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浪等2009年以上海历年城市规划及主要绿地指标阐述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变化特征及趋势。他们认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进化是一种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单线性的过程,其进化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归纳为:从非系统形态到系统形态,从无机系统到有机系统,从单一分散到相互联系,从联系到融合,最终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
“十一五”期间,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将进一步向“核、环、廊、楔、网”的布局模式发展。以上海大都市圈大环境绿地为基底,以城市敏感区为核心保护区域,以外环、郊区环形成两大主要环城绿带,新城、新市镇周边绿化形成次要的郊区城镇环,并由外环线以外的16 条依城郊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形成的绿色廊道连通,楔形绿地连通城市内外,形成梯形分布、组团布局的绿化体系。中心城区推进“多核多廊多带”的布局结构,以黄浦江、延安路、苏州河沿岸绿化及外环、中环、水环沿线绿化组成的“一纵两横三环”为主要骨架,并设想远期发展内环绿带,以中心城内部各级公共绿地和中心城边缘若干大型片林组成均衡匀布的绿色斑块,以城郊地区向中心城区深入的若干块楔形绿地为通风走廊,再由道路、水系沿线绿化形成的绿色廊道连接,并与城郊的绿色廊道连通,形成一个以“核、环、廊、楔、网”为主体的呈卫星环绕的分层次的环网放射型模式,构建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网络系统(见变化趋势图4—13)。
图4—6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示意
图4—7 1949年上海市都市计划绿地布局结构分析
图4—8 1983年上海绿地布局结构分析
图4—9 1994—2010年上海绿地布局结构分析
图4—10 2002—2020年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结构分析
(www.daowen.com)
图4—11 基于长三角的绿化优化结构[a]
Fig.4—11 Optimized green system layout
图4—12 上海绿化林业“核、环、廊、楔、网”的布局模式[a]
Fig.4—12 Green space layout in shanghai featured by nucleus,ringporch,wedge,and net
图4—13 不同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的模型[a]
Fig.4—13 Model of multi-level urban ecological green space
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仿生性,而城市生态绿地网络如同人的经脉网络,是不均匀的,符合城市适度分散又相对集中的要求。生态绿地网络形成的这种网格状空间结构形态,可以将城乡结构融合、组织到自然的网络中去,避免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无限制的发展。综合各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最终都要朝向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生态性的生态绿地网络方向进化。上海区域背景环境和城市内部环境都具有较为复杂的一面,任何生态要素都存在着必然而又复杂的联系,交织成网。针对构建城乡一体化城市绿化系统的目标,上海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将从大地绿化,城镇绿化,庭园、阳台、屋顶、墙面绿化三层次角度,使城市绿地与都市农业有机结合,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的绿地,以优化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结论:(1)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进化是由规划主体观念的进化及其带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导思想的发展所推动的。(2)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构成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的根本动力。城市需求的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所带动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变,改变了城市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方式,是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力。(3)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进化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归纳为:从非系统形态到系统形态,从无机系统到有机系统,从单一分散到相互联系,从联系到融合,最终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
研究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演变的社会因素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趋势,对于科学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5.1.2 北京市绿地系统
毛小刚等2012年发表题为“2000—2010 北京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文章,文章借助ArcGIS、Fragstats 软件平台和景观特征指数,来定量分析2000—2010年间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揭示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
利用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的公园数据,基于ArcGIS、Fragstats 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采用整体格局、分区格局和梯度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北京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面积增长最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分布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公园的连接度由“中心高外围低”向“中心高外围也不断提高”方向发展;公园的聚集度由城市中心聚集向外围多方位多处聚集发展。(2)各类城市公园在各扇区和圈层的均衡比指数(ERI)差异较大,均衡比曲线变化幅度复杂,分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3)基于45°八方位样带的梯度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很均衡,梯度变化特征显著,大面积公园主要分布在“正北”和“西北”方向;在“西”、“东”、“西北”、“东北”方向附近的公园面积、数量较多,且数量和面积增长较快。(4)北京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引起近10年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促成了公园数量和面积等总体格局的大幅增长,也造成了公园在各分区和梯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京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是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其中,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其主要因素。
4.5.1.3 济南市绿地系统
孔繁花等2004年研究济南市的绿地生态网络构架,在GIS 技术的支撑下,在考虑不同绿地斑块间的距离与景观阻力的基础上,采用最小路径方法,定量表征与模拟了研究区的潜在生态廊道,并基于重力模型和网络连接度指数,对绿地斑块间相互作用强度与生态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风景林、滨水绿地和公园绿地是组成研究区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类型;济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许多斑块在生态网络中起着“踏脚石”的作用,但占规划绿地面积的比例不高;不同绿地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斑块之间相互作用强的绿地廊道在生态网络中的地位突出,对生物物种的丰富度、迁移与扩散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斑块之间相互作用弱的廊道景观阻力大,生境适宜性低,必须在未来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加以改善;网络结构越复杂,连接度与闭合度水平越高,对物种的迁移与扩散就越有利。因此,增加绿地斑块,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改善绿地斑块间的连接,完善城市绿地网络是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