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历史上长江黄金水道曾是交通运输的主流。长江干流黄柏河、柏临河等,一度成为老区人民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现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长江宜昌县段从太平溪庙河至土门冯家溪,全长80多公里。1953年至1968年,国家投资,组织工程队在西陵峡段清除碍航物。县政府组织民工,修复长江石牌、虎牙纤道,扩建长江沿线纤道,炸除暗礁,安装栏杆。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宜昌至黄陵庙段,架设60多座燃油航标灯,1970年改为电气化,1976年后实行航标船,标船上使用电子线路霓虹灯。地方政府和长江航道管理部门,多次组织炸滩开槽,全面整治长江航道,使航运更加安全,航运能力大幅提高。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航道内水位升高,险情不见了。1997年三峡大坝大江截流,三斗坪以上成为静水,太平溪、百岁溪、端坊溪形成自然航道。
因长江葛洲坝的兴建蓄水,葛洲坝附近长江干流黄柏河形成了库区。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新建和改建港口码头,构成以黄柏河库区港口为中心的港口枢纽。形成客货船、滚装船运输综合港口和物流中转、集散港区,港口年吞吐量达百万吨以上。
长江水上交通,由于公路建设的发展而淡出。1979年2月,县航运公司开通宜昌市至猇亭的宜昌县砖瓦厂航线,每天两班,8月停班。1985年,个体户徐万民购40马力40座客船一艘,经营石牌至虾子沟客运航线。20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开工,两岸公路建设迅猛发展,长江水上客运呈下降趋势。(www.daowen.com)
水上货运业务一直兴旺。因船运载重量大,运价相对汽车来说比较低,片石、毛石等建材,是水上运输的主流货物。虾子沟和小溪塔码头,年输出建材为主的货物100万吨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磷矿、煤矿大量开采,虾子沟码头成为矿石输出的主要港口。
进入21世纪,过去的木帆船发展为机动船、水泥船、钢质船、滚装船大型水上运输体。2010年,全区有船乡镇8个,有长江客(汽)渡口15处,水运企业6家,港埠企业23家,船舶23艘,其中客船16艘。轮船客运量28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130万吨,水上交通运输成为夷陵特色经济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