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长江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由于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以及沙陀族的残暴统治,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滞,生产力久久未能恢复。(一)巴蜀地区五代时期,巴蜀经济发展较快。⑥前蜀统治者实施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他们的精心治理下,两湖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长江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由于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以及沙陀族的残暴统治,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滞,生产力久久未能恢复。而南方由于战争较少,各割据小国又推行“保境息民”政策,奖励农桑,招徕商旅,所以经济发展和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更加深入地开发了。

(一)巴蜀地区

五代时期,巴蜀经济发展较快。王建立国后,在武成三年(910)六月颁布了劝农令:“爰念烝民,久罹干戈之苦,而不暇力于农桑之业。今国家渐宁,民用休息,其郡守县令,务在惠绥,无侵无扰,使吾赤子乐于南亩,而有豳风七月之咏焉。”前蜀统治者实施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后蜀孟知祥继续执行前蜀政策,“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其子孟昶于明德元年(934)十二月,也颁布劝农诏:“刺史县令,其务出入阡陌,劳来三农,望杏敦耕,瞻蒲劝穑。春鹒始啭,便具笼筐,蟋蟀吟,即鸣机杼。”广政四年(941)又著《官箴》戒官吏“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从而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

在农业生产方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以致孟昶在位时出现了“蜀中久安,斗米三钱”的情况。

2.手工业

五代四川的手工业以纺织业最为发达。据文献记载,前蜀灭亡时,仅其官府所存的纹、锦、绫、罗等纺织品就达50万匹。其时所织的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象眼、八答晕、铁梗襄荷等图案的织锦,合称为“十样锦”,扬名于时。另外,前蜀后主王衍还喜欢在每春三月的成都蚕市上显耀蜀中的织锦,结彩楼山,用“缯彩数万段”;又作锦障,从宫内直伸至街市[11]。每秋间成都“四十里尽铺锦绣”[12],“祷青城山,宫人皆衣云霞之衣”[13],等等。这些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蜀中丝织业发达的盛况。此外,蜀中的制茶业、制盐业、制瓷业等,都著称于时。

3.商业

五代蜀中商业之盛,商人势力之大,在南方九国中位居前列。如成都三月间的蚕市,“货易毕集,阛阓填委,蜀人称其繁盛”[14]。市内“歌乐掀天,珠翠填咽,贵门公子乘彩舫,游百花潭,穷奢极丽,诸王、功臣已下,皆置林亭、异果、名花,小类神仙之境”[15]。秋季,“城上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绣……”[16]由于经商获利巨大,以致前蜀后主徐太后姊妹竞于“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夺民利”[17]。后蜀宰相李昊“秉利权,资货岁入巨万”[18]

由于巴蜀地区富饶,所以“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19],“人物秀丽,土产繁华”[20]

(二)两湖地区

两湖地区的经济,经唐末战乱,遭到了严重破坏。郭禹(成汭)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任荆南留后,“励精为治,抚集凋残,通商务农”[21],着手恢复经济。开平元年(907)高季昌出任荆南节度使,也“安集流散”,使“民皆复业”[22],从事耕作。高从诲时,“省刑薄赋,境内以安”[23]。荆南高氏都执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因此荆南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马殷治楚,也推行“退兵修农”政策,创造了湖南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在他们的精心治理下,两湖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上,不仅粮食连年丰产,而且桑、麻、茶叶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也很发达。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湖南马殷政权奖励蚕桑,使“民间机杼大盛”[24]。纺织品有丝、麻两种。其中潭州产丝布、葛布、纻布;道州、郴州产白纻布;永州产细葛;澧州产龟甲绫、五纹绫、纻练纱、光明[25]。数量也颇大,如楚贡中原的纺织品就有“土绢、土、吉贝布共三千匹”,“绢六千匹、白罗一百匹、筒卷白罗十匹、绵绮缛面十床、锦绮背十合(盒)”[26]。荆南贡品也有“御衣缎罗绫绢一百五十匹”,“异纹绮锦、法锦三百匹、筒卷白罗二百匹、白花罗一百匹、绒毛暖座二枚”,“细锦五十匹、绣锦六铢五十段、罗二百匹”[27]。在矿冶业方面,湖南产铅铁丹砂等。如潭州“涌出丹砂,委积如丘陵”。马希范造宫殿,使用丹砂涂壁,“凡用数十万斤石”[28]。在制瓷业方面,湖南有岳州窑、长沙窑。在制茶业方面,产量极大。马殷定湖南每年向中原王朝贡茶25万斤[29],其“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30]。由于两湖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文献载,“楚地多产金银,茶利尤厚,由是财货丰殖”[31]。以致马殷“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32]。同时,两湖地区据长江中游,是东西南北交通之枢纽,“东通于吴,西通于蜀,皆利其供军财货而已”[33]

(三)江淮江南地区

江淮江南地区,是吴和南唐统治的长江下游地区。杨行密在取得淮南以后,“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34]。从此结束了唐末混战的局面,淮南的农业生产开始恢复。杨行密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还轻徭薄赋。因此“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35]。首府扬州,更是“广陵殷盛,士庶骈阗”[36],重现一片繁华景象。

