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史是目录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朝刘向开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个领域的遗产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地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目录学事业,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同时,必须从古代目录学的优秀方法中借鉴。因此,研究中国目录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目录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过去不少学者从事目录学的研究,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其成绩应当肯定。如汉代刘向、刘歆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创者,他们的《别录》《七略》对后代的影响极其深远。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仿效《别录》的方法。这种提要式目录的好处,正如朱彝尊所说:“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其本末。”[24]目录之有提要,犹人之有列传,对于科学研究者,供其资料,方便得多。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南宋初年,郑樵在目录学上也有独到见解,他十分强调类例的作用,敢于打破传统的“四分法”,另创十二类的分法(详见《通志·艺文略》)。这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其他如通录、纪亡、求全和兼收图谱,以及编目、求书的方法,到现在都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章学诚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目录学家,他对我国索引工作有很大的贡献。图书的索引,或叫“引得”(英语index的译音),是将书刊中的资料按一定的检查方法编排起来,在每一条目下注出处,使读者一索即得。我国古代不叫索引,称为“通检”或“韵编”。早在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就有傅山撰的《两汉书姓名韵》。章学诚在这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与族孙守一论史表》一信中曾说:“仆在和州时,病诸史列传人名错杂,难与稽检,曾令人将《明史》列传人名,编韵为书。初意欲取全史人名,通编为韵,更取诸篇人名重复互见者,遍注其下,则不特为读史要领,且为一切考订关人事者作资粮也。后以为功稍繁,先将列传所著人名,编为一卷,今录本呈览。足下如治《年表》之暇,再能将二十二史列传人名,亦仿此例编之,可与《年表》互相经纬。”[25]他不仅编写了《明史列传人名韵编》,同时,又建议他的族孙编制《二十二史列传人名韵编》,后来汪辉祖的《史姓韵编》就是受章氏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韵书式的目录索引,也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创举。
我国目录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目录学家和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这些创举,对世界目录学有很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珍视祖国的目录学遗产,批判继承这一份文化遗产,找出中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目录学新体系。
我国目录学史的资料非常丰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对图书的收藏和整理比较重视,设有专门藏书的机构和管理图书的官员。至于访求图籍,编制目录,更是历朝承平时代的常事。至今尚存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等,不下数百种。这许多目录书,给我们研究中国目录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之,中国目录学史是研究我国目录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各时期目录学的特征,揭示它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目录学理论、主要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和他们著录图书的经验,特别是对他们编撰的书目及目录学著作的研究和评价。同时,我国历代的藏书、刻书、校书、求书和管理图书的制度,也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注:
①据《中国丛书综录》的子目录统计,就有38891种。没有收入丛书的单刻本数量,清代以前估计不会少于10000种。清朝一代著作,据孙殿起编的《贩书偶记》中记载,约有10000种,再加上小说、戏剧、年谱、金石拓本、佛经、道藏等等,据估计我国古籍的总数约七八万种之多。1979年据杨殿珣估计可能有150000种左右。
②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
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
④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⑤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该书所举书目,上起先秦,下迄清季,共2200部左右,以王秉恩贵州刻本为最好,范希曾著有《书目答问补正》。
⑥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
⑦张之洞《书目答问·史目·谱录第十二》。
⑧陈垣《与毕业同学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与北京师大历史系本届毕业生谈话纪要》,载《中国青年》第16期,1961年8月16日。
⑨八县指清代旧绍兴府属的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该书现藏绍兴鲁迅图书馆。
⑩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现收入《鲁迅全集》第七卷第755页。(www.daowen.com)
[11]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互著第三》。
[12]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
[13]汪辟疆《目录学研究·目录与目录学》。
[14]《史记》卷一百三十,《自序》。
[15]李淑《邯郸图书志》的八分法;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十二分法;郑寅《郑氏书目》的七分法;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的十二分法。
[16]张之洞《轩语·语学·读书宜有门径》。
[17]参考洪有丰《克特及其展开分类法》,载《图书馆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18]参考吴立邦《布朗及其科学分类法》,载《文华图书馆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
[19]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著《图书分类法》。17大类是:(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2)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社会科学、政治科学;(4)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政策;(5)国防、军事;(6)国家与法、法律科学;(7)文化、教育;(8)艺术;(9)语言文字学;(10)文学;(11)历史、革命史;(12)地理、经济地理;(13)自然科学;(14)医药、卫生;(15)工程、技术;(16)农艺、畜牧、水产;(17)综合参考。
[20]参阅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5大部类是:(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图书。22大类是: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文、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Z.综合性图书。
[21]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序。
[22]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互著第三》。
[23]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互著第三》。
[24]朱彝尊《经义考》。
[25]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与族孙守一论史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