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六科每日接本制的管理与保护公文作用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六科每日接本制的管理与保护公文作用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批红后的章奏,称接本。这种接本程序,一直延续到崇祯初年。接本之制,表面看是一种程序,实际这一制度具有管理与保护公文,防奸杜弊的作用。到崇祯时期,由于政事多乖,号令不行,制度败驰,各部司官不再亲自到六科接本,六部堂官亲自到科画本签押之制也徒具虚名,“红本收发,一凭下役”。为此,崇祯朝又重申此制,仍要求“各部司官接本并部堂到科画本”,但朝纲败坏,此制已行之不实。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六科每日接本制的管理与保护公文作用

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批红后的章奏,称接本。据刑科给事中孙承泽在《请复接本之规疏》中记载,各科接本的基本过程是:“红本发下,各部司官轮流候接。日当晡时,内臣捧至会极门东庑,各官雁行序立,挨次接领,体统严肃”。如系夜间,则由内官捧红匣送至六科。这种接本程序,一直延续到崇祯初年。此后,由于“机务殷繁,发无定时,于是六曹不复接本,或早或暮,但凭会极门内臣发之锦衣直房,直房散与各垣吏役,遂失当年之制”。

接本之制,表面看是一种程序,实际这一制度具有管理与保护公文,防奸杜弊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接本时准确无误,明朝还制定了相应的接本制度。

一是签押凭证之制。明制,“凡红本发科,犹必令部堂一员,亲至垣中,画本尾署小押,所以防奸杜弊”[12]。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万历时期,起到了文书监察的作用。到崇祯时期,由于政事多乖,号令不行,制度败驰,各部司官不再亲自到六科接本,六部堂官亲自到科画本签押之制也徒具虚名,“红本收发,一凭下役”。为此,崇祯朝又重申此制,仍要求“各部司官接本并部堂到科画本”,但朝纲败坏,此制已行之不实。(www.daowen.com)

二是接本稽核之制。这一制度是在嘉靖初年清除和整饬武宗弊政的背景下形成的。正德朝,由于朝政废弛,言路靡通,宦官和佞臣“将一应章奏,或迁延沈匿,不与闻达,或捏改旨意,肆为欺罔,以致予夺非宜,刑赏失当,及至言官论列,又多留中不出,甚者假以朝廷震怒,动遭谴谪,箝制人口,不复敢言,是以下情不能上通,真赝无从辨诘,紊乱政本,养成祸机”,形成非常混乱的局面,造成壅蔽之祸,六科给事中对文书监察封驳的职能被剥夺殆尽,“刘瑾捏写旨意”,钱宁在家中藏匿“题奏本四十余件”,“江彬阻抑边情本一百三十六件”,“司礼监隐藏不报本又数百件”。有鉴于这种“公然隐匿,而无所稽凭,肆行矫诈,而无复忌畏”的混乱局面,嘉靖元年(1522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请严“关防之术”和“进拟之权”。具体方法有二:一是将内阁的票拟登记与六科的科抄登记比照稽核。“令内阁置立印信文簿一扇,或钤以御宝,将逐日圣旨裁决过事件,明白开载。每五日一次,类进揭帖,与六科旨意题本对同,虽陛下圣旨有所予夺,亦必经由内阁议而后行,事有可否,许令执奏,不宜复有传奉之制。”二是在每日收取章奏时,由给事中和司礼监共同收取,共同登记,互相监督,防止章奏隐匿,“令御前纪事给事中二员,朝罢赴左顺门,会同司礼监官收接一应章奏,纪其数目,送吏科附簿,以备查照”[13]。这种接本稽核之制,可保证文书交接程序明白洞达,使壅蔽、矫诈、沈匿等奸举暴露无遗,对保证皇帝文书的正常运转有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