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相应增长。夷陵区政府着力加强预算管理,同时狠抓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和企业财务、会计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实行全方位财政监管。
1979年以前,宜昌县财政困难,要靠省里补贴。1980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1981年,省里确定宜昌县由定额补贴县为定额上交县,县财政结束吃补贴的历史。1992年,宜昌县财政收入达到1011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提前一年实现与省财政厅签订的财政收入过亿元目标合同。1996年,宜昌县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838万元,20个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过百万元,提前4年实现省财政厅提出的目标。撤县设区以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27288万元。2012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已突破30亿元,达到335317万元。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对财政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区财政部门大胆改革创新,制定财政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根据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年初经单位预算、财政审核,形成财政总预算草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查、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然后下达执行。
1998年,执行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清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清理财政供给范围、清理单位财务制度,在支出标准基础上削减公用经费10%,谓之“三清一削”,节约经费68万元。1999年,公务费、业务费实行“单项核算、指标包干”,取消单位切块资金、按单位实际需要安排支出,压缩支出120万元。
1982年开始,县政府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管理。1996年,实行“用报表控制总收入、用票据控制收费、用征管控制交款、用账户控制资金、用稽查控制违规行为以及定人员、定日期、定账户、定奖惩、定票据数量”的“五控五定”模式,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1997年制定《宜昌县预算外支出管理办法》,对预算外支出实行分类管理、专项审批、监督使用。
1998年,推行乡镇财政“零户统管”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取消乡镇直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其存款余额一律划转财政专户;单位收入直达财政专户,支出从财政专户直达用款单位;乡镇财政所集中资金结算、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会计档案;设立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和单位出纳,分别承担管理监督、资金结算、会计记账服务和单位财务收支等任务;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会计凭证审核制度、现金限额限范围管理制度,定相互牵制的管理人员、定控制制度、定数量、定缴销审核期限的票据“四定”管理制度,即“一取消、两直达、三集中、四设立、五建制”。1999年,在“零户统管”改革的基础上,推行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三分两统”收支两条线改革,即“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直达国库、支出统一分配”。
实行“零户统管”以后,有效堵住了收入不记账、支出乱记账的现象。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区的一些地方,来人来函学习取经。(www.daowen.com)
为搞好行政事业和企业财务管理,县政府1981年开始试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包干制”。进入21世纪以后,落实收支统筹,推行零基预算,优化支出结构,改进会议经费管理办法。对企业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管理制度。
县里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1979年始,每年都进行财务、税收大检查。县政府成立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至1995年,共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3569万元,收缴国库金额1959万元。
1998年,检查20个乡镇的276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700万元;清理粮食企业财务,核实政策性亏损299.8万元,比企业账面亏损数核减2438.6万元。
2000年,贯彻落实新《会计法》,其中重点检查20个乡镇的支农专项资金、教育经费、计划生育保证金等,查出违纪金额2086万元。2001年,对172个单位进行《会计法》执法大检查,查处违纪违规单位37个、金额1380万元,追缴政府预算调节收入11.2万元,处罚款2.4万元。
随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发展,管理力度逐步加大,财政管理方式越来越科学。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通知》,把好财政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全年共检查89家采购单位、2家代购机构,共检查项目719个,涉额18192万元,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整改。2012年,制定出台《夷陵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夷陵区政府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加强全区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全年完成评审项目170个,评审总额181321万元,审减投资13226万元。同时,对82个单位进行财政资金检查,查处滞留、挪用专项资金2401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