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南唐的文化成就-来自《史地论稿》的研究

吴、南唐的文化成就-来自《史地论稿》的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南唐时期,江西一带经济富庶,社会安定,成为饱经战乱的北方文人学士理想的栖身之所。南唐的文化事业因此迅速发展,涌现出大批文人、学者、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被誉为“文物最盛”“有元和之风”。南唐文化事业发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发达。[15](一)文学南唐文化的突出成就是文学和艺术。他是南唐作品较多、影响较大的词人。工于文辞,名重江东。江南自唐末以来,文体纤丽之风流行。

吴、南唐的文化成就-来自《史地论稿》的研究

吴、南唐时期,江西一带经济富庶,社会安定,成为饱经战乱的北方文人学士理想的栖身之所。南唐统治者重视人才,史载李昪“于其所居第旁,创为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土,遣人司守关徼,物色北来衣冠。凡形状奇伟者,必使引见,语有可采,随即升用”[12]。当时北方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13]。南唐的文化事业因此迅速发展,涌现出大批文人、学者、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被誉为“文物最盛”“有元和之风”。

南唐文化事业发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发达。“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14]各地书院林立,为培养各方面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洪迈说:“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15]

(一)文学

南唐文化的突出成就是文学和艺术。文学中词人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最有名。中主李璟的词,能脱去花间派的习气,语言明快,意境较高,其代表作《摊破浣溪沙》,历代传诵不绝。后主李煜,多才艺,善书画,知音律,能诗文,尤工于词。作品在南唐亡国前,多写豪华腐朽的宫廷生活;亡国被俘后,词风大变,一洗香泽绮罗之态,而充满着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16]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曾任宰相。他是南唐作品较多、影响较大的词人。他的词把温庭筠以来婉约的词风更推进了一步,对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颇有影响,有《阳春集》传世。

吴、南唐诗人也不少。吴时有殷文圭,字表儒,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人,乾宁五年(899)进士,吴武义元年(919)杨隆演称帝,为翰林学士,工诗,作品甚多,以七律见长。元代辛文房说:“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文圭稍入风度,间见奇崛。”[17]徐铉,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徙居广陵。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李璟时,试知书命;李煜时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工诗能文,才名冠于一时。“其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18]其弟徐锴,字楚金,南唐李璟时,初为秘书郎。李煜即位,擢为屯田郎中、知制诰。也工诗文,早负才名,与铉合称“大小二徐”。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唐同光中进士,南唐李昪时为秘书郎。李璟时为史馆修撰、中书舍人。李煜重其才,官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工于文辞,名重江东。时人载金帛以求铭志碑记者络绎不绝,史称其“书命典雅,有元和之风”[19]。刘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学诗于陈贶,精思不懈。南唐李煜时,至金陵,献诗百篇,不得后主召见,遂还庐陵,及宋兵围金陵,官僚缙绅纷纷逃跑或投降,刘洞愤然赋诗云:“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20]南唐灭亡后,他过金陵故宫,徘徊赋诗,多感慨悲怆。其诗颇受贾岛影响,是一位爱国诗人。长于五言律诗,自号“五言金城”。伍乔,庐江(今安徽庐江)人,入庐山国学,苦节自砺,南唐李璟时进士第一。工诗,皆七律,多赠寄送别、游览题咏之作。邵拙,字拙之,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孤峭不挠,工诗能文,有《庐岳集》,时人评之:“迈古文章金,出群行止玉麒麟。”今仅存断句:“万国未得雨,孤云犹在山。”[21]人称此两句为其苦学能文而名位不显的写照。李建勋,字致尧,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李昪出镇金陵,任为副使,帮助李昪灭吴称帝,创建南唐,任宰相,监修国史。李璟即位,出为抚州节度使,后以司空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工诗,琢炼颇工,今存诗90多首,多为游览题咏、风花雪月之作。史虚白,字畏名,号隐君子,齐鲁人,隐居嵩山。唐、晋间,中原丧乱,他与韩熙载同投南唐。他才华出众,南唐李昪用为校书郎,后辞官,居九江落星湾,以诗酒自娱。李璟时,仍赐粟帛,死后追号“冲靖先生”。孙晟,本名凤,又名忌,密州(今山东诸城)人,有文才,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观,后改儒服,唐庄宗时授著作佐郎。李昪辅吴时,招四方之士,晟往投奔。李昪称帝后,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李璟时,升任左仆射,与冯延巳同为宰相,事李昪父子20余年。钟谟,字仲益,祖籍会稽,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李璟时累迁吏部郎中,翰林学士。博学能文,工诗,尤好古碑。陈贶,南闽(今福建)人,不求仕进,隐居庐山40年,以诗闻名,每得佳句,虽未成篇已四处流传。李璟欲授之官,固辞不受,遂赐以粟帛,遣还庐山。孟宾于,字国仪,连州(今广东连县)人。初仕楚,为零陵从事。楚亡,归南唐,知丰城县、淦阳县令、水部郎中,后退隐于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南唐亡,归老连州。有《金鳌诗集》2卷,已佚。康仁杰,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少断发为僧,喜儒学,后还俗,至金陵,李后主授鄂州文学,又补溧阳簿,官至汾阳令。性素俭,门无私谒,终日吟咏,从不懈怠。曾以诗召嘉禾峰僧云:“只在此山宁有意,向来求佛本无心。”时人称善。李中,字有中,九江(今江西九江)人。李璟时曾任下蔡县令。后主李煜时,历任吉水县尉,晋陵、新喻、淦阳县令,官终水部郎中。其诗集名《碧云集》。孟宾于有序称其“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夏宝松,庐陵吉阳(今江西吉水)人,与诗人刘洞齐名。刘诗以《夜坐》最为警策,夏诗以《宿江城》最著名,故有“建水旧传刘夜坐,螺川新有夏江城”之语。张泌,一作佖,字子澄,淮南(今安徽寿县)人。仕南唐,初为句容县尉,后擢为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内史舍人。工诗,作品内容多写伤春之情和羁旅之思。“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成彦雄、沈彬、孟贯诸人也善诗。

