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规划通常基于简单的数量化标准,它要求一定人均绿地数量,如每1000 人2.4 ha(National Playing Fields Association,1992),或者在绿地附近周围500 米内2 公顷绿地(Box & Harrison,1993)。
欧洲环境署引用Barbosa 等的观点,建议居民应该在15 分钟内步行距离从住宅到达公共绿地,多数欧洲城市都能满足这个标准;类似的,英国政府机构English Nature 则建议市民可在距离家庭300 米范围内就可以找到公共绿地;以色列将不同规模的公共绿地面积比例做出规定,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20平方米,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市虽然没有提及距离和可进入性,但规定为人均公共绿地为20~40 平方米。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与居民区分布的耦合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管理机构重视城市公共绿地配置的重要性。
我国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定标准见(表4—1、4—2)与发达国家的指标相比,我们的量化指标相对较小(见表4—3),但是符合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
表4—1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地建设指标体系
续表
表4—2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绿化指标
表4—3 国外绿地指标比较表
续表(www.daowen.com)
注:A―日本公园绿地,1997.2。
B―《世界林业经济地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C―参考信息1987.3.15。
D―《中国园林》1985.9。
E―《城市规划汇刊》1979.2。
城市绿地系统的数量化指标的制定,对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数量化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或缺陷,主要表现为:
(1)简单的数量化要求忽略了绿地的系统性
城市绿地是一个系统,其各种绿地斑块、廊道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具有稳定生态功能的系统。因此,各种绿地的分布格局如板块间的距离、联系斑块的绿色廊道的宽窄以及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型“源”绿地的存在等都是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核心内容。只追求简单的数量而忽略绿地生态系统格局的做法容易造成“拼凑数量忽略系统性的问题”。
(2)城市整体规划中的城市绿地规划不协调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规划如果仅仅追求数量上符合标准,容易把商业价值大的地块都变成商业用地,而安排城市外缘的商业价值不大的地块作为城市绿化用地。这种规划的结果是主城区绿地数量少、面积小,造成空气污染和“惹到现象”严重。
(3)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的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服务的主体是城市市民。由于绿地指标只讲数量不讲分布格局,因为新建居民住宅区附近大多是商业价值高的地块,在这些区域附近往往没有大型公共绿地。这种规划的结果是居住密集区域的公共绿地缺乏,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我们的城市绿地指标应该在生态格局如绿地斑块距离、面积、绿道、绿环等指标上加以限制和约束。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集中在绿地系统分布与市民居住区域相匹配的问题上,其中包括绿地斑块数量、面积、距离、设施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