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代晁公武与《郡斋读书志》:目录学成果

宋代晁公武与《郡斋读书志》:目录学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的目录学,尤其是私人藏书目录,著作甚多,蔚然成风。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留传至今的一部著名的私家书目之一。晁公武是宋代一位著名的目录学家,字子止,澶州清丰人。他与晁公武很友好,晚年把全部藏书送给了晁公武。最有名的著作是《郡斋读书志》,这是他在四川荣州郡斋编写的。因为晁氏世居汴京昭德坊,所以也叫《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小学类仍依照《汉书·艺文志》,附在经部。

宋代晁公武与《郡斋读书志》:目录学成果

宋代的目录学,尤其是私人藏书目录,著作甚多,蔚然成风。这主要由于宋代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两浙、四川地区,农业手工业素称发达。两浙有鱼、米、盐、布之产,是东南财赋之区。四川土地肥沃,民勤耕作,也是天府之国。南渡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更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如雕版印刷达到了黄金时代。四川、浙江、福建都是印刷业的中心,因为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得书比较容易,不像过去那样困难。苏轼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所以宋代私人藏书,远胜唐代。士大夫家藏书数千卷的,甚为普遍。北宋宋绶,藏书数量和国家藏书差不多;王钦臣藏书也有数万卷;李淑藏经史子集共计1836部,23186卷;此外,如司马光、李常、刘恕、贺铸等,都家富藏书,并且校雠也很精。

南宋时私人藏书更是普遍。周密说:“吾乡故家如石林叶氏、贺氏皆藏书至十万卷,其后齐斋倪氏、月河莫氏、竹斋沈氏、程氏、贺氏,皆号藏书之家,各不下数万卷。”叶梦得在霅川弁山建藏书楼,藏书逾100000卷。周密也藏书42000余卷,还有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分藏书种、志雅二堂。他如晁公武、郑樵、陈振孙都是南宋的大藏书家。

宋代的私家藏书,大都编有书目,据统计有书名可考的不下30多种,但传下来的很少。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留传至今的一部著名的私家书目之一。

晁公武是宋代一位著名的目录学家,字子止,澶州清丰人(今山东巨野县)。他生长在世代官僚士大夫的家庭里,五世祖晁迥在北宋真宗时掌知制诰20余年,以文章著称,宋绶、李淑、晏殊都是他的学生。高祖宗悫也做过知制诰。宋绶曾说过:“自唐以来,唯杨于陵身见其子嗣,复继掌书命,今始有晁氏焉。”他的父亲冲之,字叔用,是一位有才华的人,江西诗派25人之一。后来隐居具茨山,有《具茨集》。晁公武在北宋靖康末年金兵南下时,跟随父亲避难入蜀,绍兴中举进士,大概在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间(1141—1147)做了四川转运使井度的属官。井度是一位风雅人物,喜欢藏书,“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他与晁公武很友好,晚年把全部藏书送给了晁公武。

晁公武从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直到孝宗乾道六年(1170)30年间曾在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以及担任监察御史、恭州知州、荣州知州、合州知州、利州路安抚使、四川安抚制置使[11]、兴元府知府[12]、成都知府[13]等职。其间在四川做官的时间最长。乾道七年(1171)才回京师,以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除临安少尹,不久,官至吏部侍郎。[14]晚年致仕后,侨居于四川嘉定府(今四川乐山)的符文乡,因为他喜爱这里的山川风物,死后也葬在这里[15]

他是一个很博学的人,著作很多。对易、诗、春秋都撰有《诂训传》,还撰有《石经考异》。其他还有《中庸大传》《稽古后录》《昭德堂稿》《嵩高樵唱》等。最有名的著作是《郡斋读书志》,这是他在四川荣州郡斋编写的。因为晁氏世居汴京昭德坊,所以也叫《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我国目录学自汉刘歆《七略》至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就形成了“七分”和“四分”两种分类法。唐代以后,四分法基本上占了主要地位。晁公武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图书,做井度属官时,又帮助井度写书、编书和刻书,因此对目录学很有研究。他对目录的分类和提要的编写有自己的看法,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16],可见他对目录学是有贡献的。

首先,他对图书的分类总结了“七分”和“四分”法的优劣,并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由于历史书和文集比以前大大增加,如果仍依照“七分”法,势必多寡不均,所以他的《读书志》是采用了“四分”法,即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3类。经部10类:(一)易类、(二)书类、(三)诗类、(四)礼类、(五)乐类、(六)春秋类、(七)孝经类、(八)论语类、(九)经解类、(十)小学类。他说“《论语》《孝经》自班固以来,皆附经类”,因为《论语》是“群言之首”;《孝经》是“百行之宗”,附在经部,这是不可改变的。小学类仍依照《汉书·艺文志》,附在经部。经解类按《四库书目》也附在经部。他认为这类书是“有补于经而无所系属”,所以只好附于经部。

史部分13类:(一)正史类、(二)编年类、(三)实录类、(四)杂史类、(五)伪史类、(六)史评类、(七)职官类、(八)仪注类、(九)刑法类、(十)地理类、(十一)传记类、(十二)谱牒类、(十三)书目类。史部的分类,他是参酌了《崇文总目》,并做了一些修订。如取消了《崇文总目》的氏族类和岁时类,增加了史评类和谱牒类。但基本上是沿袭以前的。