此外,以文名家的,如蒯鳌,宣城人,善作文章,有才思。江南自唐末以来,文体纤丽之风流行。鳌独不事华藻,而以理趣为本。他说:“夫文章者,所以达道德之本,发才智之蕴,使旨胜于辞,理过于文,为得之矣。”[22]反对“摘裂章句,钩校属耦,绮丽悦目,清新沃耳”[23]文风

(二)史学

在史学方面,南唐史学家如尉迟偓,为南唐史官,参修国史,撰有《中朝故事》,多记唐宣宗、懿宗、昭宗、哀宗四朝旧闻,凡2卷。郭昭庆,著《唐春秋》30卷,《治书》50篇,其中《禁绝》3篇,多天文、兵法及经国论等,皆行于世。章僚,李煜时奉使高丽,撰《海外使程广记》3卷,地志家多称其书为博洽。刘崇远,撰《金华子》,论唐宣宗以后朝野故事,多足与正史相参证。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多予采录。

(三)书画艺术

南唐诸王都爱好文艺,李璟时已设立画院,一时名画家辈出,绘画成为南唐艺术成就较大的一个部分。

山水画家以董源、巨然为代表。董源,字叔达,李煜时,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对他的山水画,米芾在《画史》中说:“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24]评论是十分恰当的。他的画富有真实的自然美感,被推为江南画的开山始祖。他的学生巨然,也擅长画江南山水,他们的“披麻皴”画法,一直为元明以来山水画家所模仿,影响深远。后人评论说:董、巨的画,“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25]。后人评论山水画,无不对董、巨推崇备至。

花鸟画则推徐熙,他是江南花鸟画的大师。李煜把他的画挂在宫中,誉为“铺殿花”。他善于观察事物,常常浏览园圃,观察花鸟虫鱼的细致情状。他的画“骨气过人,风神潇洒”,人称“徐体”。其孙徐崇嗣,画花全不用墨笔,而直接以彩色染成,称为“没骨法”。

人物画方面,名画家有顾闳中,为画院翰林待诏。他画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杰出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高太冲,也是画院翰林待诏,工肖像画。所画李璟像,得其神似。周文矩,翰林待诏,著名仕女画家,继承周昉的风格,尤其画贵族妇女的生活和精神,具体而细致。其肖像画也有一定成就。(www.daowen.com)

此外,其他画家还有曹仲玄、朱澄、陶守立、顾德谦、厉昭庆、卫贤、梅行思、竹梦松、王齐翰、董羽、韩干、蔡润、解处中等,都是有成就的画家。

书法方面,南唐二主都善书法。李璟学羊欣,李煜学柳公权。内府购藏钟王以来的墨帖很多。李煜作书行笔“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26]。“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27]又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28]。此外,他对书法理论也颇有研究,所著《书述》,总结记载了古代书法家的作书执笔法。韩熙载,善八分书。应用,善写细字,微如毛发,能在一个铜钱上写《心经》一篇,又能在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王文秉,善小篆,有《紫阳石磬铭》《千字文》传世。徐铉,好李斯小篆,隶书亦工。其篆籀气质高古,沉着刚劲,风采照人。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评价说:“盖自(李)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中,能存其法。”清代刘熙载亦称赞“徐鼎臣之篆正而纯”。据《宣和书谱》卷二记载,宋内府收藏有他的小篆《大道不器赋》《蝉赋》《千字文》等作品7件。其中他所书的《千字文》,行笔点画皆精,严有法度,是玉箸篆书法的典型作品之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称其可与“斯翁而后,直至小生”的唐代著名篆书家李阳冰相媲美。他还主持编刻了一套四卷的书法丛帖,定名为《升元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丛帖。它比起号称“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还早几十年问世,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弟锴,也是一位知名书法家,善八分小篆,成就与兄徐铉不分上下,书史美称“大小二徐”,同时播名当世。

