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安石深懂修水利和发展农业:《史地论稿》书摘

王安石深懂修水利和发展农业:《史地论稿》书摘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安石深深地懂得这一点,知鄞县期间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王安石一到任,就把兴修水利放在首位,趁丰收之年,发动全县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浚治川渠工作。此次治理提高了东钱湖的蓄水和排灌能力,便利了农田灌溉和水陆交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王安石以身作则,奋战在工程第一线,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并虚心请教当地的老农。十八日,到桃源、清道二乡,亲自劝勉并征调农民兴修水利。

王安石深懂修水利和发展农业:《史地论稿》书摘

我国历来以农为本,而水利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王安石深深地懂得这一点,知鄞县期间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鄞县“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只要每年稍稍浚治,便是“人无旱忧”了。然而,腐朽的统治者因循守旧,只会搜刮百姓,而根本不考虑如何造福于民,水利长期失修,使水利变成了水害。王安石一到任,就把兴修水利放在首位,趁丰收之年,发动全县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浚治川渠工作。其中浚治东钱湖便是一个重大的工程。

东钱湖在鄞县县治东南13千米至19千米处,一名万金湖,也叫钱湖。它由72条溪流汇集而成,周围八十里,灌溉面积达50万亩,对当地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年久失修致使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提高,蓄水量减少,以至“旱辄连年”。王安石下令疏浚东钱湖和附近的许多河道,并提出“重清东钱湖界,起堤堰,决陂塘”,加深湖底,沿湖筑莫枝堰、平水堰等,并在堰旁设置溪闸。此次治理提高了东钱湖的蓄水和排灌能力,便利了农田灌溉和水陆交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鄞、奉(奉化)、镇(镇海)三县八乡(指鄞县的老界、阳堂、翔凤、手界、丰乐、鄞塘,奉化的金溪,镇海的崇邱)皆得沾水利。”以今鄞县下水乡为例,原来此地是受害最重的灾区,经常是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东钱湖浚治后,水进钱湖,终于“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受益匪浅。王安石认为水利成害的原因不在于天,而在于人。他在《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中就谈到了鄞县水利的过去和现状,指出“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www.daowen.com)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王安石以身作则,奋战在工程第一线,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并虚心请教当地的老农。这些在王安石的《鄞县经游记》中有详细的记录。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初七,王安石从县城出发,亲临现场视察并指导百姓疏浚渠川,到了万灵乡的左界,夜宿于慈福院。第二天,登鸡山,观砌工凿石,入育王山,宿广利寺。时值天下雨不止,王安石顶风冒雨,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到十一日,王安石下山到灵岩,在那儿与民工一起谋划在海滨修造小闸门的事,夜宿灵岩的旌教院。十三日到了芦江,亲临决渠之口,转而入于瑞岩之开善院。十四日,到了天童山,宿于景德寺。十五日,王安石与长老一起登石观望玲珑岩,并就当地山水状况请教长老。……十八日,到桃源、清道二乡,亲自劝勉并征调农民兴修水利。他在12天之内,走遍了东西14乡,到处劝导农民浚治川渠。清人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说:“是年公初抵任,其勤已如此。”[11]可见王安石推行的农田水利法是在明州修筑水利工程时就开始形成的。而他执政期间疏通黄河、汴河,开垦了三十六万一千多顷荒地,这实际上就是治理东钱湖的继续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