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昌夷陵革命老区柑橘生产发展

宜昌夷陵革命老区柑橘生产发展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夷陵区柑橘生产历史悠久。历届宜昌县委、县政府,把柑橘作为老区主导产业,致力增加面积,改换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政策鼓励发展。1954年10月,宜昌县第一个柑橘生产合作社——黄陵庙柑橘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县委总结黄陵庙柑橘生产合作社的经验,推动太平溪、三斗坪、莲沱三个区种柑橘实生苗。到1958年,全县柑橘面积增加到3360亩,产量上升到176吨。

宜昌夷陵革命老区柑橘生产发展

夷陵区柑橘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屈原就在这一带写下了千古名篇《橘颂》。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货殖列传》中有“蜀汉江陵千树橘”的记述,宋代文豪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曾吟有“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的绝妙佳句。千百年来,柑橘成了夷陵著名特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昌县柑橘虽说历史悠久,但是规模小,面积少。历届宜昌县委、县政府,把柑橘作为老区主导产业,致力增加面积,改换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制定政策鼓励发展。1949年,宜昌县柑橘面积不足500亩,产量不足100吨。1952年,省地县联合组成工作组,在黄陵庙办甜橙试点。同年,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到黄陵庙选种。1953年2月,宜昌专署在黄陵庙进行试验示范。1954年10月,宜昌县第一个柑橘生产合作社——黄陵庙柑橘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6年,县委总结黄陵庙柑橘生产合作社的经验,推动太平溪、三斗坪、莲沱三个区种柑橘实生苗。是年9月,县委制定奖励政策,规定“每栽活一棵橘树,奖励粮食0.25公斤,凡因育苗粮食减产的,减免粮食定购任务”。到1958年,全县柑橘面积增加到3360亩,产量上升到176吨。(www.daowen.com)

1959年,县委进一步充实、完善奖励政策,规定交售50公斤鲜果,奖励贸易粮0.25公斤、化肥0.25公斤;交售优良品种,奖粮5公斤,后又实行卖橘奖布票、针织品票等。1961年,县里召开柑橘主产公社、大队书记会议,决定:“柑橘交售任务和口粮标准一定五年不变,大灾照减,小灾照购;新产区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人平均达到50棵树的,口粮不低于附近余粮队的水平”等。到1966年底,全县柑橘面积上升到5440亩,产量达到373吨,同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10.93倍和3.29倍。

1966年9月,土门区土门公社在虎牙大队建起全县第一个大队办柑橘场。1972年,县里出台了粮柑“四定”政策(定种植面积,定产量,定交售任务,定口粮标准),全县到处建设“花果山”,掀起了“社社办场、队队建园”的大生产运动。1974年,全县柑橘面积突破万亩大关,达到10166亩。是年,土门区在土门公社长岭岗开垦荒山种植柑橘,建立宜昌县第一个社办柑橘场。接着,小溪塔区在习家岗、枣树岭、狮子山先后开挖梯田3700亩,建起三个社办柑橘场。全县共建社、队柑橘场124个,专业劳力达到5300多人。1975年10月,全国柑橘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特地专程查看鄢家河、狮子山等柑橘场。以后几年间,柑橘面积迅速增加,到1978年,达到33017亩。

夷陵区是宜昌橙原产地,过去以甜橙生产为主,仅限于南津关以上长江沿岸,温州蜜柑试种成功后,柑橘生产才扩大到南津关以下的丘陵地区,经过多次引种和长期选育,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柑、橘、橙、柚四大类60多个品种。用于经济栽培的有夏橙、锦橙、脐橙、温州蜜柑、椪柑、杂柑、柚等。其中本地发现的砧木原始种有宜昌橙、香橙、黄陵庙酸橙和鸦鹊岭酸橙。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等三峡坝库区以橙类、柚类为主;长江南津关以下的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低山丘陵地区,以温州蜜柑和椪柑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