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绿地增湿效应案例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绿地增湿效应案例分析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evgi 和Suleyman 等对Erzurum 市城区和市郊的绿地进行了为期10 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城区的相对湿度比城区绿地的相对湿度小3.2%,比郊区绿地的相对湿度小3.4%,对比表明,城区绿地的增湿效果较郊区绿地而言较差。Sevgi 和Suleyman 等研究发现,绿地的增湿效应主要是源于植被冠层的作用。Insu 等选择朝鲜城区特殊的鸟类绿地生境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绿地内部的相对空气湿度比绿地外部增加了5%,绝对湿度增加了0.2~1.5g/cm2,风向和风速对于绿地增湿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绿地增湿效应案例分析

国外学者Bernatzky 早在1985年研究发现,城区绿地可以增加5%~10%的相对空气湿度。Huang 以及Shashua-Bar 等研究了不同地表类型空气湿度的差异,发现植被地表覆盖区空气湿度明显高于非植被覆盖地区。Sevgi 和Suleyman 等对Erzurum 市城区和市郊的绿地进行了为期10 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城区的相对湿度比城区绿地的相对湿度小3.2%,比郊区绿地的相对湿度小3.4%,对比表明,城区绿地的增湿效果较郊区绿地而言较差(小0.2%)。李建龙等对南宁市林荫、林隙、林缘、近旁草地等4 种下垫面类型的增湿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湿度的分布规律呈现林荫、林隙、林缘和近旁草地依次降低的趋势,说明林荫的增湿保湿效果最好,草地最差。刘娇妹等以不同覆盖率的乔—灌—草、乔—草复合型结构型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草坪作为对照,从水平和立体空间两个角度研究了绿地结构以及绿地覆盖率对绿地增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覆盖率达到或高于60%时,复合型绿地才具有明显的增湿效果;乔—灌—草复合型绿地的增湿效应好于草坪,且其覆盖度越高,增湿空间越大,增湿效果越好。祝宁等则将乔—灌—草型绿地与灌—草型绿地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由于乔木的覆盖度较大,乔—灌—草型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大于灌—草型绿地,且两种复合型绿地对周围环境的增湿效应在水平方向上近似一个生态效应场。吴菲、郑芷青、马秀梅、王艳霞、唐罗忠、刘新等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

部分学者对绿地增湿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evgi 和Suleyman 等研究发现,绿地的增湿效应主要是源于植被冠层的作用。Insu 等选择朝鲜城区特殊的鸟类绿地生境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绿地内部的相对空气湿度比绿地外部增加了5%,绝对湿度增加了0.2~1.5g/cm2,风向和风速对于绿地增湿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学者蔺银鼎等对太原市城区林地(杨树林)、复合绿地(或灌木林)、草地等3 种植被类型的增湿效应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绿地垂直结构和绿地面积等因子对绿地边界增湿效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降温效应一样,在水平方向上,绿地增湿效应与绿地面积、绿量显著正相关,与绿地周长面积比值显著负相关;在垂直方向上,绿地增湿效应与绿量显著正相关;但是绿地的增湿效应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不显著。蔺银鼎还认为,植物的叶面蒸腾也是绿地产生增湿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面积、林分和生长量等绿地空间结构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绿地的增湿生态场特征,利用生态场理论也能更好地描述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绿地的增湿生态效应及其差异。赵深等以长沙市城区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植物、树冠郁闭度、植物覆盖率与城市绿地增湿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长势好的植物群落其增湿效应相对较好,郁闭度和绿地面积与绿地增湿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www.daowen.com)

关于城市绿地增湿效应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绿地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空气湿度的差异上,对比而言,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深,范围也较广泛,不仅研究了不同单一下垫面情况下增湿效果的差异,也对比研究了复合型绿地的增湿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地增湿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林地的增湿效应最好,灌木林次之,草地最差,复合林地比单一植被增湿效果较好;太阳辐照量、绿地面积、绿地形状、生物量以及绿地垂直结构等绿地特征参数是影响绿地增湿效应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