修:《有美堂记》)

吴越国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当时杭州有“佛国”之称。创建的寺院有净慈寺(原名慧日永明院)、梵天寺、昭庆寺、清涟寺(原名净空院)、天龙寺、云栖寺、灵峰寺、理安寺、六通寺、宝成寺、开化寺等,还扩建了灵隐寺。建造的佛塔有六和塔、宝石塔(又名宝所塔、保俶塔)、雷峰塔(又名黄妃塔)、白塔等。当时吴越国武肃王时寺塔之建,“倍于九国,按《咸淳临安志》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王士桢辑,郑方坤补:《五代诗话》卷一)。其他如佛经的雕刻,石窟的造像,也不知其数。

浙江在吴越国统治期间,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宋代浙江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从孤儿寡妇之手夺取了皇位,建立宋朝。赵匡胤既统一了后周的领土,进一步便策划统一中国。吴越国王钱俶遵循祖辈“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的遗训,一向对宋朝十分恭顺,每年进贡大量财物。自宋灭南唐以后,吴越国失去了屏障,唇亡齿寒,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只得把吴越国土地献纳给宋朝,吴越国自钱镠建国至钱俶纳土归宋,传三世、五王,共86年。

吴越国归宋以后,浙江属于两浙路,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北宋每年全国漕粮,两浙路就占四分之一。当时推广了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增。麦子已经普遍种植,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手工业如丝织业,已成为全国的中心之一,两浙路北宋时所上供的绮、罗、绫、绢等物,占全国上供总数的35%。他如造船业,明州、温州为全国之最,每年制造600艘。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龙泉青瓷的烧制成功。造纸业仅次于四川,但印刷业却以“杭州为上”,所以北宋的监本大半在杭州刊印。北宋时,浙江海外贸易的港口是杭州和明州,都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高丽。

北宋时,范仲淹做过睦州、越州、杭州的知州,王安石做过鄞县的知县,苏轼做过杭州的通判和知州。他们在浙江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尤其是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关心人民疾苦,赈济灾民,还疏浚西湖、茅山河和盐桥河,杭州人民至今还在怀念他。他同白居易一样,对杭州和西湖非常眷恋,写了许多歌颂杭州和西湖的诗篇,著名的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www.daowen.com)

这首写景传神的好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所以后人也称西湖为“西子湖”了。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两浙人才也较前增多。理学家有四明庆历五先生和永嘉元丰九先生。著名诗人林逋,他隐居孤山,终身不仕,他的咏梅诗很有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今评诗者以为绝唱。词人周邦彦是北宋末年词坛泰斗。张先的词,善于用“影”字描写景物,时人称他为“张三影”。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对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制图、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建筑、冶金以及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都有研究。他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科学名著。其他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喻皓是杰出的建筑专家,他们在科学文化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宋末年,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淳安县)帮源洞领导农民起义,连克6州、61县,震撼了东南半壁,这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了。南宋高宗赵构即位,金兵乘胜南下,高宗仓皇向江南逃窜,由扬州到镇江,再到杭州。金兵渡长江后,高宗又由杭州逃到越州、明州,金兵追踪而至,逼近定海,高宗乘船入海,停泊台州、温州。金兵攻破明州,下海追了三百多里,被宋朝水师打败,才引兵回师。金兵沿途烧杀劫掠,明州、临安(今杭州)、平江(今苏州)、建康(今南京)等繁华城市,都受到严重破坏。浙江各地人民纷纷奋起抗击金兵,如严州人民击败金兵于桐庐县牛山下,钱塘、余杭、余姚、奉化都有军民起来抗金。由于浙江人民的英勇斗争,金兵被迫撤退。建炎四年(1130)四月,高宗从温州北归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市),于是杭州就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了。

南宋都城临安,分宫城(也称皇城)和外城(也称罗城),宫城环绕凤凰山麓,周围九里,外城有城门13处,水门5处。城内外分13厢,除宫城厢外,其余各厢都管辖若干坊巷。至今杭州的清河坊、太平坊、寿安坊、积善坊、里仁坊等,都是沿用南宋坊巷的旧名。

南宋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市内拥有许多作坊、团行、质库、邸店、酒楼、茶坊等,交易非常热闹。除日市以外,还有夜市和早市,自五间楼北到官巷南的御街,两边都是上等金银钞引交易铺,有几百家,门前陈列金银器皿和现钱,叫作“看垛钱”。彩帛铺(即绸缎铺)的交易更是热闹非凡,出售各种软细绫罗绸缎和锦绮缣素。由于临安是京师所在地,万物所聚,应有尽有。诸行百市,鳞次栉比,不仅城内商业繁华,城郊的一些市镇也是“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梦粱录》卷十九,《塌房》)。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各种番品南货,珍异饰物,奇花珍卉,源源运至临安。

