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代时期吴越国文化兴盛的成果

五代时期吴越国文化兴盛的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越国在五代时期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吴越国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政策,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吴越国王大力提倡佛教,使这一地区成为佛教的一大中心。钱镠晚年深信佛教,钱元瓘、钱弘俶也都奉佛甚笃,因此,吴越国的佛教文化特别盛行,具体表现在大兴佛寺、雕刻佛经、建造佛塔、石窟造像等方面。今大殿前东西两石幢,八角九层,有佛像浮雕,就是吴越国时的遗物。

五代时期吴越国文化兴盛的成果

吴越国在五代时期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吴越国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政策,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欧阳修说:“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37]苏轼也说:“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38]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

(一)佛教文化

唐末五代,随着文化中心的逐步南移,佛教也在南方广泛流传。吴越国王大力提倡佛教,使这一地区成为佛教的一大中心。钱镠晚年深信佛教,钱元瓘、钱弘俶也都奉佛甚笃,因此,吴越国的佛教文化特别盛行,具体表现在大兴佛寺、雕刻佛经、建造佛塔、石窟造像等方面。

1.大兴佛寺

吴越国境内,寺院林立。按《咸淳临安志》,“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39]。尤其是国都杭州,“内外及湖山之间,唐以前为360寺,及钱氏立国,宋朝南渡,增为480,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也”[40]。据《咸淳临安志》初步统计,吴越国在杭州创建和扩建的寺院约有150余所,著名的如创建于东晋灵隐寺,到钱弘俶时特邀延寿禅师主持,重建殿宇,规模空前扩大,据说有9楼18阁72殿,总共1300余间,寺僧达3000多人。今大殿前东西两石幢,八角九层,有佛像浮雕,就是吴越国时的遗物。净慈寺,在南屏山,也是钱弘俶时所建。原名慧日永明院,永明禅师延寿曾在寺内的宗镜堂编《宗镜录》100卷,声被异国,高丽王常遣使投书问道,执弟子礼,可见其影响之远。梵天寺,在凤凰山南麓,钱镠时建,初名南塔寺。寺中原建有大木塔一座,钱镠命弟铧率僧众往明州县(今鄞县)迎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在此供奉。现寺前尚有经幢一对,幢身有记,上刻经文。昭庆寺,在钱塘门外流水桥西(今少年宫),钱元瓘时建,旧名菩提寺,太平兴国三年(978)建戒坛于寺中,每岁三月三日,海内缁流,云集于此,行受戒礼。净空寺,在北山(今玉泉),钱元瓘时建寺。天竺观音看经院(即上天竺寺),在天竺山乳窦峰北,白云峰南,钱弘俶于其地创佛庐。天龙寺,在慈云岭南,钱弘俶拓新扩建,以居奉镜清道怤禅师。云栖寺在五云山,钱镠时建。灵峰寺在北山灵峰,钱弘倧时建,原名鹫峰禅院,宋改名为灵峰寺。他如杭州的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寿星院、宝云寺、招贤寺、宝月寺、海会寺、西林法惠院、天真寺、石龙永寿寺、六通寺、真际院、宝成寺、金轮梵天院、兴教寺、广教院、长明寺、七宝寺、慧安寺、白莲寺、法因寺、开化寺、显严院、崇寿院等,临安的净土禅寺、太平万寿禅院、兴教院、开化禅院。至于其他各州县所建的也有不少,真是“日增月益,不可遽数”[41]

2.雕刻佛经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术已逐渐流行,成为蒸蒸日上的新兴事业。

吴越国统治者崇奉佛教,雕版印刷术大都用于印行佛经。仅钱弘俶时期所印的宝箧印经,一次就达84000卷,有图有文,字墨隽秀,具有较高的水平。杭州雷峰塔出土的开宝八年(975)的《陀罗尼经》卷,全长2.11米,高7.3厘米,卷首刻礼佛图,次为经文,经文首行11字,余每行均为10字,全卷271行,共2700余字,经纸分白绵纸和竹纸2种,卷端题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日记”等字。此外,还发现了雕版印刷的塔图,也称塔卷,长1米许,每层画一塔,四塔相叠,上画讲经故事,雕刻精细,印刷清晰。

