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茶叶生产突破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茶叶生产突破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夷陵区)历届党委和政府,把茶叶当作老区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大发展。从195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生产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5年8月,宜昌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的指示》。1960年,邓村公社茶叶首次突破万石关,成为全省驰名的茶叶重点公社。邓村、下堡坪等地,研制的宜红茶中的冷后浑现象最令人关注,是红茶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誉。

宜昌夷陵区革命老区茶叶生产突破

宜昌县(夷陵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自古就是茶叶产区,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著《茶经》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盛赞峡州为“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由此可见,宜昌县(夷陵区)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异。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夷陵区)历届党委和政府,把茶叶当作老区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大发展。

开发荒山建茶场。1949年,宜昌县茶园面积8196亩,干茶产量179吨。从195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生产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5年8月,宜昌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的指示》。1957年,全县贯彻“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山区建设方针,茶园从河谷发展到高山和丘陵,当年春播茶园1100多亩。邓村公社党委书记胡开梓,在全省率先提出“粮茶并举”的方针,发动群众大搞“坡改梯”,建设高标准茶园,实行粮茶间作,开展“采茶能手运动”,不断推出“高产茶园”和“党员试验田”等典型,极大地推动了邓村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1958年,邓村公社茶叶专业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邓村乡总支书记陈厚生代表邓村公社茶叶专业队(当年30个人)捧回国务院颁发的、由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奖状和锦旗。1959年9月27日,邓村乡采茶能手向明月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庆观礼。1960年,邓村公社茶叶首次突破万石关,成为全省驰名的茶叶重点公社。

从1963年起,县委、县政府制定茶叶生产小集中大分散的计划,要求每个生产队发展茶园3—5亩,到1966年,茶叶面积增加到14650亩。1966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宜昌县农业局拟定《队办特产场试行办法(草案)》30条,报县委审查印发后,各地大力兴办集体茶场,邓村、太平溪、乐天溪、下堡坪、雾渡河、樟村坪等地,以大队为单位,组织劳力在荒山荒坡打梯田、建茶园、办茶场,掀起茶叶生产新高潮。至1969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8531亩,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办有集体茶场100多个。太平溪区茅垭大队兴办茶场后,全大队茶叶由61亩发展到206亩。1974年,大队党支部书记朱义章办茶场有功,被破格提拔为太平溪区委副书记。

1975年撤区并社以后,邓村公社成立王家垭茶场开发指挥部,委派茶叶技术员郑魁昌任指挥长,依山就势测量规划,集中600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住窝棚,吃土豆,在荒山老林开垦出千亩盘山茶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成了宜昌茶园样板。

到1977年,全县茶场增加到197个,茶场面积14627亩,占茶叶总面积44.5%。

邓村乡1975年开垦的王家垭茶园(杨建章 2009年摄)(www.daowen.com)

实施规模建园战略。1972年,宜昌县革委会下发80号文件《关于发展茶叶生产等多种经营生产的意见》,制定了集中产茶队的口粮政策,对每人交售茶叶1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实行“四定”(茶叶质量、交售任务、自产粮、口粮标准)。1974年,全国茶叶会议提出“基地县5万亩、5万石”的标准,宜昌县革委会下发101号文件《关于加强发展茶叶生产、建设商品基地的意见》,制定了以邓村、太平溪、莲沱、下堡坪、雾渡河等五区和雾河柘木坪(三斗坪)、土城王家坝、落步埫等22个公社、152个大队,建设茶叶商品基地5万亩的规划。当年,县委书记张志义主持,召开了827人的林业和茶叶等多种经济会议,会上总结交流了经验,制定了1975—1985年林业和茶叶等多种经营发展规划和措施,促进了茶叶基地的建设。1975年以后,宜昌县各地利用冬夏两个农闲期,集中劳力开山劈岭,建设茶、柑、桑园基地。

1977年夏天,雾渡河公社组织1200人的大兵团作战,开发清溪沟茶场。公社成立指挥部,把开垦任务分到大队,大队又分到生产队。离清溪沟较远的大队,村民自带被子碗筷,在农户家里开地铺、办食堂。天气炎热,村民们挖茶梯挥汗如雨,工地广播室架起高音喇叭,表扬好人好事和积极分子,给大家鼓劲。苦战一个月,新开茶梯3000多亩。据当年亲自参加劳动的镇政府退休干部陈德金讲,清溪沟开垦的茶梯要砌坎筑墩,需从五六百米以外的河坝里运石头大约600立方米,如果用东风货车,要拉150车。这些石头全部靠人工背、抬、扛,运石头的人肩包磨破皮,砌坎子的人手掌打起血泡,都是常事。

据资料记载,宜红茶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列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三大红茶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昌县以生产宜红茶为主。1953年在邓村批量生产,后来普及到太平溪、乐天溪、下堡坪、雾渡河等地。夷陵宜红茶采用云雾高山的宜昌大叶茶、宜红早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程序制作而成。条索紧结秀丽,色泽乌润透亮,香气纯正持久,滋味浓醇回甘。邓村、下堡坪等地,研制的宜红茶中的冷后浑现象最令人关注,是红茶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誉。1955年春,邓村乡试制成功高香红茶,具有清幽兰花香,成为重要的外销高级商品茶的原料。1974年,下堡坪乡茶艺世家冯自德生产的红茶,代表宜昌县在“广交会”展销,得到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