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言虚词用法示例及复习指导

文言虚词用法示例及复习指导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作介词,相当于“于”,有不同的翻译。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文言虚词用法示例及复习指导

1.而

(1)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6)表示因果关系。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表示目的关系。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如“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表示时间,可译为“后来、不久”。如“已而夕阳在山”。

【既而】表示时间,可译为“一会儿、不久”。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2.何

(1)可译为“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

(3)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如何”。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5)通“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为之奈何”。

【何以】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作介词,相当于“于”,有不同的翻译。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乃

(1)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可译为“却”“竟”“反而”等。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作代词,译为“你(们)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4)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5)可译为“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其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或代物,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如“臣从其计”。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它”,不加“的”。如“秦王恐其破璧”。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接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表揣测、反诘、期望等语气,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

(7)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若是,孰能御之”。

6.且

(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可译为“况且”。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可译为“尚且、还”。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可译为“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7.若

(1)可译为“像、好像”。如“天涯若比邻”。

(2)表人称,可译为“你、你们”。如“若入前为寿”。

(3)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如“若不能”。

8.为

(1)可译为“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如: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www.daowen.com)

(2)可译为“以为、认为”。如“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可译为“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表被动,可译为“被”。如:①“吾属今为之虏矣”;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如“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6)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7)可译为“对”。如“为之奈何”。

(8)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如“何辞为”。

9.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拿、用、凭借、依照、按照”等。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示动作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等。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樊哙侧其盾以撞”。

(6)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有以】可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如“项王未有以应”。

【无以】可译为“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因

(1)可译为“依靠、凭借”。如“因利乘便”。

(2)可译为“趁着、趁此”。如“不如因而厚遇之”。

(3)可译为“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可译为“沿袭、继续”。如“蒙故业,因遗策”。

(5)可译为“于是、因此”。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于

(1)可译为“在、从、到”。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可译为“在……方面、从……中”。如“于人为可讥”。

(3)可译为“由于”。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4)可译为“向、对、对于”。如“于其身也”。

(5)表被动,可译为“被”。如“君幸于赵王”。

(6)可译为“与、跟、同”。如“燕王欲结于君”。

(7)表比较,可译为“比”。如“而青于蓝”。

【于是】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对此、从此、因此”。如“于是余有叹焉”。

12.则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如“金就砺则利”。

(2)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之

(1)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如“作《师说》以贻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今日之事何如”。

(4)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

(5)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