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前,夷陵人民养牛只为耕田。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饲养肉牛、奶牛,养牛发展成为产业。
20世纪50年代,土门区兴办畜牧场,从河南引进南阳牛10头,进行杂交改良。同时,在本地黄牛中选择种公牛,实行专人喂养、专人管理配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从襄阳东津种畜场引进秦川牛17头,分别投放土城、分乡、黄花、龙泉、樟村坪、小峰等乡(镇)进行杂交改良。
1980年,在分乡公社的普溪、棠垭、高场等地开展牛冷冻精液配种,到1983年,累计输配冷冻精液853头/次,受胎394头,受胎率46.19%。西本杂交(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黄母牛配种所产犊牛)一代牛,初生体重为21.7公斤,半岁体重99.9公斤,分别比本地同龄黄牛提高47.4%和68.6%。海本杂交(海福特公牛与本地黄母牛配种所产犊牛)初生体重为21.4公斤,一岁牛136.2公斤,也比本地同龄黄牛分别提高45.7%和37.2%。1980年,开始以冷冻良种精化料快速育肥肉牛。到1999年,分乡、黄花、土城、桥边、小溪塔、龙泉6个乡镇有65个村开展了冷冻精液改良配种,以海福特、西门塔尔、利木赞、抗早王、夏洛菜、南阳、秦川、摩拉、尼里等8个黄牛和2个水牛品种冷冻精液输配2556头次,生产西本等杂交牛368头。(www.daowen.com)
1983年,县政府为加强作草地项目建设,从江苏引进奶牛100余头,从福建、黑龙江引进奶牛80余头,在小溪塔镇的梅子垭村和柏木坪乡的廖家岭村兴办奶牛场、发展10个奶牛养殖专业户。后因饲料缺乏保证、奶料价格倒挂,1996年被淘汰。
1999年,娃哈哈集团和均瑶集团在宜昌县建立分公司。为建立奶源基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奶牛养殖业。2000年,县里成立发展奶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成立宜昌县奶牛养殖技术服务中心。至2001年,投资800万元,建立龙泉水府庙、车站和土门飞机场等3个奶牛养殖小区,建牛舍35栋、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奶牛存栏1466头。2008年,建起省级奶牛种畜繁育基地1个,奶牛存栏达4812头,年产鲜奶16883吨。至2011年,奶牛存栏已达6162头,年产鲜奶2.35万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