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浙丝绸乡发展史:富甲东南,人民响应

江浙丝绸乡发展史:富甲东南,人民响应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司立法各用权。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早在南宋时期,江浙的丝织业已非常发达。秀州濮院镇经营丝织,“比户操作,明动晦休”,成为织绸之乡,其产品就称作濮绸。明时,杭嘉湖三府是全国丝织业的重心,出现了不少从事丝绸生产的市镇。南浔镇所产七里丝驰名国内,客商云集。清初,浙江仍沿旧制,称浙江布政使司。清兵对人民进行的血腥镇压,非但吓不倒富有斗争传统的江浙人民,反而更加激起了浙江人民的激

江浙丝绸乡发展史:富甲东南,人民响应

元灭宋后,因为浙江是南宋都城所在地,又是最后才被元攻下的,所以对浙江统治特别严厉。杭州设有四五个万户府,驻扎三万军队,温、处、绍等地也各置一个万户府,以备随时出动镇压人民的反抗。

至元十三年(1276),元政府曾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名江浙行省。江浙行省辖30路、1府、2州,包括江苏、安徽长江以南,浙江、福建两省以及江西东北隅之地。浙江有11路、12属州、54县。

在灭宋战争中,元军还保留着奴隶制时期形成的掳掠奴隶和财物的习惯。掠夺人口做奴隶,“大州小邑,四民子弟,无少长悉为人俘虏,流离播迁之余,可矜可哀”。至元十七年(1280),忽必烈所掠人口,多达三万二千余丁。灭宋大军主将伯颜曾大量侵夺江南的庾田。不仅是武将,番僧杨琏真伽在任释教江淮总摄时,也占民五十余万为佃户,私庇平民不输公赋者二万三千户,甚至公开盗掘南宋诸帝陵墓,攫取墓中的财宝。忽必烈连年发动对外的侵略战争,任意在民间拘水手,造海船。这是公开的掠夺。

再说赋税。元朝政府的财赋收入,十分之七取自江浙。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北方和江南实行两种赋税制:“其取于内郡(北方)者,曰丁税,曰地税。”“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江浙一带的赋税特重。由阿合马(元世祖时的权臣)所委派的大批财赋官征收,又唯利是征,茶盐酒醋等税,节次增添。除税课外,还有各种徭役和差役。在那个时代,江南民不聊生,差役毙于道是司空见惯的事。元初画家、诗人王冕(今浙江诸暨人)曾写了《江南民》《江南妇》两首诗,倾诉江南人民的种种苦难。其《江南民》曰:

江南民,诚可怜,疫疠更兼烽火然。

军旅屯驻数百万,米粟斗值三十千。

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选丁差戍边。

老羸饥饿转沟壑,贫富徭役穷熬煎。

豺狼左右虎后先,况尔不肯行纸钱。

纸钱不行生祸愆。

官司立法各用权。

生民自此多迍邅。

君不见海东风起浪拍天,海中十载无渔船

又不见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万里无人烟。

通都大邑尽变迁,新鬼旧鬼皆衔冤。

……

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盘剥,纷起反抗。元朝初年,浙江人民起义达三十多次,熊熊烈火燃遍杭州、婺州、衢州庆元宁波)、台州、温州、处州,起义军此起彼伏。

元至正二年(1342),台州黄岩人方国珍领导农民起义。台州、温州、处州人民在村庄里竖起旗帜,上面写着: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人民纷纷起来响应。起义军曾先后攻占了庆元、温州、台州三路,对反动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打击。(www.daowen.com)

元朝统治的八十几年里,浙江人民灾难深重,经济发展缓慢,有些方面甚至倒退。

元朝政府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终于垮台了。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在明代,浙江属浙江布政使司。明政府建立前——1366年,曾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杭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湖州2府由直隶改属浙江。于是,浙江布政使司共辖11府、1属州、75县。

元、明时代,浙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早在南宋时期,江浙的丝织业已非常发达。秀州(今浙江嘉兴)濮院镇经营丝织,“比户操作,明动晦休”,成为织绸之乡,其产品就称作濮绸。元朝初,杭州的一些大作坊,拥有雇工30至40人不等。作坊主和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已大不同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雇工技术高的,如嫌工价低,可另寻东家,东家也争相雇佣织绸高手,“得一工胜十工,倍其值不吝也”。

