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北方文化广交流,黄河与东南齐媲美-《史地论稿》

南北方文化广交流,黄河与东南齐媲美-《史地论稿》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汉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但浙江的社会经济并不比黄河流域逊色很多。吴国为了巩固统治,注意对东南地区的开发,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起东晋皇朝,汉族统治者的政治中心移向南方,许多北方士族在南方定居了下来,从而使南北方文化实现了广泛的交流。

南北方文化广交流,黄河与东南齐媲美-《史地论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了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属会稽郡,西境一小部分属吴郡,南境有一小部分则属于闽中郡。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拆毁战国时各国修建的城防工事,加强全国各地的交通。又制定了严酷的《秦律》,下令没收民间兵器,迁天下豪富于咸阳。同时,秦始皇为了“以示强威、服海内”,从公元前220年起开始巡行天下。他一共出巡五次。第五次,公元前210年,他南巡到湖南的九嶷山,又浮长江东下,至会稽山刻石、祭大禹。相传当时越人男女关系不严,会稽《刻石辞》特别重在“禁止淫泆”,使不异于中原风俗。在归途中,他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

秦立国只有15年,到公元前207年就灭亡了。

西汉初期,浙江大部分为吴王刘濞的封地,浙南温州一带则是东瓯王的封地。吴王濞在境内煮海为盐、采铜铸钱,与汉皇帝同样富;同时,他还招收天下亡命之徒,扩张自己的势力。这种做法,严重地威胁着中央政权。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削藩策,削了楚王戊、赵王遂的封地,并将及于吴王濞的会稽郡和豫章郡。刘濞乃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串通了楚王、赵王等举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政府派大将周亚夫率军击败了七国叛军,灭诸国。刘濞被诛,国亦除灭。公元前138年,闽粤攻东瓯,东瓯王带领了五万人迁往内地——江淮一带。到武帝时,浙江的土地就被分置为会稽和丹阳两郡。东汉,又将会稽郡浙水以西分立为吴郡,于是,浙江分属于扬州的会稽、丹阳和吴郡三郡。

两汉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但浙江的社会经济并不比黄河流域逊色很多。当时,冶炼业、纺织业都有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也有很大的规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在会稽、山阴两县兴建镜湖(即鉴湖),可灌溉民田九千余顷,就是一例。镜湖使这两个县千余年没有遭受大的水旱灾害。

在东汉时,浙江由于经济发达,很多郡县已设有庠序(古代的学校)之教。汉光武帝时,王充八岁进入上虞一个书馆读书,书馆里共有学童百多人。上虞不过是会稽郡的一个属县,而它一个书馆的学童就有这样多,可见当时浙江三郡的教育事业也是很发达的。

三国的东吴到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百多年间,江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展。三国时,浙江属吴国扬州,除置会稽郡及吴郡(部分)外,又增设新都(部分)、临海、吴兴、东阳四郡。

吴国为了巩固统治,注意对东南地区的开发,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孙权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曹魏,大力扩充兵员,又在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开始屯田,令诸将广增田亩。除屯田兵外,还有所谓作士,就是作手工业的兵士。所以,吴国的兵士实际上是生产的奴隶。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中原及江淮间大量流民逃入荆、扬二州。他们带来了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使江东地区原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些改进。钟离牧在永兴县(今萧山西)垦田二十余亩种稻,一年就得精米六十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当时,有人夸赞吴国“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吴国所采取的政策是严酷的,对人民的剥削是残酷的,但对促进生产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东南经济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吴国还多次派兵攻打原来居住在苏南、皖南、赣东和浙江、福建山区的山越人,迫使他们出山定居。这就为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劳动力,对发展经济有利。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当时,浙江诸暨、永宁(今永嘉一带)二县盛产蚕丝,丝织业已慢慢兴起。越瓷(今绍兴一带所产青瓷)更名闻远近,釉厚色深绿,既实用又美观。

晋代浙江属扬州。西晋置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六郡(浙北部分属义兴郡);东晋又增置了永嘉郡。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灭了吴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事业。但司马炎死后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并引来了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族豪酋的进攻,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乱状态。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迁。西晋灭亡,“洛京倾覆,中原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起东晋皇朝,汉族统治者的政治中心移向南方,许多北方士族在南方定居了下来,从而使南北方文化实现了广泛的交流。

东晋司马氏政权好不容易持续了104年,到公元420年,终于被刘裕所灭。(www.daowen.com)

刘裕废晋帝,建立了宋朝京都仍在建康。以后,先后相继建立了齐、梁、陈朝,每个朝代多者60年,少者二三十年,这四个朝代都建都建康,与北中国的魏、齐、周等国相对峙,所以总称为南朝。南朝,浙江属扬州、东扬州,小部分属南徐州(义兴郡的义乡、绥安两县)。东扬州从扬州分出,时置时废。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扬州辖吴兴郡,共有7郡52个县。

