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参与式教学: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效果与质量

参与式教学: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效果与质量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教学创造的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而实现“共生发展”的过程。

参与式教学: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效果与质量

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而使每个有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个性倾向、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就是指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共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因此,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教学创造的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往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以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教育是如何培养人的呢?当然有很多的途径,而教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从传统教学的意义而言,教学的重心是教师如何教,也就是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首先要明确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然后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天,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而学习则成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否促进学生学习无疑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

长期以来,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即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这里有一种假定,即教师必须先有知识,然后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以上的逻辑,学生的知识显然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或者说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这就正如上面所说,知识是教学的出发点,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都掌握在教师手里,因而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是否真正愿意和真正能够把知识教给所有的学生。事实上,教师通常只是把知识给予教师认为学业优秀的学生,而通常不会把知识给予学业较差的学生。二是学生是否真正愿意和真正能够得到教师所给予的知识。事实上,有些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根本就不愿意从老师那里得到老师认为应该给予的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倦,抵制或抗拒。在全民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能够把知识教给所有学生?教师又如何能够让那些厌倦或者抗拒的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呢?

由此,我们假定,教师不是把知识给予学生,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完全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正如建构主义所明示的那样,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被建构和不断被改造的,而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情境下的个体学习通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习通常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为手段、以个体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际的活动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所以,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就会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那么,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可以没有教师的参与呢?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或许是可以进行学习活动的,但这种学习活动无疑是学生自我盲目的学习。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面对繁多的知识领域通常会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活动通常也会缺乏效率或成为盲目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促进下才可能按照一定的策略、步骤和方法进行,才可能真正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教学就会成为学生漫无边际的“投入”。(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学生也不只是一杯水,而是另一条流淌的河流。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即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条独立的河流不断融汇和不断“生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不断交往并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与学生正是在共同交往的过程中达成互惠学习的。首先,教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还要向学生学习。事实上,教师经常会从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进步,相关问题和具体困难,从而不断寻求新的策略、步骤和方法。其次,学生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不仅通过书本或媒体学习,而且还要向老师学习。事实上,学生经常从老师那里获得学习的方法、策略和智慧。此外,教师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彼此交流和互动。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在相互交汇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互促与“生长”。教师和学生也正是在共同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和“共生发展”的。因此,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而实现“共生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对于什么是教学,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相应的诠释。总体来讲,目前国内主要有两方面的界定:一是认为教学是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组织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二是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活动过程。过去,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的“教”,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通常体现为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今天,教学的重心越来越转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教学生学习什么,而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因而教学通常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多边信息交流,学生通常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也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和学生被动的信息接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一方面通过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励、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活动能力呈现出稳定的正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或指导学习活动进一步掌握教学规律,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真正的教学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并通过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一,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学习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明确指出,教育正在不断超越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虽然人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教育的对象,而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应该让位于学习活动。而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威式的知识传递逐渐被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以及推动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所取代。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必须围绕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学生的学习围绕学习活动而进行,没有适宜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愉悦。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其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教学越来越成为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人们通常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习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则由教师负责。发现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设置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具体而言,接受式学习把学习视为教师教学生的活动,而发现式学习则把学习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由于接受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人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发现式学习,试图通过发现式学习找到一条学生主动学习的路径。这无疑是教学领域中的巨大进步。然而,学习活动不应当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虽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标准,但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呢?谁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呢?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的学习可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亦可以激励和带动教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师生共学”可以更好地激励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让教学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