南宋临安也是全国教育文化的中心,城内有太学,“规模宏阔,舍宇壮丽”(《梦粱录》卷十五,《学校》),是南宋的最高学府。宗学是培养宗室子弟的教育机关。武学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此外还有科技类的专门学校,如医学、算学、历学等,临安府设有府学,钱塘、仁和县设有县学,其他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可见当时教育事业的发达。

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场所叫作瓦子,也叫瓦舍、瓦肆。一个瓦子中,凡表演技艺的场地,称为勾栏。城内著名的瓦子有5处,以北瓦子的规模最大,有勾栏13座,演出各种伎艺戏曲,项目有50多种。郊区也有瓦子,演出的伎艺项目繁多,争奇斗巧,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南宋临安的西湖,更是热闹异常,当时有“销金窝”之称。湖上亭园苑囿,星罗棋布,诸如聚景园、翠芳园、集芳园、延祥园、庆乐园等,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真是“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况可以想见。西湖十景,南宋时已经有了,名传天下,直到今天。

南宋浙江分属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由于首都在临安,“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浙江的人口,迅猛增加。北宋末徽宗崇宁元年(1102),两浙路人口数为300多万人,南渡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就达到400多万人。60年间,增加了近10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这就使江南的劳动力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加上浙江优越的自然条件,南宋浙江的经济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方面,圩田盛行,上田每亩早晚两季每年可产五六石。谚云:“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方面,杭嘉湖是浙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方。杭州的白编绫、柿蒂绫,吴兴的樗蒲绫,武康的鹅脂,嘉善魏塘宓家的绢,濮院的绸,都是著名的丝织品。此外,宁波的大花绫,绍兴的越罗、尼罗、寺绫,婺州的暗花罗、红边贡罗,东阳的花罗,也很有名。瓷器除南宋官窑外,民窑有余杭窑、余姚窑和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以龙泉窑最负盛名,所产青瓷,誉满全球。南宋印刷业首推浙江,杭州是南宋刻书最发达的地方,宋版书的精美,为世所珍。商业方面,杭州、明州、温州都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商业性的集镇像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如嘉兴的濮院、湖州的乌青,鄞县有1镇8市,杭州有15镇市,这些集镇的兴起,与商品交流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深刻的意义。

朱熹说:“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南宋时期浙江已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物之盛,冠于全国,名流辈出,群星灿烂。涌现出大批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南宋宰相浙江籍有20人,文学家单以词人而言,就有138人,画家有69人。《宋史》列传中浙江籍的有136人,占全国第一位。至于南宋浙江考取进士的则更多,据统计约有6000多人。南宋时期浙江人才蔚起,因此有“文物之邦”的美誉。

南宋时代,浙江理学兴盛。朱熹、陆九渊的学说,都流行于浙江。孝宗时明州淳熙四先生(舒磷、沈焕、袁燮、杨简),继承了陆氏的传统。朱熹的门生,也遍布浙中。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主张调和朱熹、陆九渊之间的主客观唯心主义的矛盾,他的学说,开浙东学派的先声。永康陈亮和朱熹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辨,陈亮注重事功之学,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止斋文集》卷三六,《答陈同甫三》),反对空谈道德性命。永嘉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都注重功利,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越州山阴人。他在政治上坚持抗金,因此在仕途中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作家。“永嘉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也是以诗著称的四位诗人,因为四人的字或号都有一个“灵”字,而又都是永嘉(今温州市)人,所以称为“永嘉四灵”。他们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寄情于山水泉石,在艺术上造诣颇高。

南宋浙江词坛名家,有吴文英、张炎、王沂孙,都属于姜夔一派。还有女词人朱淑真,她的词清新婉丽,哀艳动人。

南宋浙江的画家,真是不胜枚举,以钱塘人为最多。据厉鹗《南宋院画录》记载,入翰林图画院的就有20多人。其中著名画家有马和之、刘松年、李嵩、夏珪、马远等。

南宋浙江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藏书的丰富和书院讲学的兴盛。著名藏书家杭州有周密,住癸辛街,藏书分书种、志雅二堂,有书42000余卷,以及三代以来金石刻1500余种。湖州有叶梦得,在霅川弁山建藏书楼,有书10万卷;陈振孙藏书有51000余卷。越州的陆氏、石氏、诸葛氏藏书也很丰富。因为南宋浙江的雕版印刷非常发达,所以私家藏书也特别多。