子部分16类:(一)儒家类、(二)道家类、(三)法家类、(四)名家类、(五)墨家类、(六)纵横家类、(七)杂家类、(八)农家类、(九)小说类、(十)天文卜算类、(十一)五行类、(十二)兵家类、(十三)类书类、(十四)杂艺术类、(十五)医家类、(十六)神仙类、(十七)释书类。子部的分类与《崇文总目》不同的地方是删去了艺术类、卜筮类和道书类;合并了算术类、天文占书类和历数类为天文卜算类;增加了神仙类和杂艺术类。由于当时“神仙服食之说盛,释氏因果之教兴,杂然与儒者抗衡”[17],所以他特别增设了“神仙”这一类。

集部分3类:(一)楚辞类、(二)别集类、(三)总集类。其中别集类的书特别多,所以再分为上、中、下三部。它与《崇文总目》不同之处,就是有楚辞类而没有文史类。他认为楚辞是百代词章之祖,应列为一类。至于别集、总集仍依照过去的分法。

总之,晁公武对图书的分类,大体上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四分”法,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部分的改动,这也是因时制宜,说明他的目录学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是墨守成规的。

目录之有提要,开始于刘向的《别录》,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说是达到了最高阶段。所谓提要,是将每部书的来历、性质、优缺点加以介绍、考证和评价,使读者可以了解该书的时代、作者、性质、内容等,同时得知古代学术的源流,著述的派别。章学诚说:“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如徒为甲乙部次计,则一掌故令史足矣,何用父子世业,阅年二纪,仅乃卒业乎。”[18]他认为目录学不仅是研究分类法,更重要的是辨别学术源流,懂得学术发展史,所以书目的叙录或提要,不是一般人能所做到的。他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19]可见书目提要,非博学洽闻之士,是不容易做好的。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凡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前都有总序,每书都有提要。他在《郡斋读书志》的自序中说:“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每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他在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的略历,或论书中的要旨,或明学派的渊源,或列不同的学说,并详加考证。他对经学很有研究,特别对《易经》,陈振孙说他:“议论精博,不主一家。”[20]他在经部总序中对经学的源流也做了概括的叙述:汉承秦后,当时易有田氏、焦氏、费氏;诗有鲁诗、韩诗、齐诗;春秋有邹、郏、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礼、乐有大小戴等。学者于六经各尊其师说,排异己,争辩烈,流弊很大。到了魏晋以后,虽无排斥之弊,但学者剽窃六艺之文以饰其辞章,哗众取宠,不复以明道为意。至唐中叶,稍重经术,然去圣人已远,异端纷起,释老申韩之说,杂然满于六经之中,虽与汉儒之学不同,但其流弊则是一样的。可见他对经学的演变有自己的见解。

对于史部,他认为写史的体裁不外三种:一是编年体,以事系日月而总之于年,其体本于左丘明;一是纪传体,分记君臣行事之终始,其体本于司马迁;三是实录体,是采取编年和纪传两者之法,以备史官采择。他说编年和纪传各有所长,编年注重整体,纪传只叙述个人,而后世以纪传体为正史,出于便于阅读之故。子部中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和纵横家类宋人的著作一部也没有,而集部,尤其是别集类中汉至唐的作者仅156人,而两宋的作者却有117人。从此,也可看出宋代各门学术兴衰的概况了。

《郡斋读书志》的提要内容偏重于考订方面,他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自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余历官与其善恶率不录,若史逸其行事者,则杂取他书详载焉,庶后有考。”这里是说明他的提要是着重于人事的考证,而对作者的“善恶”是不记载的。其实,出身世代官僚士大夫家庭的晁公武,他对当时人物的看法,必然是站在世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家书目,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基本上是效法他的。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许多地方引用了晁公武的《读书志》。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作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也以晁公武的《读书志》作为蓝本。它在目录学上的价值,可以想见。虽然《读书志》中所载的书,很多现在都已失传了,但赖此书目,使后人还能考见其大概,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宋代私人藏书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官修目录,而且在目录学的理论和方法上也都有所发明,对于现在研究目录学的人来说还是值得借鉴的。

注:

①苏轼:《东坡全集》卷三十二,《李氏山房藏书记》。

②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

③《宋史》卷三〇五,《宋绶传》。(www.daowen.com)

④《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自序。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注引李焘撰《晁公武墓志》。

⑥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九,《晁公武除监察御史制》。

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

⑧《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自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晁氏读书志》条。

光绪《合州志》卷九,《官师·文职表》。

⑩王象之:《舆地纪要》卷一八三《利州路》。

[11]《宋史》卷三十四《孝宗纪》。

[12]《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

[13]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人物·流寓》。同治《嘉定府志》卷三十六,《流寓》。

[14]《咸淳临安志》卷四十八,《秩官六》。

[15]《乐山县志》卷九,《人物·流寓》。

[1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晁氏读书志》条。

[17]《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三上。

[18]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互著第三》。

[19]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序。

[20]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转载李万健、赖茂生编《目录学论文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