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使用者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化公共绿地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公共绿地绿化量和空间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提高生态效益。师法自然公共绿地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视觉效果外,还应营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鸟引虫,营造清脆的鸟鸣声、树木的沙沙声、昆虫的呢喃声。要依据公共绿地规划的中轴线和园路、曲径布设植物景观,使各个植物景群随园路的开合间隔变化,步移景异,避免同一景观给人造成疲倦感。节能环保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方针,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规划设计模式、建设模式和维护管理模式。公共绿地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六要素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各要素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它们是:单纯、变化、强调、均衡、连续、尺度。单纯产生优美。创造单纯最重要的因子是重复。
“重复”设计手法既适用于形态、质感和色彩,也适用于特殊的植物。有着相同质感的不同植物通过重复出现能够有助于产生单纯。同样的,相同色彩的植物,尽管树种不同,也能够有助于单纯。重复植物形态可使人的眼睛在欣赏风景时舒适地移动,保证一定的熟悉的视觉。变化增加了趣味性,使种植设计的基调得以控制。通过园林中形态、质感和色彩的不断变化,避免了千篇一律,给游人提供了更多的景色。精心地平衡重复与变化是很有必要的,重复太多会造成单调,变化太多会导致杂乱无章。强调的目的是在配景的衬托下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主要景观。强调依赖于变化,因为要做到强调,就必须有比周围突出的特性,并应有更长期的观赏效果。人们常在所看到的东西上寻找均衡,均衡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对称均衡通过在建筑或小品两边场地的对角配植相同的植物来完成。不对称均衡可以用两边均衡但大小不等的形式来创造,如一株乔木可以与三株灌木相平衡。均衡不仅是看得见的,而且可以凭感觉来完成。色彩可以通过增加视觉重量感来影响均衡。例如,一株色彩明快的植物可以平衡另一边几株同样大小或近似大小而视觉重量感轻的植物。
“连续”设计手法是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在园中依次地移向每个强调点,就需要连续来完成。例如在设计中保持基本的色彩而慢慢地改变植物形态,使视线随着植物的增高而抬高,质感由粗糙过渡到精细。所有形态、质感或色彩都应该慢慢地改变,以使它们连续地变化。连续可以被看作是园林的节奏,因为视线总是由一个强调点逐渐地移向另一个强调点。(www.daowen.com)
“尺度”概念是指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尺,同时确定相对的尺度。通过控制园中景物的尺度,设计者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所以大多数的园林尽量去符合人们的正常尺度。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公共绿地绿化树木的选择原则。由于树木的配置要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制约,在设计中要掌握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时序,将其组成宁静统一、色彩丰富、四季各异的园林绿化景观。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速生、慢生、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树种应有机配植。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要种植体形优美、色彩鲜艳、季节性强的植物。儿童游戏场内,绿化树种的树形要丰富,色彩要明快,尺度要适合儿童的体形,如修剪成不同形状和整齐矮小的绿篱等。总的来说,要遵循三个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及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和景观要求,力求适地适树,运用闻香、听声的作用,结合当地条件和综合功能要求,合理地进行配置。如果选材不当,就会影响园林树木的生长,降低其观赏效果。因时制宜园林空间的艺术特点,有别于其他艺术如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它的形象随着时间和季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季相”是指季节的变化可使植物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色,树龄的增长可使其改变形态和颜色。因此,在设计中既要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做到四时有景、各具特色,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制定出长远的措施和安排。
“远近”结合。树木配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一个景区的树木搭配协调,同时要与原有树木有机组合,还要与相邻空间或远处的树木和背景及其他景物相呼应,以取得园林空间艺术构图的完整性。此外,还应注意慢生树与速生树的搭配、协调,做到远近结合,高低组合。在一个园林空间或一个树丛、树群中,乔木是骨干。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先要确定乔木的树种、数量和分布位置,再由高到低,分层配植灌木和藤本地被植物及花草,这样才能形成完美的主体轮廓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