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中后期文风的竞饰浮词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中后期文风的竞饰浮词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靖帝本人也要求文书撰写“不许烦词,第宜明白,开陈要旨,庶易省阅”,“令自今诰敕务崇简实,不许竞饰浮词,致亵制体”[132]。认为这是“制词失体”,是“轻亵王言”的行为。面对一篇篇冗长杂沓,虚浮饰伪的文书,崇祯帝深感头痛,“数月之后颇亦厌之”。

明代皇帝文书研究:中后期文风的竞饰浮词

明朝皇帝文书简洁文风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到武宗时,由于皇帝怠政,荒嬉政务,对皇帝文书的使用皆委之臣下,而“臣下遂因循自逸,不事删削”。皇帝文书撰写又出现了倒退,有些文书更冗长到“竞日不能周读一过”的程度。在皇帝文书的使用上,出现很多不遵守既定制度,利用皇帝文书谋取私利的现象。如在《杨文忠三录》中,记载了太监破坏敕书撰拟制度,不遵守敕书的内容规定和格式要求,擅自扩大敕命的职掌范围,利用皇帝文书,达到窃取权利的目的。[127]

嘉靖朝,嘉靖帝本人是一个崇尚道教,喜好青词的皇帝,青词是“越工巧”,就越“称上意”,一时间,朝野“皆谀妄不典之言”。嘉靖帝甚至要应制代言的大臣专门在西内直庐,以便随时应召,撰拟青词。哪个臣僚青词写得好,能令嘉靖帝满意,就能受到宠幸,官职迅速升迁。夏言、严嵩和徐阶等人,都因善写青词而高升,不但进入内阁,而且成为首辅大学士,荣宠冠于一时。虽然青词不属于皇帝文书,不直接应用于国家政务,但为嘉靖帝撰写青词的这些人,与为皇帝代言政务文书的是同一批人。“知上有所好,则下必有甚焉者矣,此所谓以身教者也。”[128]嘉靖帝的这种爱好和大臣们的趋奉,无疑对当时皇帝文书撰写的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将青词撰写的方式和风格,带到皇帝文书的撰拟起草中。据称,当时皇帝文书的风格是“各以葩藻见长,其辞日盛一日,以逮数年来,……骈俪详褥,殚巧穷工,几夺宋人四六之席”[129]。大学士张璁在谈到当时诰敕文书的弊端时,表现了极大的厌恶,称诰敕文书中内容虚浮,对官员本身的赞誉和对其祖父母、父母、妻子的褒奖,文字过多,动辄“张百成千”;在褒扬的内容上不实事求是,而是“藻情饰伪”,这样的文风,无异于“以万乘之尊,下誉匹夫匹妇之贱,殊非事体”[130]。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礼科都给事中辛自修也上疏,揭露当时文书撰写中之冗长、乏味、浪费的丑恶现象,称其“竞为缛艳,不惟九重清览难于遍详,而事体处分,反以文晦,甚者以伺察为能,至以鄙亵丑秽之语载之牍中”[131]。对于这种情况,一些有识之士深不以为然,左都御史胡世宁就曾建议,文书撰写应:“照弘治以前旧规,删去烦文,务从简要”。嘉靖帝本人也要求文书撰写“不许烦词,第宜明白,开陈要旨,庶易省阅”,“令自今诰敕务崇简实,不许竞饰浮词,致亵制体”[132]。但这种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隆庆、万历时期,“诰敕之文”之繁琐,“未如近年之甚也”[133]。文书撰写更加冗长累赘,眉目不清。文书中“议论太多”,而缺乏实际内容,空话连篇,漫无边际,“读其词藻,虽若烂然,究其知归,茫未有效,比其久也,或并其自言者而忘之矣”,正所谓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134]隆庆六年(1572年),大学士张居正上疏指出,在诰敕文书撰写方面,不仅在内容上虚词饰美,而且违反文书制度,将未经正常文书处理渠道,未正式形成为定稿的诰敕,私自传示给受诰敕者本人,以示私交:“近年以来,俗尚干求,词多浮靡,撰述官沿袭宿弊,往往不侯进呈,先将文稿传示于人,其中词语又过为夸侈,多至数百千言,或本无实行,虚为颂美,或事涉幽隐,极力宣扬。臣等方欲为之更定,而本官已先得稿登轴矣。夫诰敕者,朝廷所以诰谕臣下者也,臣谀其君,犹谓之佞,况以上谀下,是何理乎?”认为这是“制词失体”,是“轻亵王言”的行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张居正强调了皇帝文书撰拟对封建政治体制的影响,指出:“礼贵从先,辞尚体要。况命令之辞,乃一代典制,传之四方,垂之后世,所关非小,此系臣等职掌,不容不为厘正。”他提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希望初登皇位的神宗能够“念朝廷体统之当尊,国家典制之当守,敕下臣等,戒谕各撰述官,自今以后,凡为制诰,必须复古崇实,毋得徇情饰辞,以坏制体。及文字未经进呈,亦毋得预行传示,以市私交,如此庶王言重,国体尊,而臣等亦得以守其常职矣。”[135]万历朝,经过张居正的整饬,“政体稍肃”[136],对皇帝文书撰写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积重难返,文书动辄千言,甚至几千言,诰敕文书虚话套话连篇,内容空洞,充斥着廉价的褒赞。

