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章奏留中与不报的现象分析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章奏留中与不报的现象分析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前期和中期,章奏留中不具有普遍性。这一时期,一些有争议的或者与皇帝意见相左的章奏,皇帝会借留中方式将事情搁置或拖延。武宗一朝,荒怠政务,对应处理的章奏不加理睬,不予批复。明代章奏留中的现象,中后期愈益严重,至万历朝而达到极致。无论是题本还是奏本,绝大部分都留中不发。万历二十四年,大学士赵志皋上《乞振朝纲疏》,称此时神宗对所有章奏“乃今一概不发”,全部留中。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章奏留中与不报的现象分析

按照正常的文书处理渠道,章奏票拟后,由皇帝批红,批红后将旨意发下六科,由六科抄发给六部执行。所以旨意发抄六科,是将皇帝的处理意见传达下去的途径,也是朝廷正常处理文书的标志,是朝廷正常运转的标志。对臣下的章奏进行批答,是皇帝行使皇权的重要方式,也是谕旨类政务文书形成的必要程序。但有时皇帝会故意对一些文书搁置不办,不作批复。如此,章奏就不能下六科抄发,有关衙门也无从执行。这种文书处理形式即为留中。

明代前期和中期,章奏留中不具有普遍性。一些无关紧要的奏本,不必做出批复处理的,偶有留中。如万历朝之前,“章奏亦有不报闻者,然多是奏本”,一般“题本用印,则系衙门公事,例不留中。既不当上意,再三更改亦可”[35]。但这种情况在明代前期和中期不具有普遍性。

这一时期,一些有争议的或者与皇帝意见相左的章奏,皇帝会借留中方式将事情搁置或拖延。如洪熙元年(1425年),“议改钞法”,户科给事中夏时“力言其扰市肆,无裨国用”,但仁宗改革的决心很大,夏时的观点与仁宗不符,结果“疏留中”[36]。景泰朝,由于景泰帝是英宗被俘后才得以即位的,所以对于所有迎接英宗回朝的意见都非常反感,这些章疏大部分都被留中。成化朝,凡所上章奏不称帝意者,皆被留中。如大学士彭时,“每因灾变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37]。大学士刘定之上疏,“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疏不下”[38]

武宗即位后,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多次建言、力谏,朱厚照对他们不是“不省”,就是“不报”、“不听”,要么就干脆是“疏仍不下”,留中不发,迫使刘健、谢迁不得不请求致仕。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以刘健、谢迁为首的五十三人被诏列为奸党,刘建、谢迁还被削职为民,追夺诰命。三位顾命大臣在正德初年力挽狂澜的努力一一失败。武宗一朝,荒怠政务,对应处理的章奏不加理睬,不予批复。权奸钱宁、张锐、江彬相继用事,对章奏的处理也多加阻挠,致使很多章奏留中稽延。嘉靖帝即位后,大学士杨廷和检点前朝的章奏,发现“先帝御前留下在京在外各衙门题奏,并建言及批红等本,自正德九年正月起,至十六年三月止,共一千四百三本”,“皆两京府部科道等官忠诚所发”[39]。(www.daowen.com)

更为典型的是嘉靖朝大礼议。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帝欲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朝廷中的大部分正直之士和卿贰给谏众臣都加以抵制。礼部侍郎朱希周与礼部郎中余才、汪必东等人上疏,称:“皇上考孝宗、母昭圣已越三年,今更定之谕忽从中出,则明诏为虚文,不足取信于天下。”何孟春与尚户部尚书秦金、学士丰熙等,及翰林、寺、部台谏诸臣,各上疏,“力争本生二字不宜削”。嘉靖帝对这么多反对者的章疏大为恼火,“章十三上,俱留中”。这么多的章奏被留中不发,导致群臣激愤,二百多名大臣跪伏在左顺门外,要求明白答复他们的奏章,从而引发了明代著名的“左顺门事件”[40]

明代章奏留中的现象,中后期愈益严重,至万历朝而达到极致。明神宗10岁即位,前10年由张居正掌权,自己掌权后不久,就怠于临政,“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41]。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因天下大旱,御史邓链奏请将刚兴工的寿宫工程停下,以苏民困;五天后,兵科给事中王致祥率同官也上疏,谏止神宗举行内操。这两份文书令神宗深为不满,但他既不愿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找不出好的托辞,于是就将这两份文书留中不发。这成为万历朝章奏大量留中的开始。此后,不断有章疏被留中。但此时,对留中的章奏,神宗在拖延一段时间后,偶尔也会下科一部分,以慰下情。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谏讽,神宗大怒,召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等,欲重治罪雒于仁。申时行等曲为解救,“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42],但从此章奏留中就成为常态。无论是题本还是奏本,绝大部分都留中不发。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大学士赵志皋上《乞振朝纲疏》,称此时神宗对所有章奏“乃今一概不发”,全部留中。偶然有一次,“因尚书孙丕杨之请,一日发下二十余本”,结果造成极大的轰动,“京城欢声动地”[43],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章奏留中是多么习以为常,而对章奏发科又是多么不习惯。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后,臣僚就不断进言,“屡请发章奏矣,而皇上之留中不发者如故”[44]。无论事情多么紧急,无论朝臣的进言多么披肝沥胆,神宗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理睬,照样留中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