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区绿地抗污染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尘和吸收有毒性气体两方面。早在1970年Hader 调查显示,城区绿地内部的尘埃颗粒物明显低于外部区域,且绿地下风面的尘埃颗粒明显小于绿地上风面的尘埃颗粒浓度。Bernatzky1982年研究发现公园绿地可以降低空气中80%的尘埃颗粒物,主干道两边的绿化带降尘效果可以达到70%,在冬季植被落叶之后,城区绿地的降尘效果依然可达到60%。Givoni 发现城区绿地的降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植被枝叶直接吸收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绿地之间空地的空气流通降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绿地的降尘效果与单位面积上叶片的浓密度有关,总体趋势呈现树林、灌木林、草地降尘效果逐渐减小的趋势。我国学者柴一新等使用电子显微镜发现,叶片表皮结构可以影响植被的降尘效果,具有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降尘能力强,叶片表皮具有瘤状或疣状突起的树种滞尘能力相对较差。柴一新、方颖、粟志峰、纪惠芳、刘霞、李延明等分别对哈尔滨市、南京市、新疆石河子市、保定市、青岛市、北京市城区不同植被类型的降尘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树种、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绿地的降尘效果也各不相同。不同树种降尘能力的差异基本上呈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的趋势,其中常绿阔叶林降尘能力大于落叶阔叶林,但方颖则研究认为灌木林降尘作用最大,乔木林次之,草地最差。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者采样高度的不同或者研究区域空气尘埃悬浮物大小、分布高度的不同造成的;同一树种不同地点降尘能力的差异,则主要是由于树木所在地理位置空气尘埃颗粒物含量的差异造成的;大部分绿化树种滞尘量的季节性差异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稍高,主要是受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季节变化的规律影响。研究认为,各种景观格局下,城市绿地斑块面积越大、破碎度指数越低,其吸收有毒性气体的能力越大。张清敏等研究发现1hm2 的森林每年可吸收74tSO2。管东生、罗红艳等则发现树木吸收、积累SO2 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林、灌木林、针叶林,城区乔木硫储量占城区绿地总硫储量的85%,乔木各器官硫贮量大小依次为树干材、树叶、树根、树枝、树干皮。李雷鹏总结认为植被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净化SO2:一个是通过植被表面的固体污染物吸附SO2 气体,一个是通过植物体表面吸收SO2 进入体内转化储存或者排放到体外。张德强等研究了佛山市区32 种绿化植物对空气中SO2、HF 的吸收作用,发现大部分植被对于空气中HF 的净化能力远远强于对SO2 的净化作用。在含HF 量较大的空气中生长的植物,植被本身含HF 量可大于本底值(10~30mg/kg)的数倍至数十倍。通过叶片气孔吸收是植被净化HF 的主要方式,植被将HF 吸入机体后,在细胞中将HF 与Ca 合成为CaF2 在体内积累。植物净化HF 能力还与叶片形态解剖学特性有关。研究表明,大麻黄、大叶女贞、樟叶械、细叶榕、红柳、木懂、合欢、橡树、槐树等都具有较强的净化大气Cl2 的能力。由于Cl2 进入植被体内后,会导致植物细胞液pH 值降低,破坏叶片叶绿素成分,抑制植物生长,所以,植被吸收、净化Cl2 是以破坏自我机体为代价的。
由此可见,绿地构成、植被类型、叶片的浓密度、叶片结构等是影响城区绿地降尘作用的主要因素;而影响绿地有毒气体净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类型、绿地破碎化程度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