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而且还将因此降低高校毕业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几年工作经验”。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除了高校盲目扩招以外,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多的综合因素。

(一)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也没有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高校毕业生实难承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聘用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差等。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浅和心态浮躁等情况。

(三)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处于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情况使得中国在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而且还将因此降低高校毕业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四)知识陈旧,转化率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0%的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所学专业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学过的知识转换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期为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www.daowen.com)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时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学生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专升本”。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专升本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才允许继续深造。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本科生与专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本科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几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非常不经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