这时,由于北方人士大量南迁,户口激增。南迁的人中,士族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劳动民众。他们把北方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带来南方,南方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力量,生产力显著提高。当时,扬州(包括东扬州)、荆州人口较多,农业也最发达。据史书记载,浙江当时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如在钱塘江北岸建柳浦四埭,南岸有西陵的丰埭,浦阳江有北津、南津,都筑有堰闸,旱则开闸灌溉,涝则闭闸,以防水淹。东晋时,乌程(今吴兴)已筑荻塘,可溉田千顷,吴兴塘,可灌田二千余顷……梁武帝时,又修建了丽水通济堰,“降松阳、遂昌两溪入大溪之口,疏为四十八派,自保定至白桥,灌田二十万亩”。通济堰至今仍对丽水碧湖平原的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江南地区多湖泊,又泄湖水使之变成湖田。谢灵运曾求会稽回踵湖、始宁(今上虞县西南)休崲湖作湖田。孔灵符则奏请迁徙山阴县(今绍兴县)贫民到余姚、(今鄞县东)、鄞三县去开垦湖田。这些都显示农业生产在发展中。

那时的蚕桑生产也很发达。东晋、南朝都曾把丝、绢、绵作为主要的调税项目。据记载,建德“男丁种桑十五株,女丁半之,……顷之成林”;东阳、新安、金华等地山区也广植桑饲蚕;吴兴平原地区更是遍地桑林;永嘉郡一年饲养蚕八批,称为“八辈蚕”。

吴郡的海盐县,在南朝是重要的产盐地区之一。海边大片盐田,公私商运络绎不绝。

约在春秋末期,吴越一带就已能生产一种渗碳钢了。这时,有冶炼业传统的会稽郡仍保持着先进的地位。剡县(今嵊县)三白山有制造兵器的冶所。齐时,上虞人谢平曾创制刚(钢)朴,被称为中国绝手。所谓刚(钢)朴,可能是指生铁溶液包裹熟铁而成的一种钢铁。如果是这样,那么谢平就是发明杂炼生法的人了(杂炼生法据《天工开物》里说,是在熔铁炉里,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火力到时,生铁熔化,包裹和渗入热铁,于处,生熟铁都成为钢铁)。这样炼出的钢,既可用以制作刀剑,也可用以制镰刀、锄头等,所以,它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孙吴和两晋时,会稽的制瓷业已渐发达。到了东晋和南朝时,由于会稽一带士族聚居,他们在享乐生活中,饮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而且对茶具十分讲究;日常生活用具中,又有不少瓷制品。这就对制瓷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越窑和浙江各地的窑业都较发达,制瓷已成为浙江人民一种重要的手工业。

浙江的造船业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浙江与海外早有通商往来。吴国孙权命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就是从县(今宁波)出海的。大将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海南,与海南诸国通商。大秦(今地中海中部)及高句丽(今朝鲜)也都与东吴有贸易交往。当时东吴航行海上的船只“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梁时,大船可载两万斛。

东晋和南朝,经济发达,商业通畅。建康当时是最大的商业城市,浙江的山阴(今绍兴)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西晋末年,中原大批士族逃奔江南,他们把黄河流域的文化也移植到江南来了。王羲之在绍兴定居,谢安在上虞定居,他们对浙江的文化都曾做出过有益的贡献。浙江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此时更人才辈出。南朝当时比较著名的人物就有宋的谢灵运(他原籍是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上虞县,是谢玄的孙子),齐的孔稚圭(会稽山阴——今绍兴人),梁的沈约(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吴均(吴兴故鄣县——今安吉县西北人)等。他们的诗或文章不仅在当时,在现在也还有一定的影响。

浙江的经济日趋繁荣,可是,劳动群众却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时,朝廷的政令其实只能施行在东方的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吴、吴兴、义兴等八郡,也即浙江和江苏南部的地方,因而,一切残酷的剥削也都落到这八郡民众的身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疆土虽然时有变动,但对这八郡民众的剥削仍是最重的。当时,民家桑长一尺,田增一亩,屋上加瓦,都得抽税;丁税(16岁称全丁,16岁以下称半丁)每口粮三斛(后又有增加),布绢、丝、绵若干,还有所谓赀税(财产税),以及其他数不清的苛捐杂税。

广大劳动人民在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只得拿起武器来与统治者斗等,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较著名的有东晋时的孙恩和卢循、南朝宋代的田流、齐代的唐寓之等数起。他们拥众数万,曾迫使统治者暂时地改变政策,争得在短时期内减轻了负担。

总的说来,从三国到南北朝这段时间内,在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战争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浙江这块土地上,则还是比较平静的,各项生产均有所发展。同时,这段时间,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地南迁,实行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因而,也就使南北人民逐渐融为一体,泯灭了华夏和蛮夷之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