崇祯帝即位后,面对一个江河日下的局面,有励精图治,重整河山的信念,“省览之勤,批答之速,近朝未有”。每日亲自省览章奏,撰写批答。但是当时的文书,“议论日多”,臣僚们不事实务;诰敕文书也是“浮议繁杂,虚饰罔功”[137]。面对一篇篇冗长杂沓,虚浮饰伪的文书,崇祯帝深感头痛,“数月之后颇亦厌之”。崇祯三年(1630年),思宗颁下命令:“禁诰文骈俪语。”[138]但此时明代政治已病入膏肓,繁文之弊也成痼疾,已无从改革。

近人许同莘对明代中后期的文风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称“其弊空疏无实,空疏而不知自返,遂流于叫嚣猖狂”,认为文书撰写的这种弊端,严重影响了公文在国家政务处理中的作用,对政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国家受士大夫之害,无过于明人者”,甚至指称其对明代的灭亡也负有责任,“而国事随之”[139]

【注释】

[1]《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

[2]《明史》卷五十六《礼志》

[3]《明史》卷一百二十七《李善长传》

[4]《明史》卷一百四十五《朱能传》

[5]《明史》卷二百一十《邹应龙传》

[6]《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七《争国本》

[7]《弇山堂别集》卷一百《中官考十一》

[8]《春明梦余录》卷九《文华殿》

[9]《明史》卷二十一《神宗本纪》

[10]《弇山堂别集》卷三十《史乘考误》

[11]《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

[12]《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八《诏令杂考四》

[13]《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五《诏令杂考一》

[14]《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

[15]《翰林记》卷二《密疏言事》

[16]《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胡潆传》

[17]《弇山堂别集》卷十四《亲撰祭文

[18]《明史》卷一百九十六《张璁传》

[19]《明史》卷一百九十六《张璁传》

[20]《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

[21]《弇山堂别集》卷十一《手札不名》

[22]《张璁集》卷二《进〈四箴〉》

[23]《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

[24]《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

[25]《明史》卷一百八十一《谢迁传》

[26]《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大礼议

[27]《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徐溥传》

[28]《明史》卷二百一十七《王家屏传》

[29]《明史》卷二百一十八《沈一贯传》

[30]《明史》卷一百九十《杨廷和传》

[31]《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翰林院

[32]《日知录》卷二十四《翰林》

[33]《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制诰》

[34]《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

[35]《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制诰》

[36]《万历野获编》卷十《词林知制诰》

[37]《殿阁词林记》卷十三《视草》

[38]《名臣经济录》卷二《胡广碑录》

[39]《殿阁词林记》卷十三《视草》

[40]《国朝列卿记》卷六《国初侍臣四辅官行实》

[41]《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42]《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

