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革命老区建设灌溉工程功效深远

革命老区建设灌溉工程功效深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处群众自建的水利工程,能为数百亩耕地排除旱灾,县委、县政府当作典型经验向全县推广,全县各地大修堰塘。水库的灌溉效能超过堰塘,增添了人们兴修水库的积极性。东风渠是原宜昌地区的水利工程,在夷陵境内分乡镇尚家河筑坝,斩断长江干流黄柏河修建而成,是长达61公里的跨区域工程。陈天政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并出席全省劳模代表大会。

革命老区建设灌溉工程功效深远

宜昌县气候复杂,干旱、暴雨山洪、冰雹等灾害相互交织,而且集中、频繁。常有水涝、干旱、冰雹等灾害同年发生。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实施水利工程,挖堰塘,修水库,开水渠,提高抗灾能力。据《宜昌县水利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全县兴修和改造堰塘9880口,修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69座;兴修引水渠9006条,总长11500千米。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峰期。

1952年3月,土门区天台乡在庞家冲挖堰塘一口,蓄水5000多立方米,可灌溉水田300多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新开的第一口堰塘。1953年2月,桥边区黄家棚村集中200多名劳力,在郭家沟挖大堰塘一口,坝高8米,长25米,蓄水2.8万立方米,修渠400余米,可灌溉耕地380亩。这两处群众自建的水利工程,能为数百亩耕地排除旱灾,县委、县政府当作典型经验向全县推广,全县各地大修堰塘。1955年10月16日,县政府根据老区人民要求,召开了全县水利代表会,贯彻“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掀起了以兴修堰塘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到1963年,全县堰塘发展到13720口。1966年以后,随着水库的修建,修堰塘逐渐减少,部分老堰塘被洪水冲毁改成了水田,有的水田变成了旱田堰塘遭废弃。1988年,黄花乡汗马岗村农民刘国举,为解决自家和附近农户水田灌溉问题,投资1.1万元,兴建容水1.5万立方米的堰塘,这是宜昌县农民个人投资的第一口堰塘,也是全县最后一口堰塘。刘国举入选当年《宜昌日报》十大新闻人物。

1953年4月11日,鸦鹊岭区组织上千劳力苦战近半年,在大垱建成宜昌县第一座小(2)型水库,总库容18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600亩。

水库的灌溉效能超过堰塘,增添了人们兴修水库的积极性。1958年9月,宜都工委(后来的宜昌地委)组织兴修宜昌县汤渡河水库工程。县政府调集2.2万民工,风雨无阻,日夜施工,1959年4月18日大坝合龙,黄柏河上第一座水库建成。该库为重力坝,坝高22米(70年代加高至40多米),长110米,蓄水量600多万立方米,修30多公里的东山运河,可灌溉农田8万亩,从1962年起一直是宜昌城区饮用水源之一,后改为备用水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宜昌县兴修水库掀起高潮。1965年6月28日,位于小溪塔区的官庄水库动工,1966年3月15日建成大坝枢纽。该水库位于柏临河一级支流杨树河,上游来水面积31平方公里,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兼有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1972年开通干渠、支渠5条,长55.2公里,灌溉“长藤结瓜”小(2)型水库4座、堰塘345口,灌溉小溪塔、龙泉和宜昌市郊14800亩农田。1976年12月至1977年4月,张家场和土门两公社为利用官庄水库引水灌溉,共同投劳给大坝加高4.8米,培厚20米,扩宽溢洪道75米,使泄洪流量达到735立方米/秒。至1985年,经过改造堤等的官庄水库,年灌溉用水400万立方米,还为宜昌城区、小溪塔城区每日提供20万吨的生活和工业用水。

官庄水库(望作信 2019年摄)

到1990年,全县有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45座。这些水库为宜昌县成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做出了贡献。

为提高抗旱能力,增加旱涝保收面积,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地理环境出发,大力实施引水工程,兴修东风渠。

东风渠是原宜昌地区的水利工程,在夷陵境内分乡镇尚家河筑坝,斩断长江干流黄柏河修建而成,是长达61公里的跨区域工程。(www.daowen.com)

1966年,宜昌县接到兴修东风渠任务后,迅速组建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和民兵团,副县长谭克礼为指挥长。1966年10月破土动工,谭克礼带领8000人的民工团开赴工地,担负着宜昌县境内的11公里渠道、4个隧洞(长2052米)、5座渡槽(长1636米)的开挖建设任务。经过4年的苦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70年8月2日凌晨4时,普溪河渡槽突然倒塌,伤亡45人。谭克礼腿骨被砸断,连到工地看他的老伴亦受重伤。

位于夷陵区分乡镇普溪河的东风渠渡槽(资料照片 三峡影像网)

东风渠是宜昌市最大的引水工程,1971年正式建成通水。灌溉夷陵区及枝江、当阳等地100多万亩耕地。同时也给宜昌城区和上述三地的100多万人口提供了优质生活用水。

为充分发挥东风渠效益,各地兴修支干渠,导流东风渠水灌溉和饮用。1974年2月,鸦鹊岭区修建东风渠一支干渠,工段渠长4385米,渠堤高2.5米,底宽3.7米,引用流量7.2立方米/秒,时间紧,任务重。鸦鹊岭区委书记闫圣代带领7000劳力大会战,用495部车子推土,预计两个月的任务,18天时间完成。

东风渠源头尚家河水库坝高42.5米,长118.73米,库容1646万立方米,建有装机1800千瓦的电站,年发电量700万千瓦时,1980年10月正式上网发电。

东风渠工程灌溉、发电效益好,给人们以鼓舞。不少地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渠。1973年,雾渡河区中岭公社聂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天政,带领五、六、七三个生产队300多名群众凑钱,打通230米凶险观隧洞,引水确保了千亩农田灌溉和1000多人饮水。1974年2月《宜昌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顶着风浪上打通凶险观》的报道,并配发评论。陈天政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并出席全省劳模代表大会。

1974年,雾渡河区邓家坪大队修建青龙峡引水工程,从180米高的山腰凿岩穿洞,共青团员邓可佩不幸英勇献身,《宜昌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喝令青龙上险峰》的长篇报道。如今青龙峡渠道的水,仍然还在浇灌当地上百亩农田,同时被当地老百姓饮用。

1977年,上洋公社西庄湾大队自筹资金2.7万元,开挖引水渠道3800米,建成大小堰塘22口,蓄水量达到32万立方米,使760亩水田旱涝保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