徐温执政以后,仍厉行保境息民政策,结束了与吴越的长期战争,“自是吴国休兵息民,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37]。其子徐知诰(后改名李昪)建南唐代吴,他也反对战争,在位6年,兵不妄动,说:“百姓皆父母所生,安用争城广地,使之肝脑异处,膏涂草野。”[38]此外,还均定田租,限制力役,招徕归附人户,授之土田,免其租税三年,鼓励垦荒等,实施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因此境内“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39]

首先在农业上,“野无闲田,桑无隙地”[40],公私富庶。

其次在手工业上,江淮地区纺织品之精美,品种、数量之多,闻名于世。据文献记载,仅吴进贡中原王朝的纺织品就有“锦、绮、罗一千二百匹”,“罗锦一千二百匹”[41]。南唐后主李煜还暴殄天物以遣忧郁之情,“子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为月宫天河之状”[4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唐纺织业的发达。江淮地区的制茶业也很发达,南唐江淮茶著称于时。据文献记载,南唐境内有官焙(茶)38处,官私制茶1336处。冶炼业也非常兴盛,出产有铜、铁、铅等多种金属,产量居全国前列。制盐业为其重要手工业,吴和南唐立国多赖于此。其他如造纸、造船及文具业等,也都驰名南北。

再次,在商业上,吴都广陵、南唐金陵都是商业繁盛之地。扬州在唐代“富庶甲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但经唐末兵燹之后,残破不堪,后经多年恢复,再呈昔日繁华景象,“广陵殷盛,士庶骈阗”。金陵经南唐大力经营,也“制度壮丽”[43],甚为繁荣。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吴和南唐的文化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44]

(四)两浙地区

两浙地区,也是长江下游经济发达的地区。五代吴越国时,虽地域狭小,极盛时不过13州,但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太湖附近,田土膏腴。钱镠统治时期,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偃息兵戈,四境粗安耕织”[45]。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如兴筑捍海石塘,保障了沿江农田不受海潮侵蚀。疏浚西湖和太湖,组织“撩浅军”,对杭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又疏浚了许多河堤湖塘,广置堰闸,使蓄泄有时,旱涝有备,对农业生产也有好处。又修造圩田,使之保产丰收。钱镠大规模地经营农田水利工程,因此,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首都杭州,在吴越国时其经济地位已大大提高,王明清说:“杭州在唐,虽不及会稽、姑苏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46]钱镠时的杭州“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47]

其他如嘉兴境内,有柘湖、淀山湖、当湖、陈湖,支港相贯,堰塘堤坝众多,可以蓄水泄水,对农业生产有利。湖州的乌程、长兴两县,沿太湖的平原,池塘港汊众多,农业发达。苏州的水利,更是闻名于史。浙东的越州、明州,平原沃野,并有许多湖泊,如越州会稽的镜湖(鉴湖),明州的南湖,鄞县的广德湖、东钱湖、它山堰等,也都是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台州黄岩的天赐湖,岁能灌田千顷。温州、婺州、衢州等地也都有农田水利工程的设施。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徐光启说:“钱氏有国……田连阡陌,位位相承,悉为膏腴之产。”[48]《十国春秋·附录》也称:“吴越时开垦田土,修理水利,米一石不过数十文。”

吴越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以纺织业为例,吴越丝织品质量精美,数量庞大,并出产有很多著名产品。从种类来说,吴越的丝织品门类齐全,绫有越绫、吴绫、异文绫,锦有盘龙凤锦、红地龙凤锦等,罗有越罗,縠有越縠,纱有金条纱,绢有越绢、印花绢,此外尚有绮、绵织成等。其产量也十分惊人,这从钱氏大量进贡和奢耗的情况中可以推知。如,在后周显德五年(958)的一年时间里,有数字可查的,钱弘俶就向周世宗进贡了绫2万匹、绢5万匹、细衣缎2000匹及白金等物[49]。又《枫窗小牍》载:“忠懿(钱弘俶)入贡……锦绮二十八万余匹,色绢七十九万七千余匹……举朝文武阉寺,皆有馈遗。”到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即纳土前两个月,钱弘俶还进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绢十万匹,绫二万匹,绵十万屯(六两为一屯)”[50]。其数量之浩大,举世无匹。此外,钱氏对丝绸的奢耗也十分惊人。如钱镠有一次还乡,盛宴父老乡亲,“山林皆覆以锦,名为十锦”[51]。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业当以吴越国最为发达。又,吴越的瓷器业也称雄于世,越州窑生产的秘色瓷扬名海内外。其他如造纸、制茶、造船、酿酒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吴越国的商业也空前繁荣。北通中原,南通闽、粤,又有海路与国外通商。《五代史补》载:“僧契盈……广顺(951—953)初游戏钱塘,一旦陪吴越王(钱弘俶)游碧浪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王喜曰:‘吴越地去京师三千余里,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可谓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江南未通,两浙贡献自海路至青州,故云三千里也。”由于商业繁盛,杭城不断“临街盖店”以扩大市场,以致形成“开肆三万室”的商业大都会。[52]“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53],并与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建立了频繁的海外贸易关系。