1917年,浙江湖州市天宁寺经幢被拆毁,也发现吴越王钱弘俶时刻的经卷,卷首题:“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记。”这比雷峰塔经卷还早20年。据王国维《两浙古刊本》卷上载:“卷高工部营造尺二寸五分,板心高一寸九分半,每行八字或九字,经文共三百三十八行,题宝箧印陀罗尼经,并前后题共计三百四十二行,经前有画作人礼塔像,广二寸囗分。”这是浙江已发现的最早的有纪年的雕版印刷品。

1971年,浙江绍兴发现钱弘俶乙丑年铸造的金涂塔一座,塔内藏雕版印经1卷,首题:“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乙丑即宋乾德三年(965),接着为礼佛图,后面是经文,经卷字体细小精美,印刷清晰。

五代吴越国雕刻佛经的数量是相当多的,据张秀民考证:“钱弘俶与延寿禅师所印佛教经像、咒语,有数字可考者,共计六十八万二千卷(或本),数量之巨,在我国印刷史上可说是空前的,后来也是少见的。”[42]

3.建造佛塔

塔是佛教的产物,据文献记载,吴越国武肃王时,吴越寺塔之多,“倍于九国”[43]。据文献记载,吴越国主要的寺塔有功臣塔,位于今临安功臣山(原名大官山)上,因钱镠镇压黄巢起义,又讨平了董昌叛乱,唐昭宗以钱镠有功于唐,下诏改大官山为功臣山。梁乾化五年(915)钱镠亲巡衣锦军,舍功臣堂为功臣寺,建功臣塔大概就在这一年。功臣塔为砖体结构5层,高25.12米,塔内空心,上下直通,塔顶装置覆钵、宝匣、宝瓶、刹杆,均为生铁铸造,1984年重修。

宝石塔,在杭州宝石山上,又名应天塔、宝所塔、保俶塔。据1933年赵志游《重修宝石塔记》考证,应作“宝石塔”。初建于钱弘俶为王之后、宋朝建立之前,即公元948—960年,后改称保俶塔。据传说宋太祖召吴越国王钱弘俶进京,其母舅吴延爽建塔保佑钱弘俶平安归来,故称保俶塔。塔原高9级,宋以后改为7级,塔旁原有崇寿寺。

白塔,在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建于吴越国末期。塔身上刻有“乾德三年(965)乙丑岁六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日天下大元帅吴越王钱俶建”29字。白塔用白石砌叠,仿木构楼阁式,八面九层,造型秀丽,雕刻精细。这种八边形楼阁式型肇始于吴越,在当时北方是很少见到的。塔旁原有白塔寺。

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岸月轮山南侧。此地原为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970)钱弘俶命智觉禅师在园址造塔。“六和”一词是从佛经里来的,所谓“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又名“六合塔”,六合是指天、地、东、南、西、北的意思。塔高9级,50余丈,撑空突兀,跨陆俯川,相传以镇江潮。吴越国时期,钱塘江上交通频繁,塔上明灯高照,成为夜航的“灯塔”。每年八月中秋,钱塘江潮水澎湃,六和塔也是观潮的好地方。塔旁有开化寺,即六和塔院,今圯。

雷峰塔,在南屏山雷峰上,据《咸淳临安志》卷八二记载“郡人雷氏居焉”,因而得名。但经卷题记有“舍入西关砖塔”,可见本名为西关砖塔(西关在今长桥附近)。宋开宝八年(975)吴越王钱弘俶的妃子黄氏建,所以又称黄妃塔。因其地植黄皮木,后人又叫“黄皮塔”。据《吴越王钱俶记》载此塔“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爰以事力未充,姑从七级”[44]。以砖石为心,外建木构楼廊。明嘉靖间,倭寇入侵,雷峰塔被毁,1924年9月25日下午倒塌。

