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绿地经由了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等几个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被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引入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此后,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的新特点。
5.4.3.1 发展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动因
城市为什么需要公共绿地系统,原因有两个:一、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和高度稀缺的统一体。“城市的集聚性”体现在人类文明的集聚上,如人口、人类财富、信息、交通等;“城市的稀缺性”是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紧缺,如植被、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在城市里,一些物质要素高度集聚的同时另一些物质要素却严重缺乏,各种功能的运行也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区域内完成的。二、过去人们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改造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最大乐趣,促使人类极尽自己的想象,改造这原本自然的水土和环境,使其千篇一律地“都市化”。这一理念错误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生态足迹范围扩大,对周围环境的“寄生”威胁越来越大,城市中生态因子的缺失越来越严重。这些都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5.4.3.2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绿地,它是一个整合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项资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其具体特征如下:
(1)综合整体性。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共绿地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景观生态元素最为丰富,各要素的关联度相对较高,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发挥较大的城市生态功效。
(2)有机关联性。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只是城市复杂的绿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城市其他绿地系统的子系统相互独立,但又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直接促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关联性越好,越能发挥整体的生态效能。
(3)动态稳定性。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活动着的有生命繁衍、能量流动的系统。随着四季的更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协作、有竞争。总的说来,只要没有过于强大的外力的干扰,公共绿地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总能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这是因为公共绿地具有一定规模,各种要素相对齐全,自身的稳定性比较好,一些相关要素能够产生补偿作用来弥补一些要素短期的缺乏,从而保证整个小系统的平衡。
(4)功能多样性。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具有多重功能。其下属的一些绿地在担负不同的专项功能的同时,也会兼具一些其他功能。譬如,城市公园通常除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游憩、休闲外,还可以提供较大的空间用于城市突发事故的疏散,同时还为城市的大型市政设施提供安身之所,例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地下就是一个大型的城市级变电站。又如工业区或是高压走廊下的防护绿地,虽然其主要功能不是供人们活动,而是隔绝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物质,但它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在特殊地段进行放大和强化处理,用以和城市景观廊道结合。总的说来,城市公共绿地通常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为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各种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
(5)地方特色性。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其潜质可以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对自然、文化等要素的植入,具有强化当地绿化景观的特征。
5.4.3.3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很多人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将会在城市中度过。城市环境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而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有效的要数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公共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开放性最强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人们到有生机的自然环境中游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
人们的户外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在城市开敞空间发生的频率最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所,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城市公共绿化系统的品质及分布状况,与每个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5.4.3.4 城市生态补偿的能量相关性
城市生态补偿是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起的缓冲和补偿作用。在城乡开发、工程建设、城市污染的总量控制以及生态恢复等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长久以来,城市的发展史就是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史。城市里,人口的大量集聚,对居住、商业活动、交通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原本宽松的自然格局和面貌被改变,形成了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织的人类占领区。事实上,地球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恢复功能,对于人类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假以时日能够减弱和消除,但如果超过了其恢复能力和限度,补偿效应就无法胜任了。而城市公共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是城市进行生态补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有效调节了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并吸收了部分化工污染气体。(www.daowen.com)
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相关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因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又好又快”的新要求。大量事实说明,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过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将导致城市不健康的发展,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一状况。
人们在城市空间格局上的认识也出现了同样的转变。高度集聚式的发展不再受到推崇,相对集聚、自成体系的组团式发展越来越受到欢迎。同样,城市最繁华的商贸区不再只是高楼林立的钢筋森林,而出现了片片鸟语花香如同世外桃源的景观。许多地方政府花巨资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企图通过提高公共开放地区的环境景观品质,提高地区活力,提升其周边地段的商业价值。城市风貌遗存保护的历史相关性。历史上,城市都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市场、商人以及商品的交换后产生的。最初的城市都或多或少带有乡土田园的气息,只是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经过迅速膨胀式的发展才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绿地则是对历史空间的复原。
城市绿地系统发挥的生态效应。
(1)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公共绿地是城市最理想的生态调节器。研究表明,城市中建设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可以弥补城市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失衡的缺陷。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城市在想尽办法提高城市绿地量的时候,采取“拆除旧城区,大树移进城”的做法,这是很不科学的,这些都是打着生态的名号,做着反生态的事情。比较合理的办法是,拒绝大广场、大绿地,见缝插针种植绿化,可以在保护当地历史风貌的同时,提高环境质量。
(2)减轻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
许多城市是通过工业发展起来的,相对来说这些城市受到的工业污染较大。有些城市工业相对较少,但交通带来的汽车尾气同样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固体颗粒物等等,对此的治理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但绿色植物天生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细菌的能力,它们可以成为空气污染的“治理卫士”。
(3)有效改善城市气候和热平衡
城市气候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城市市区内的温度、湿度等通常要比城市郊区、农村地区的高出好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与其郊区的气候差异在逐渐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使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在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状况方面,大型的公共绿地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和吸收率相当高。同时,通过绿色植物叶表面的蒸发作用,可以带走地面的热量,增加空气的湿度,有效缓和空气温度的变化。以东京六本木新城“立体都市”为例,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有大型公共绿化的区域,温度明显比周围地区的低。
(4)减弱和消除城市噪音
噪音污染也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种。超过80 分贝的噪音就会感觉很吵,更高分贝的就会引起人的不适,加重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冠心病等等。而绿色植物的叶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可以削弱声波的能量传递。特别是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消减机动车交通的噪音,保护道路两旁居民生活的宁静。
(5)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公共绿地的存在,可以缓解城市水系的变化。在暴雨季节对来不及排向下水道的雨水能够起到一定的吸纳作用,分散了地表径流,同时可作为地下水的补充来源,缓解了城市中大面积硬地铺设、雨水迅速流失而导致的土地“干渴”现象。特别是对于我国丘陵地区的“山城”,在山脚和土层较厚的地方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涵蓄地下水资源。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的生态利用价值有很多的优势,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花时间多加考虑,营造出合理、高效的公共绿地供市民使用。在设计时引进景观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尽量考虑原生态和模拟生态,做到功能上合理,经济上节约,能源上节省,技术上可行,使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地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从而使城市公共绿地具有造景、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平衡作用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