(四)雕塑

五代南唐的雕塑艺术,代表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成就和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南京市郊祖堂山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内,发现有精美的石刻浮雕。钦陵墓门和3个室的壁面上砌凿出柱、枋和斗拱,其上彩绘牡丹、宝相、莲花、海石榴和云气图案。后室顶部绘天象,地面雕刻象征地理的河川。石棺座侧还雕有三爪龙和各种花纹。进门处上方横刻“双龙戏珠”,其下两侧各有一个披甲持剑、足踏祥云的武士雕像,雕像表面原有涂金彩绘。另外,南唐两陵中出土的陶俑,神情各异,也是研究那一时代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如在女俑中,既有梳着高髻、穿对襟外衣、披云肩和“华袂”的内宫嫔妃,也有扬袖起舞的歌舞伎。陶俑中,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和人首龙身俑最引人注目,这些怪异的神兽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是南唐时期造型艺术的杰作。除陵墓雕塑外,南唐佛教寺庙中的雕塑艺术也有很高的价值。例如南唐重建的栖霞寺舍利塔,其所刻浮雕为当时杰作。

(五)科学技术

五代南唐的科学技术,以造纸和文具制造技术最为著名。

因南唐二主留意翰墨,故所用的纸张、文具都极为考究。为了造出高质量的好纸,曾聘请蜀中纸工,在六合(今属江苏)找到与蜀中性质相同的水,造出一种质量极高的纸,叫“澄心堂纸”。北宋苏易简评论说:“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29]北宋梅尧臣亦称赞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茧”[30]。在当时,一幅澄心堂纸售价在百金以上,是不可多得的佳纸。北宋刘敞曾从宫中得澄心堂纸百枚,欣喜异常,情不自禁地赋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31]后来,他将10枚澄心堂纸赠送给欧阳修,欧阳修得此纸后和诗云:“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君从何处得此纸,纯坚莹腻卷百枚。”[32]并转赠给梅尧臣2枚。梅将此纸视若珍宝,诗云:“往年公赠两大轴,于今爱惜不辄开……文高墨妙公第一,宜用此纸传将来。”[33]其可贵如此。

南唐境内的制墨工艺也非常先进。唐末北方墨工奚超与其子廷珪,从唐代制墨中心易水(今河北易县)南迁歙州,在当地重操制墨旧业,以歙州古松为原料烧制优质松烟,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34]的佳墨,具有“拈采轻,嗅来馨,磨来清”[35]的优点。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五赞其“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南唐后主李煜“宠其能”,聘为墨官,赐姓李氏,以李氏世代掌之。李超被封为水部员外郎,其子廷珪任墨务官。

李氏造墨,讲究物料,重视配方,工序紧凑,而尤以调胶和制最为独到精绝。宋代何薳《春渚纪闻》卷八载:“李氏渡江,始用对胶,而秘不传,为可恨……因晤对胶法,每视烟料而煎胶,胶成和煤,无一滴多寡也。”陆友《墨史》卷中也载:“李廷珪真墨坚如角石。斜斫薄处,可以刻纸。或云:廷珪佳煤一斤可受胶一斤,人手坚重,研不滞笔,此所以独贵于世也。”此外,它还有入水不坏、久藏不败的优良品质。宋人誉为“天下第一品”[36]

除李氏外,易水墨工张谷在五代时也迁居到歙州,在黄山一带制墨,名望仅次于李氏。与李廷珪同时的制墨工匠、歙州人朱逄,也曾创有佳墨。陶穀《清异录》卷四云:“韩熙载留心翰墨,四方胶煤,名不合意,延歙匠朱逄于书馆旁,烧墨供用,命其所曰化松堂,墨又曰玄中子,又自名麝香月,匣而宝之。”歙州墨工耿氏家族,也精于制墨。宣州盛氏一家,也能制造“依歙样香墨”。

南唐的制砚技术也冠绝于时。《渑水燕谈录》卷八云:“南唐后主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物,为天下之冠。”南唐时,歙州砚工汪少微选用当地龙尾山晶莹圆净、纹理细密美丽的石料制成“龙尾砚”,深得时人珍爱。歙州太守把此砚呈献给李璟,并向他推荐了砚工汪少微。李璟对汪少微的精湛技艺颇为赞赏,于是诏令在歙州设置砚务,委任汪少微为砚务官,专司制砚事宜。从此,歙砚进入了辉煌的时代。

当然,南唐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远不止上述这些内容。医学、造船、航海、水利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也在五代时位居中国前列。如在医学上,南唐陪戎副都尉剑州陈士良所著的《食性本草》一书,就颇具科学价值。与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食物中药”的三大名著。该书共10卷,内载有各类食用动植药物及制品,同时配上食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颇多创见。它对北宋《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一书的编纂,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