此外,今日苏州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义乌双林寺铁塔,安吉县灵芝塔,上海龙华寺塔,都是吴越国时期建造的。

4.石窟造像

我国的石窟艺术,由北魏发展到唐代,盛极一时。南方石窟虽不及云冈、龙门,但吴越国的石窟艺术却有其独特的风格。吴越国王三代尊奉佛教,造像之风甚盛,尤其在凤凰山附近较多,因为这一带寺宇林立,比较著名的如南塔寺(后改梵天寺)、圣果寺、天龙寺、资延寺等,所以石窟造像也主要分布在这里。(www.daowen.com)

慈云岭南坡资延寺石窟造像,正面佛像一龛,龛内有造像7尊,合称七佛,右边地藏像一龛。两龛都有浮雕,佛像造型丰满,衣纹流畅,是吴越国石窟造像规模较大的一处,艺术上继承了晚唐的风格。关于慈云岭石窟造像的时间,据《咸淳临安志》卷八二载:“上石龙永寿寺,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建,旧名资贤,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中认为“贤”字是“延”字之误,慈云岭造像,应该是建寺时雕造的。

慈云岭西天龙寺有石窟造像两龛,前一龛一尊,后一龛七尊。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弘俶建寺,这两龛造像,应是建寺时所造。

凤凰山圣果寺有三石佛(弥陀、观音、势至)及十八罗汉像,均系吴越国王钱弘俶时造。

南高峰西翁家山南烟霞洞,后周广顺三年(953)吴越国王在此建寺,洞内造像主要是十六罗汉。造像旁原有“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的题记。据《咸淳临安志》卷九,载有“吴越王钱氏,忽梦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梦觉,访得烟霞洞有六罗汉,遂别刻一十二尊,以符所梦”的传说。吴延爽是吴越王钱元瓘的妻弟,可证这些罗汉是吴越时造的。

石屋洞造像,石屋洞原名石屋院,据《咸淳临安志》卷二九《山川八洞》记载:“周回镌有罗汉五百十六身,中间凿释迦佛诸菩萨像。”元永隆和尚重新造像记中说:此洞在石晋天福年中开山建院,洞中正面七尊大像同上面飞天,可能都是这时候的雕刻。其余小造像,每个都有供养人题记,其中有年月可凭的,从石晋天福年间,到北宋开宝年间[45]。可知都是吴越国时期雕造的。

此外,飞来峰造像群中也有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造像,如青林洞入口靠右摩崖上的三尊小佛,据造像题记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滕绍宗造的。

(二)文学艺术

吴越王钱镠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文臣如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业等都得到重用。其中以罗隐在文学上最负盛名,隐本名横,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因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黄巢起义时,避乱归乡里,依附镇海节度使钱镠。镠爱其才,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擅长杂文,笔锋犀利。所著《谗书》,“皆愤闷不平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46]鲁迅说:“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47]其诗抒泄感情,平淡自然,“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48]。罗隐是一位讽刺诗人,为读者所喜爱,与天台罗虬、同县罗邺,世称“三罗”。

由于吴越国统治者重视文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有文学素养的僧人。他们结交权贵和文人学士,酬答唱和,形成风气。钱镠对这些高僧礼遇备至。诗僧贯休,本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人,号禅月大师。以诗闻名,诗多警句,脍炙人口。吴融称其诗“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49]。作品内容比较广泛,其中也有部分能反映现实。如《酷吏词》控诉唐末统治者的苛酷,《少年行》《富贵曲》等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都较有社会意义。著有《禅月集》。

