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昌夷陵区交通物流网络初具规模

宜昌夷陵区交通物流网络初具规模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便捷的立体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在“依托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服务新农村”的政策指引下,夷陵区成立交通物流发展局,全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夷陵城区为中转集散中心、乡镇为物流服务节点的乡村物流网络体系。

夷陵区位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段,地处长江三峡门户,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运输十分重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便捷的立体交通物流网络体系。

公路交通运输优势强大。有6条高速、3条国道、6条省道在此交汇。汉宜、荆宜、宜巴和三峡专用等高速公路,贯穿夷陵区东西南北,以318国道和省道二级公路为骨架、县级三四级公路为支撑的公路网络。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宜昌县成立公路建设大队,组建民工团,以“民工建勤”形式,修建跨县干线公路。1976年,县政府提出“公路大会战,社社通公路”的口号,修建公路2300余公里,实现了公社之间公路相通。1984年以后,实行“以工代赈”办法,修建农村公路,实现县、乡、村通公路。1994年以后,实行“国家补贴、地方自筹”办法,修建通组公路和打通断头公路。

21世纪初,夷陵区实施公路网建设工程,投入资金5.1亿元,改造提升省道和县、乡公路等级,硬化农村公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夷陵区全面建设小康,实施小鸦路、官庄路、宜黄路等重点公路交通项目,修建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路”、城乡一体化的“民生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区实际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018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136509辆,其中客车79184辆,货车15604辆。全区173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山区人民“出行难”的历史彻底结束。

水路交通运输得天独厚。宜昌自古就有“长江黄金水道”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县政府组织民工修复境内长江纤道,炸除暗礁,疏理长江航道,组建木帆船合作社,建造机动船、轮船,开辟长江及支流营运航线和长途客货运输,水运码头港口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船舶修造迅速发展,长江干流黄柏河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渡口建设达标,拉动周边经济增长。(www.daowen.com)

因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兴建蓄水,形成了黄柏河库区、三峡库区。夷陵区抓住机遇,新建和改建港口码头,构成以黄柏河库区港口为中心、以虾子沟、太平溪为主港、以沿江沿河港口为附港的港口枢纽。

铁路交通运输发展迅速。清光绪年间的川汉铁路,可惜没有建成通车,只留下一些遗迹和传说。20世纪70年代,焦柳铁路穿过鸦鹊岭,鸦鹊岭至小溪塔官庄铁路贯通。21世纪,宜万铁路经夷陵部分乡镇通过。随着汉宜高铁、宜张高铁、宜昌至郑万高铁连接线、高铁宜昌北站、三峡翻坝铁路、鸦鹊岭货运站等重大工程的启动实施,夷陵呈“十”字形高铁蓝图,铁路交通将由县域节点变为区域枢纽。

航空交通运输方便快捷。1931年首设宜昌长江水面机场,起落水陆两用飞机。20世纪40年代,机场被侵华日军炸毁。1953年修复土门垭机场,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1996年机场迁入宜昌猇亭即现在的三峡机场。从夷陵区政府所在地小溪塔至三峡机场30公里,全程高速公路,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夷陵区各种物流中心、物流公司、物流园纷纷成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都有夷陵物流专线。在“依托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服务新农村”的政策指引下,夷陵区成立交通物流发展局,全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夷陵城区为中转集散中心、乡镇为物流服务节点的乡村物流网络体系。至2018年,全区从事物流、快递行业的企业在100家以上,取得A级以上物流资格的本地企业9家。位于夷陵经济开发区的湖北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园区投资总额4.2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三峡银岭物流产业园以商招商,先后引进了国内大型快递物流龙头企业顺丰鄂西分拣中心、京东宜昌城市仓,大型食品企业双汇食品、蒙牛乳业阿里巴巴等入驻运营。2018年9月,园区内京东物流宜昌城市仓正式投运,服务范围覆盖宜昌、恩施等鄂西地区。在城市仓覆盖范围内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能够享受到和北上广一线城市一样的配送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