南宋浙江书院讲学也较普遍。如吕祖谦主讲金华丽泽书院,杨简主讲慈溪慈湖书院,学士云集,对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此外,如绍兴的稽山书院、衢州的柯山书院、宁波的甬东书院、永嘉的浮沚书院,也都很有名。

据余锳统计,宋儒的地理分布,浙东有482人,为全国之冠;浙西有113人,居全国第五位。可见浙江人才之盛。

德祐元年(1275),元军分三路进攻临安,不久,临安陷落,谢、全两太后和年仅6岁的小皇帝赵被俘北去,当时一片凄凉情景,可用汪元量《湖州歌》来表述:

殿上群臣默不言,伯颜丞相趋降笺。

三宫共在珠帘下,万骑虬须绕殿前。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烟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又《醉歌》云: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南宋末年,虽也有文天祥、陆秀夫等继续抗元,但无补时艰,终于亡国了。

元朝统一后,全国共设置了11个行中书省,浙江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朝对浙江统治是非常残酷的,所以终元一代,浙江的农民起义,不绝如缕。当时江南流传着一首歌谣:“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齐动手。”反映了浙江人民对元朝统治者强烈的仇恨和反抗。元末黄岩方国珍起义时,台州、温州、处州人民就在村庄里树起旗帜,上面写着:“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揭露了元朝统治阶级的穷凶极恶,诉说了人民的苦难,人民除了反抗,别无他路。

元代浙江也产生了不少崇尚民族气节的学者和文人。进步思想家邓牧,宋亡后就隐居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身不仕。他的思想对后来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的影响。金华的金履祥、许谦,宋亡后也隐居讲学终身。史学家宁海胡三省,宋亡后,潜心著述,他的《通鉴注》更充满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这是他一生杰出的著作。此外,诗人杨维桢,其诗称“铁崖体”,名擅一时。戏曲家高明写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元代浙江书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吴镇,都是名家。王冕不仅工墨梅和竹、石,也是一位有骨气的诗人。赵孟虽在元朝做了翰林学士承旨等大官,但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者兼长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的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赵奕,孙子赵凤、赵麟,也都善书画。这是历史上罕有的。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崛起,他在创业过程中,依靠了浙东四先生。青田刘基是他的一位杰出军事谋略家,运筹帷幄,献计献策。浦江宋濂,学问渊博,朱元璋北伐的檄文就是他起草的。龙泉叶琛和章溢,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朱元璋重用这些人,所以能完成明朝统一的大业。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对浙江也一样采取了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政府对水利事业很重视,如重新疏浚东钱湖,修筑海塘等,农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杭嘉湖地区成了蚕桑、棉花的主要产区,尤其是湖州,“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张履祥《补农书》卷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十分发达,如嘉兴府的濮院镇,出现了绫机、绢机、罗机、纱机等各种专业化织机,产品花形繁复,巧变百出。其他如湖州府的菱湖、双林,丝织业也很发达。明清时期浙江在封建经济缓慢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因素也开始萌芽,首先是在发达的丝织业里,出现了小商品生产者转化为资本家的现象。比如,钱塘人张瀚的先世毅庵祖在明代成化年间,经营酿酒业失败后,购得织绸机1台,在杭州织绸,因织诸色纻制,备极精工,人人争购,后来织绸机增加到20余台,于是家业大饶。塘栖的徽杭大贾,“贸丝开车者,骈臻辐凑”(光绪《塘栖志》卷十八《事纪·纪风俗》),开了商业资本支配生产的先声。这时,还有了劳动力买卖市场。据记载,濮院每天早晨有织工、拽工各向通衢分立,织工立于左,拽工立于右,来雇者一目了然(《濮院琐志》卷六《杂流》)。嘉兴石门镇的榨油业里,作坊主雇佣工人作油饼,“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万历《崇德县志》卷七《纪文》)。湖州桑田也多用雇工经营,这说明农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浙江在明代是受倭寇骚扰最严重的地区。尤其在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台州、温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金华、义乌招募民兵,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今台州桃渚城尚存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纪念碑,温岭县新河有戚继光的“奏捷碑”等古迹,他的丰功伟绩,浙江人民是永远纪念的。