由于两浙地区经济的发达,吴越国时,“浙右富庶登丰之久,上下无事,惟以文艺相高”[54]。因此其文化水平,在当时南方诸国中名列前茅。

(五)福建地区

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兄弟据闽,经数十年积极经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内实行“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55]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工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达。在农业方面,“公私富实,境内以安”[56]。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制茶业非常发达,建州所产的“京铤茶”(又称“的乳茶”)已超过和取代了江淮地区的珍品茶“阳羡茶”;此外,闽国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在商业上,闽国相当繁荣。如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在泉州30年,“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57]

(六)岭南地区

南汉自刘隐以后,占有“南越之地,五十年来,岭表无事,师之耳目,不识旗鼓”[58]。这就为南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南汉的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发达,如刘陟()“广聚南海珠玑,西通黔蜀,得其珍玩,穷奢极侈,娱僭一方……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岭北行商,或至其国,皆召而示之,夸其壮丽”[59]。至刘时,积聚“珍珠至美者,凡四十有六瓮”[60]。手工业继续发展,而尤以冶铸、采珠、造船最为发达,其他如造纸(如广州所产谷纸)、陶瓷等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南汉手工业发达,南汉诸主竞用金银珠宝,穷奢极丽。如刘“作昭阳、秀华诸宫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别东西。楼上造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61]。刘“立万政殿,一柱之饰,费白金三千锭,以银为殿衣,间以云母,无名之费日千万”[62]。此外,刘氏还用珍珠铺垫宫殿水渠。

注:

①《新五代史》卷五一《安重荣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纪七二》。

③《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一。

④马令:《南唐书》卷一三《儒者传序》。

⑤刘敞:《王沂公祠堂记》,见《宋文鉴》卷七九。

⑥张唐英:《蜀梼杌》卷上。

⑦《资治通鉴》卷二七四《后唐纪三》。

⑧《十国春秋》卷四九《后蜀·后主本记》。

⑨同上书。

⑩同上书。

[11]撰人未详:《五国故事》卷上。

[12]王士祯原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四《张立》。

[13]同上书,卷一《前蜀后主王衍》。

[14]《五国故事》卷上。

[15]景焕:《野人闲话》。(www.daowen.com)

[16]《蜀梼杌》卷下。

[17]《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

[18]《宋史》卷四七九《西蜀世家附李昊传》;《十国春秋》卷五二《后蜀·李昊传》。

[19]《蜀梼杌》卷下。

[20]何光远《鉴诫录》卷七《陪臣谏》。

[21]《资治通鉴》卷二五七《唐纪七三》。

[22]《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纪一》;《十国春秋》卷一〇〇《荆南·武信王世家》作“招辑抚绥,民皆复业”。

[23]《十国春秋》卷一〇二《梁震传》。

[24]《资治通鉴》卷二七四《后唐纪三》。

[25]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三、卷一一四《江南西道》。

[26]《十国春秋》卷六八《楚二·文昭王世家》。

[27]《十国春秋》卷一〇一《荆南二·文献王世家》。

[28]陶岳:《五代史补》卷三。

[29]《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纪一》。

[30]《旧五代史》卷一三三《马殷传》。

[31]《资治通鉴》卷二八三《后晋纪四》。

[32]《资治通鉴》卷二七四《后唐纪三》。

[33]《旧五代史》卷一三三《高从诲传》。

[34]《旧五代史》卷一三四《杨行密传》。

[35]《资治通鉴》卷二五九《唐纪七五》。

[36]史虚白:《钓矶立谈》。

[37]《资治通鉴》卷二七〇《后梁纪五》。

[38]《钓矶立谈》。

[39]《资治通鉴》卷二七〇《后梁纪五》。

[40]毛先舒:《南唐拾遗记》。

[41]《十国春秋》卷三《吴三·睿帝本纪》。

[42]《五国故事》卷上。

[43]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

[44]《钓矶立谈》。

[45]《十国春秋》卷七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46]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六。

[47]《旧五代史》卷一三三《钱镠传》。

[48]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一三《东南水利上》。

[49]《十国春秋》卷八一《吴越五·忠懿王世家》。

[50]《宋史》卷四八〇《吴越钱氏》。

[51]《吴越钱氏志》卷七《治国录》卷上。

[52]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见《全唐文》卷三一六。

[53]撰人不详:《宣和书谱》卷一九。

[54]罗隐:《杭州罗城记》,见《全唐文》卷八九五。

[55]《旧五代史》卷一三四《王审知传》。

[56]《十国春秋》卷九〇《闽一·太祖世家》。

[57]《五国故事》卷下。

[58]路振:《九国志》卷九《邵廷琄传》。

[59]《旧五代史》卷一三五《刘陟传》;《新五代史》卷六五《南汉世家》。

[60]《五国故事》卷下。

[61]梁廷枏《南汉书》卷三;《资治通鉴》卷二七四。

[62]《南汉书》卷六;《五国故事》卷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