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进展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进展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提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兴办教育事业要求,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最早开办的幼儿园。1953年,全县教育事业进入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1949年到1979年,宜昌县教育工作受到两次大冲击。由于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学质量严重下滑,荒芜了学生的学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宜昌县的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步入正轨。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提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兴办教育事业要求,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同步发展。

1952年,分乡小学内设幼儿园两个班,1963年撤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最早开办的幼儿园。1958年3月,县直机关托儿所在宜昌市肖家巷创办,1961年改称幼儿园,1976年迁小溪塔,称宜昌县机关幼儿园。1975年以后,乡镇纷纷兴办幼儿园。

1950年,宜昌县按行政区划设16所完全小学。1958年“大跃进”时期,小学猛增到617所。1965年,在生产队兴办一批耕读小学,全县小学达869所。1968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多改成初中或附设初中班。1974年建立“五七教育网”,幼儿、小学、成人三种教育一齐抓,小学增为776所,学生高达9万余人,教育质量再次出现下滑。1978年以后,全县小学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撤除附设初中班,兴办15所重点小学。经过不断压缩和调整,至1985全县有小学542所,在校生6.7万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宜昌县没有中学。1951年,县政府在小溪塔办第一所中学(初中),1952年迁宜昌市。1953年,全县教育事业进入有计划的稳步发展阶段。县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在中学里实行人民助学金制。随着时代的发展,1965年全县初中增加到5所。1975年,小学戴初中帽,公社兴办耕读中学,全县初中猛增到257所。1979年,对初中撤并调整,当年实有初中95所。(www.daowen.com)

1958年,位于宜昌市肖家巷的宜昌县一中,招高中生2个班。1961年县一中迁至分乡,1962年将县一中高中部迁小溪塔,成立宜昌县高中。1965年县高迁宜昌市镇镜山。1970年县高撤销。1972年县高校址迁小溪塔,县高招生仍没恢复。1975年,推行公社办高中、办共大,高中达到78所,201个班,在校学生近万人。

1978年恢复宜昌县高中,压缩其他高中。1981年,全县高中撤并至10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

1949年到1979年,宜昌县教育工作受到两次大冲击。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形势,全县教育盲目发展,中小学大搞勤工俭学,种庄稼956亩。为支援大办钢铁,建土高炉163座,所有学校是“学校变工厂,田间变课堂,书本随身带,休息把课上”。由于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学质量严重下滑,荒芜了学生的学业。经过几年的调整,才走上正轨。1966年开始,全国大搞“文化大革命”,刚刚走上正轨的教育工作再次受到极大冲击,全县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一落千丈,一批新的文盲产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宜昌县的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步入正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