艺术方面,画家著名的有贯休,他善画罗汉,“胡貌梵相,曲尽其态”[50]。他自己说是梦中所见,醒后画之,因称“应梦罗汉”。所画造型生动逼真,用笔遒劲,线条紧密自如,富有艺术的夸张意趣。太平兴国初,太宗搜访古画,程羽将贯休罗汉16帧进呈。欧阳炯作《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若将此画比量看,最是人间为第一。”他的罗汉画是古代佛教绘画史上的名作,可惜真迹传世绝少,多数是宋代摹本,还有不少是后人伪托。有的流传日本,有的刻本分散各地。

此外,吴越国的画家还有王耕,善画牡丹。钟隐,天台人,因长期隐于钟山,故名,善画花竹禽鸟,山水人物。罗塞翁,以画羊著名。蕴能,是一位画僧,浙江人,善画佛像,也能画山水、花卉。

吴越国统治者钱镠,也爱好书画。他有时也作书或画墨竹。他的后裔,也有不少善画的。当时北方的画家入吴越的,如山东的王道求、高唐的李群、河北的张质等,这与钱镠重视书画艺术,喜召远方画家有一定的关系。

至于书法,钱镠喜作正书,刚劲结密,不像出于武人之手。罗隐虽不以书法显名,但所作行书“尚有唐人典刑,无季世衰弱之习”[51],别有风格。贯休作字奇崛,草书尤胜。

(三)科学技术

吴越国的科学,以天文学而言,已达到当时世界上一流水平。1965年在杭州玉皇山下吴越国王钱元瓘墓中发现了一块石刻星图,这石刻星图是盖在墓顶上,系用红砂石刻成。星图以北极为中心,画有3个同心圈,分别代表北极常显圈、赤道南极恒隐圈。现存星数182(有作183)颗,所刻星像位置逼真准确,并刻有基本坐标线。这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石刻星相图,是研究我国天文学史的珍贵文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现藏杭州碑林内。

在吴越国大兴寺塔的过程中,曾涌现出不少技术高超的建筑匠师,但留名至今的,只有喻皓一人。他是浙东人,精于木工,尤以建造木塔闻名,成为工程的主持人——都料匠,人称“喻都料”。他曾参加杭州梵天寺塔和开封开宝寺塔的建造。他著的《木经》3卷(已佚),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理论总结,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中有片断记载。喻皓是一位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建筑学理论的杰出建筑科学家,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代吴越国的制瓷技术相当高超,以秘色瓷著称于世。这种秘色瓷,考古工作者在吴越国王及其亲属的墓葬中已有发现。如钱元瓘墓中出土的青瓷,有肩腹上浮雕双龙的大瓶、方形盘等,晶莹滋润,华丽异常。又如临安钱宽夫人水丘氏墓中出土的青瓷熏炉,形制端丽,通体绘褐彩云纹,安装虎头兽足,这种制作精致的青瓷即使在唐代越瓷中也是少见的。足见吴越国制瓷技术高超,已达到了当时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吴越国的水利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应当推钱镠所筑的捍海塘。据传说,天宝三年(910)八月,钱镠发动20万民工始筑海塘时,“江涛昼夜冲激,沙岸版筑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涛头……既而潮头遂趋西陵,王乃命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52]。钱镠强弩射潮的神话固不足信,但充分反映了他“人定胜天”的无神论思想,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两浙人民与海潮斗争,为建筑捍海石塘确实做出了巨大而艰苦的努力。从技术上讲,石塘要比“泥塘”进步得多,更加坚实牢固。据文献记载,其法“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依匠人为防之制,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塘岸益固”[53]。并且在筑修石塘时,利用铁幢铁,俾使石塘更加坚固牢靠,“初置幢时,塘犹未成,虑潮荡幢,用铁轮护幢趾,而以铁贯幢干,且引维于塘上下之石键,然后实土筑塘”[54]。整个工程从八月开始,共花了两个月时间即告完成。海塘自六和塔至艮山门,堤长338593丈,用钱10944缗,世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并将其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建筑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