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南宋时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杭州:南宋时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而且它也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因为江南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市场,这也就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18]当时江南地区所产的粮食,多数运往杭州,因此杭州就成了东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所谓“薪南粲北,舶舻相衔”[19]。因为南宋杭州的人口众多,农副产品的需要量自然很大,尤其是粮食和蔬菜。这些农副产品都以杭州为主要市场,这也推动了杭州都市经济的发展。

杭州:南宋时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南宋临安都市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却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剥削农村的结果,也就是说封建城市的经济是建立在对农村的剥削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关于中世纪都市资本的积蓄,……主要似应归因于商业手工业对于农村的榨取。”[16]毫无例外,南宋临安城市工业商业的发达,主要也是靠对农村的榨取,正如朱继芳的《农桑》诗所说:

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

努力经营犹恨晚,官司那问有钱无。

…………

四月官场入纳时,乡耆旁午上门追。

请看贫妇通宵织,身上曾无挂一丝。[17]

而且它也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因为江南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农产品销售需要市场,这也就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www.daowen.com)

首先,江南地区的农业,自北宋末年开始,由于北方农民不愿受女真贵族的统治,于是纷纷迁往江南,从事土地的开垦,因此耕地面积日渐扩大,对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由于江南一带,水利发达,修治了许多堰闸沟渠,开辟了大片的湖田、圩田、涂田、沙田、梯田等,兼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再次,南宋统治者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滥用,不得不采取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因此对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如南宋政府对南迁的农民,曾发给他们一些钱米等赈济物资,或租给耕地,或拨出寺院官舍以救济贫乏,以此来安定他们的生活,借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方农民共同开发江南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南宋时江南农业非常发达,尤其是苏、湖、秀、常一带,上田一亩可收五六石,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18]当时江南地区所产的粮食,多数运往杭州,因此杭州就成了东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所谓“薪南粲北,舶舻相衔”[19]。南宋时杭州粮食的消耗量是很大的,据周密说:“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20]吴自牧说:“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21]朱熹也说:“京师(指杭州)月须米十四万五千石。”[22]三者记载数字虽不完全相同,但可以看出杭州粮食消耗量是很大的。来杭的粮食大多来自苏、湖、常、秀四州和淮南、江西、湖南、两广等地,但以湖州为最多,所以南宋时杭州北门外有一市镇叫作“湖州市”(即今湖墅),是杭州主要的米市。

除粮食以外,柴炭竹木则来自严州、富阳,“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也有来自婺、衢、徽等州。蔬菜多来自东门外,主要菜市就在崇新门外南北土门及东青门外坝子桥等处,因此当时有“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23]的谚语。

此外,由外地来杭销售的各种水果,如福柑、福李、台柑、洞庭橘、衢橘、陈州果儿、密云柿儿、罗浮橘、温柑、樱桃、荔枝、圆眼、密林檎、葡萄等。还有从明、越、温、台等州运来的海鲜鱼、蟹、鲞、腊等类。仅胡椒一项,每日运往杭州食用的就有44担之多,每担合223磅[24],共计有9812磅,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临安近郊农民有以种花为副业的。当时花的品种繁多,有牡丹芍药、红梅、蜡梅、月季、蔷薇、碧蝉、棠棣、佛见笑、聚八仙、百合、滴滴金、石竹、金林檎、水仙、迎春、郁李、桃花、荷花等等不胜枚举,光是菊花就有70多种,不同颜色的榴花就有数十样[25],真可谓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此外,还有从闽、粤运来的茉莉花,为市民所爱好,栽遍杭城,成为风尚。

因为南宋杭州的人口众多,农副产品的需要量自然很大,尤其是粮食和蔬菜。这些农副产品都以杭州为主要市场,这也推动了杭州都市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