明时,杭嘉湖三府是全国丝织业的重心,出现了不少从事丝绸生产的市镇。如杭州府的塘栖是巨商大贾眼中的利之渊薮,“开典顿米,贸丝开车者,骈臻辐辏”。濮院镇已“改土机为纱,制造绝工”;“肆廛栉比,华厦鳞次,机杼之声轧轧相闻,日出锦帛千计,远方大贾携橐群至”。嘉兴的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以种桑养蚕,织绸为业。湖州“蚕桑之利,厚于稼穑”。明中叶以后,菱湖、双林丝织业十分发达。双林镇“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南浔镇所产七里丝驰名国内,客商云集。官营织染局,全浙有十多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明代全国大商业都市,江、浙两省占了三分之一。

明代,浙江倭患严重。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进扰台州、温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等广大地区,人民深受其害。嘉靖三十四年(1555),抗倭名将戚继光奉命来浙后,给了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他在金华、义乌招募民兵,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军队,又训练了一支拥有44艘大小战船的水师,在海面上跟踪追击。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消灭了台州、温州境内的最后两股倭寇后,终于平定了浙江的倭患。至今台州桃渚城尚有戚继光平倭的纪念碑温岭新河有戚继光的“奏捷碑”。他的丰功伟绩,浙江人民是永志不忘的。

嘉靖初年,葡萄牙殖民者曾一度盘踞浙江的双屿港(今普陀县的佛渡和六横两岛相隔的海港),与日本海商及徽州私商许栋、福建海商李光头相勾结,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贸易,并在双屿岛筑馆舍,设官统治。嘉靖二十六年(1547),朱纨任浙江巡抚时,严申海禁。次年他就派兵将葡萄牙殖民者驱逐出岛了。

明英宗时,处州人叶宗留率领几百名破了产的农民赴福建开银矿,官吏横加阻挠。叶宗留等忍无可忍,遂揭竿而起。这次矿工暴动波及闽浙赣三省,坚持斗争达十几年之久,最后虽然被明王朝镇压下去了,却严重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明朝末年,杭州还爆发了反阉党的斗争,湖州展开了反恶霸乡宦的斗争。这些斗争发生在封建后期的明代和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浙江,说明它们已不同于过去所爆发的各种斗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性。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进燕京(今北京),明王朝彻底崩溃。清兵乘明内战而进入关中。清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初,浙江仍沿旧制,称浙江布政使司。康熙初年,改为浙江行省,省治在杭州,领11府、1直隶厅、1州、1厅、75县。省府之间又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4道。

清初,清兵对被攻下的地区,往往进行野蛮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最著名的两次。清兵对人民进行的血腥镇压,非但吓不倒富有斗争传统的江浙人民,反而更加激起了浙江人民的激烈反抗。弘光元年(1645),清军破杭州,钱肃乐(浙江鄞县人)拥鲁王监国,据钱塘江南岸,誓死抵抗。失败后,漂泊海岛,拥鲁王继续抗清。王翊在四明山寨领导抗清,给清军以严重打击,“浙东列城为之昼闭,胥吏不敢催租缚民”。张煌言初与钱肃乐等一起起兵抗清,永历十三年(1659),又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后鲁王覆灭,他又派人联合荆襄13路农民军共同抗清。康熙三年(1664),不幸被俘,后就义于杭州弼教坊。他在被俘来杭途中,写下了激昂慷慨的《甲辰八月辞故里》诗二首,其一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吾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鸥夷。

清朝初期,浙江是抗清活动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清统治者对浙江的管制也就特别严格,防范十分周密。当时,杭州城西设有旗营,驻扎八旗兵;乍浦也设有八旗兵营,其他要地还驻有绿营兵。同时又大兴文字之狱。浙江的著名文字狱有两起,一是庄廷鑨的所谓“明史案”,一是吕留良案。案发时,庄、吕二人均已逝世,但清政府仍下令剖棺戮尸,籍没其家。凡家属子弟和为其书撰序、参阅、买书、卖书、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被处死刑,妻女配藩京。两案株连被害的人,难以胜数。

清代,浙江的丝织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厉鹗在《东城杂记》中说,杭州东郊,“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大的工场拥有织绸机几百台,工人数百人,还有很多小作坊。品种有线绸、纺绸、绫罗、缎匹等。特别是工艺技术进步更快,已能织西湖十景全图的“十锦图”。作坊里,工人分工也很细,有络丝、织工、挽工、牵经、刷边、运经、扎扣、接头……

康乾之世,浙江不仅经济繁荣,学术、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也人文蔚盛。如思想家黄宗羲(余姚人),历史学家万斯同、全祖望(鄞县人),诗人袁枚(钱塘即今杭州人)、朱彝尊(秀水即今嘉兴人)等,他们的学术成就,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原载《浙江风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