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相关环境,从所学专业、性格、兴趣、能力、优势和机遇等方面尽早确立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大学生应当从跨入校门开始就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目标。在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学习的现实目标就是就业。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如果自身的知识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所以任何人的择业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紧紧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会思维方式的转换,从“我想要”到“社会要”,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关注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专业的匹配,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就业领域,这就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先要以所学专业为依据。求职过程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将付出较大的转换成本,在参加工作后需要重新“补课”,这无形中会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增添许多负担,对个人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分析专业,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三)坚持个性化的原则(www.daowen.com)
每位大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尊重个性化特点,结合自己的条件和优势作出最优的决策,也就是要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基础上,了解外界环境对目标实现的要求。一个胆汁质的人很难坐下来从事认真细致的会计工作和耐得住寂寞的保管工作;一个内向的不爱说话的人如果去从事销售工作将会感到非常痛苦;一个崇尚自由、不受约束的人将很难适应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
(四)坚持连续性原则
大学阶段是从学生转向职业人的过渡阶段,所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保持大学阶段目标的连续性,又要保持大学期间与走向社会后职业生涯目标的承接性,并使之贯穿始终。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可能会对目标进行一些调整,但也只是些微调,且不可频繁修正。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将紧紧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为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五)具有可操作性原则
一旦确定下自己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就要在大学期间把自己的目标体系量化、具体化,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操作性,明确自己的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大学期间的每个阶段有哪些收获和提高,这样才便于落实和定期检查落实的情况。当然,一个复合型的社会不仅需求专业化知识,同时还需求可迁移技能及自我管理技能,而自我管理技能尤为重要。一名专业工作者只有借助于专业知识及可迁移技能综合武装自己,加上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才能在未来社会的战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换句话说,为你未来职业考虑,你绝不应只“低头拉车”专心研究某一种专业知识,你还应同时“抬头看路”,看看这种专业知识在未来社会是否还将为人们所需求。一般说来,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多掌握几种技能要比只精通一门狭窄专业知识更有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