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荆南楚文化成就 (来自《史地论稿》)

荆南楚文化成就 (来自《史地论稿》)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在五代时期,虽不及巴蜀和江南之盛,但在文学方面,诗人辈出,不乏才华之士。当时天策府有十八学士,如刘昭禹、廖光图等,都是工于诗文的著名楚国文人。与齐己、刘昭禹、沈彬等互相唱和,《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2卷,已佚。据《宋史》卷四八三《孙光宪传》,撰有《荆台集》30卷、《巩湖编玩》3卷、《笔佣集》3卷、《橘斋集》2卷、《北梦琐言》30卷、《蚕书》2卷及《续通历》等。

荆南楚文化成就
(来自《史地论稿》)

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在五代时期,虽不及巴蜀和江南之盛,但在文学方面,诗人辈出,不乏才华之士。开平四年(910)六月,梁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当时天策府有十八学士,如刘昭禹、廖光图等,都是工于诗文的著名楚国文人。刘昭禹,字休明,原为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在湖南累为县令,少师林宽,刻苦为诗,自言“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风雪》)。曾与人论诗,谓“五言如四十个贤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诗集1卷,已佚。廖匡图,因后来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图”“正图”“光图”,字赞禹,虔州虔化(今江西赣县)人,后梁时,举家入湘,楚王马殷时任行军司马。文学博赡,尤工诗,为时辈所推许。与齐己、刘昭禹、沈彬等互相唱和,《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2卷,已佚。徐仲雅,长沙诗人,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王元,字文元,桂林(今广西象州)人,隐居不仕,终生贫病,与廖融友善,工诗,作品多佚。廖融,字元素,衡阳(今湖南衡阳)人,耽于山水,隐居衡山,与隐士任鹄、凌蟾、王正己、王元等友善,又与翁宏、潘若冲等唱和。《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诗集4卷,已佚。翁宏,字大举,桂岭(今广西贺县)人,隐居不仕,与廖融友善。工诗,尤善写闺怨,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宫词》),向称名句。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人(《北梦琐言》作富春人)。其家世代务农,惟光宪少好学。后唐时为陵州判官,天成元年(926),避地江陵,得高季兴赏识,入掌书记。高从诲立,更加受到重用。事南平三世,累官至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他博通经史,聚书数千卷,抄写校勘,孜孜不倦,老而不废,著述甚多。据《宋史》卷四八三《孙光宪传》,撰有《荆台集》30卷、《巩湖编玩》3卷、《笔佣集》3卷、《橘斋集》2卷、《北梦琐言》30卷、《蚕书》2卷及《续通历》等。今独存《北梦琐言》20卷,该书记载唐五代士大夫言行及遗闻轶事。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中,比起其他“花间派”词人来,题材更广阔些,内容有的写田舍风光或边塞生活,脱去了“花间派”的浮华香艳格调,显得清新明朗、雄健豪壮,在当时“花间派”词风盛行时,是难能可贵的,对北宋词的开拓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诗僧齐己,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湖南益阳)人。幼孤,剃发为僧,云游江海,遍历名山。曾居南岳,自号衡岳沙门。后梁龙德元年(921),荆州节度使高季兴召至江陵,居龙兴寺,命为僧正。性放逸,乐爱山水,与贯休、方干、孙光宪、刘蜕、曹松、李洞、沈彬等友善,与郑谷唱酬尤多。其诗有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诗僧中较为突出。有《白莲集》10卷。僧虚中,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或作袁州人。少年出家,居玉笥山20年,后游潇湘,与齐己、尚颜、栖蟾为诗友,住湘西粟(或作宗)城寺。司空图告老归隐,虚中寄诗2首,图得诗,大喜云“十年华岳山前住,只得虚中两首诗”[11],对他非常器重。著有《碧云诗》1卷。他如湘南僧文喜、僧乾康,也以诗闻名于世。(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