[43]《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制诰》

[44]《殿阁词林记》卷九《拟旨》

[45]《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安然传》

[46]《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47]《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48]《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二《翰林院》

[49]《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制诰》

[50]《弇山堂别集》卷四十六《翰林诸学士表》

[51]《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52]《翰林记》卷二《传旨条旨》

[53]《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54]《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制诰》

[55]《翰林记》卷二《传旨条旨》

[56]《玉堂丛语》卷六《事例》

[57]《明史》卷一百九《宰辅年表》

[58]《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一》

[59]《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一》

[60]《明史》卷一百零九《宰辅年表一》

[61]《明史》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传》

[62]《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一》

[63]《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

[64]《明史》卷一百七十六《李贤传》

[65]《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吕原传》

[66]《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岳正传》

[67]《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四(www.daowen.com)

[68]《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六《史乘考误七》

[69]《历代职官表》卷四《内阁》

[70]《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二《张孚敬传》

[71]《明史》卷一百九十六《夏言传》

[72]《明史》卷一百九十三《顾鼎臣传》

[73]《明史》卷三百零八《严嵩传》

[74]《明史》卷二百十三《张居正传》

[75]《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

[76]《历代职官表》卷四《内阁》

[77]《春明梦余录》卷二十四《内阁》

[78]《国榷》卷六十四

[79]《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三《内阁》

[80]《典故纪闻》卷十六

[81]《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二《翰林院》

[82]《翰林记》卷十一《知制诰》

[83]《万历野获编》卷八《丝纶簿》

[84]《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三《史乘考误四》

[85]《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六《史乘考误七》

[86]《历代职官表》卷四《内阁》

[87]《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88]《万历野获编》卷九《两殿两房中书》

[89]《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90]《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七《中书舍人》

[91]《万历野获编》卷九《两殿两房中书》

[92]《万历野获编》卷九《书办》

[93]《万历野获编》卷九《书办》

[94]《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95]《明史》卷一百四十七《黄淮传》

[96]《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中书舍人》

[97]《明会典》卷五《选官》

[98]《明会要》卷三十《职官》

[99]《万历野获编》卷九《两殿两房中书》

[100]《明会典》卷五《选官》

[101]《明会要》卷三十九《职官》

[102]《翰林记》卷十九《真草篆隶》

[103]《明会要》卷三十九《职官》

[104]《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105]《明史》卷一百七十一《杨善传》

[106]《献征录》卷八十一《王孟端传》

[107]《春明梦余录》卷二十八《中书科》

[108]《明会要》卷三十九《职官》

[109]《万历野获编》卷九《两殿两房中书》

[110]《典故纪闻》卷二

[111]《谷山笔麈》卷八

[112]《典故纪闻》卷三

[113]《典故纪闻》卷一

[114]《明实录》卷一四九

[115]《明太祖文集》卷十五《建言格式序》(明)姚士观等,编校

[116]《殿阁词林记》卷十三《视草》

[117]《明太祖文集》卷三《翰林承旨宋濂诏》

[118]《典故纪闻》卷六

[119]《格物通》卷二十五《慎言动》

[120]《典故纪闻》卷十七

[121]《典故纪闻》卷八

[122]《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二《翰林院》

[123]《张璁集》卷四《重制诰》

[124]《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二《翰林院》

[125]《明宪宗实录》卷三十三

[126]《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

[127]《杨文忠三录》卷一《论镇守官敕书疏》、《论镇守官敕书第二疏》、《论镇守官敕书第三疏》

[128]《历代明臣奏议》卷三《君德》

[129]《万历野获编》卷十《词林知制诰》

[130]《典故纪闻》卷十七

[131]《礼部志稿》卷六十四《章服备考》

[132]《典故纪闻》卷十七

[133]《张太岳文集》卷三十八《明制体以重王言疏》

[134]《典故纪闻》卷十八

[135]《张太岳文集》卷三十八《明制体以重王言疏》

[136]《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七《张居正传》

[137]《日知录》卷十八《贴黄》

[138]《明史》卷二百十六《许士柔传》

[139]《公牍学史》卷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