浙江人民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也是可歌可泣的。自清兵南下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血腥的暴行,激起了汉族人民强烈的反抗,浙江人民也纷纷起来抗清。钱肃乐立鲁王监国,据钱塘江东岸抵抗清军,张国维壮烈牺牲。王翊在四明山寨领导抗清,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浙东列城昼闭,胥吏不复下乡”(《鲒埼亭集》外编卷四),为浙江人民的抗清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张煌言,以舟山群岛为根据地,联络郑成功,大举北伐,三入长江,动摇了清朝东南的统治,不幸失败,在南田的悬岙岛被俘,英勇就义于杭州弼教坊。他在被俘来杭途中,写下了一首《入武林》,诗云: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吾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以岳飞、于谦为榜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愧为一位抗清的英雄。

明末清初,浙江是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清朝统治者对浙江的统治也防范极严。除驻扎八旗兵,加强军事镇压外,又大兴文字之狱。浙江著名的文字狱有两次,一次是庄廷鑨的“明史案”,一次是吕留良狱,株连被害的人,不知其数。

浙江在明清时期是全国人文的渊薮,人才辈出,据丁文江统计《明史·列传》所载人物1771人,浙江有258人,约占15%,为全国各省之冠。梁启超列举清代24省学者461人,浙江有90人,占全国第二位。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全国244人,浙江有48人,仅次于南直隶。清乾隆元年(1736)诏举博学鸿词,先后选举者全国267人,浙江有68人,仅次于江苏。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他的事业与岳飞一样,彪炳千秋,墓在杭州西湖三台山,后人说:“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他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很大,流播海外,远及日本。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开导了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起着积极的作用。朱舜水也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人,虽客居日本而不忘祖国,他与黄宗羲一样,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社会改革。史学家首推黄宗羲,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后由子百家和全祖望续补完成)开风气之先,为一代巨著。万斯同博通经史,尤熟悉明代掌故,著有《明史稿》500卷。全祖望也是浙东一位重要史学家,对晚明地方文献,搜罗綦详。邵晋涵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凡史部提要多出其手,兼辑《续三通》等。章学诚则是清代杰出的史家评论家,所著《文史通义》,是一部兼论文史理论的著作,是浙东史学的集大成者。至于明代和清代鸦片战争以前浙江的文学家,著名的如明初宋濂、刘基、方孝孺、王祎都是散文作家,清代朱彝尊擅长诗词古文,厉鹗长于词,袁枚长于诗,李渔、洪昇长于戏曲,明末凌濛初长于小说。书画家有徐渭、戴进、吕纪、蓝瑛、陈洪绶、关思、戴熙、董邦达、金农等。科学家有潘季驯、李之藻、李善兰、戴煦、张履祥、戴梓、陈潢、赵学敏等。

明清时代浙江私家藏书很盛。明代有宁波的天一阁,是浙江藏书第一家,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收藏了200多种明代地方志和400多种明朝进士登科录等,这些都是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1962年10月郭沫若访问天一阁时,写了一首诗: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此外,山阴的祁承爜,归安的茅坤,乌程的沈节甫,嘉兴的项元汴,余姚的黄宗羲,鄞县的丰坊、袁忠彻,会稽的钮石溪,浦江的宋濂、郑罽,兰溪的胡应麟,仁和的郎瑛,藏书都很丰富。

清代私家藏书乾隆间有孙仰曾、吴玉墀、鲍士恭、汪如琛、汪启淑、范懋柱、朱彝尊、郑大节等八家,都献出大量图书,供编辑《四库全书》之用。他如仁和赵昱的“小山堂”,孙宗濂的“寿松堂”,钱塘吴焯的“瓶花斋”,慈溪郑性的“二老阁”,鄞县卢址的“抱经堂”,桐乡金檀的“文瑞楼”,海宁吴骞的“拜经楼”等都是著名的藏书楼。还有文澜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杭州孤山南面,阁址原为圣因寺内的玉兰堂,阁内原藏《四库全书》36000多册。《四库全书》现改藏在浙江图书馆内,它是我国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浙江书院讲学之风,到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如杭州著名的敷文、崇文、紫阳、诂经精舍四大书院。敷文书院原名万松书院,在凤凰山万松岭,康熙曾题过“浙水敷文”四字,故名。崇文书院在苏堤跨虹桥西,今日的曲院风荷一带。紫阳书院在城内紫阳山左麓。诂经精舍在西湖孤山南麓,为阮元创立。在这些书院执教的都是清代名流学者,培养了不少人才,对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原载《浙江民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