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院校教师工坊:项目式培养与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工坊:项目式培养与校企合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写教材的同时对校企合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加强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贯穿于项目课程活动中,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识。(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伴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愈显重要,直接关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职业院校教师工坊:项目式培养与校企合作

(一)职业院校创客型项目课程的开发

目前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项目课程的开发,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专业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编写教材应根据办学特点结合矿区实际情况,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并与生产现场的工程师、技术员密切配合,收集生产现场第一手资料,合理应用。编写教材的同时对校企合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注重项目课程开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1)弥补课程的主要缺陷

职业院校现行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不同学校、教师、学生等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材编写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样院校项目课程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2)解决职教课程的“滞后性”问题

教材“滞后性”问题多年来在职业院校教材中一直普遍存在,如何适应新型现代化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科技变化所带来的岗位内涵变化,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3)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办出学校特色

成功的项目课程开发必须从对自身办学特色的追求出发、立足企业、面向社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如某公司技术中心拥有熟悉、了解集团公司科技、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能组成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便于对实用教材开发的指导、审定和意见征求,使项目课程的开发能最大限度地与本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为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4)有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从课程决策角度来说真正了解、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更加真实地切合企业、社会和学生需要从而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教学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授课教师既是课程设计者,同时又是实施者,还是评价者,这样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改进课程开发内容,使中职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得以良性发展。

2.树立项目课程开发理念适应新形势下职教需求

(1)主动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改革

项目课程开发是一项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课程改革实践,如何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做好做精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课改过程中应首先进行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及教学分析,再进行观念设计原理设计和方案设计,然后进行选择与组织,并成立专门的项目课程开发小组成员以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使课程改革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实施。

(2)优化课程权利与资源配置

缺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制约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在推行职业院校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应以学校和企业为核心,同时开阔视野,在充分挖掘、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使资源得以共享。编写使用教材是职业技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办学规律的要求,职业教育离不开现场离不开实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将自然人培养成职业人职业教育职工培训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跟着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创新,适应市场需求而持续改进。

(3)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

必须统一认识、转变观念,要从实现职业教育、就业标的高度看待项目课程开发,使学校上下意识到项目课程开发的意义、价值所在,并广泛征集意见,这是职业院校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及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项目课程开发中学校要推动相关的配套改革,在项目课程开发的同时,首先要深入分析现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编写工作。另外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将项目课程开发与推行学分制、学校课程计划等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学质量考核相结合。

3.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职业性原则

(1)项目课程开发应注重适应性

项目课程开发必须适应国家政策、社会要求和学校文化的导向适应学生的个性、兴趣及需要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设计方案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

(2)项目课程开发应注重职业性

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项目课程。加强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贯穿于项目课程活动中,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识。并在项目课程开发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3)项目课程开发应注重实用性

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应以应用技术和程序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着重点,针对专业特点,建立一个层次鲜明的、重点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础实验、基本工艺训练、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跟岗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组成并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营造真实的现场工作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

(4)项目课程开发应注重合作性

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就在于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提供技术指导应是一种常态同时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撑、实践基地,就业市场等真正体现校企合作、休戚与共的合作精神。

(5)项目课程开发应注重科学性

项目课程开发首先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在开发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科学设计、合理编排内容。不能为了改编而改编。项目课程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知识技能本身内在的逻辑特性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项目课程类型。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通过项目课程开发,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学特色,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课程对新型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工匠精神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www.daowen.com)

(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

伴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愈显重要,直接关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而教师企业实践则是打造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路径。它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生产组织方式、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以及习得企业内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应有成效,是“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作为一种可能和可行的实践路径,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各方面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为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拓宽道路。

1.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及成因分析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均提及要建立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亦纷纷做出了积极回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以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利益分担机制尚不明晰,相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校企合作经验不够成熟等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诸多学者也主要是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等层面来分析教师到企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然而,笔者认为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践相关主体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衔接点,以致相互之间无法协同一致、合作共赢,而这是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稍有忽视的。具体说来,此处的这个衔接点并不单是通常所说的独立化的运行机构或第三方合作平台,还包括内在于具体运作中能将学校、教师与企业有效关联起来的有意义的实际操作项目。若通过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具体项目来实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流于硬性规定中的“进入”企业实践这一形式,笔者相信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将会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各自应有的角色,并顺利实现各自角色应该达到的实践目的,让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2.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含义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grace曾经断言,“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而项目一词在我国最早则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主要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依据规范在一定的时间、人员、预算和其他资源限定的条件下,所开展的满足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有着明确目标或目的的活动。项目本身具有确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对实践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结果的考核与评优等能够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能使企业学校和教师目标明确,任务清晰,避免其盲目被动、不知所措以致实践过程流于形式。

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就是指促使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封闭或开放式的项目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有效且有价值的实践,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具体而有意义的知识,习得专门的技能和技术,并因此而获得较为持久的进步与发展。它是对教师实践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有利于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实现企业、学校与教师等多方共赢。

3.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实践意义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能把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等统一于实践之中,实现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同时,促进企业教师和学校三者在合作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实现实践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1)对企业的意义——缓解企业在合作中存在的“成本顾虑”

企业作为以盈利最大化为其发展目标的经济体,不愿意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甚明晰教师到企业实践能为其带来何种益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将会给企业增添不少麻烦。而要摆脱企业的这种顾虑,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实现。其实,企业内技术人员多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校的专业教师则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若能通过科学可行而又有价值的项目,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整合起来,使其各展所长,实现理实相容,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上述的担忧将会迎刃而解。由于项目依据企业内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设计,因此通过项目促使教师与技师合作,能为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管理培训等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此外,通过对合作项目的有效监管与控制,企业不用过于担心之前存在的因专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上手困难等而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干扰以及为教师们安排指导师傅、工作岗位及相关培训等方面的麻烦。

(2)对教师的意义——弥补教师在合作中存在的“需要缺失”

部分教师对到企业实践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实践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由于实践目的任务、要求等不甚清晰,企业消极对待,学校监管不力等,部分教师未能明晰到企业实践与否能对自身产生何种效益。相反,认为实践过多侵占个人时间,增加自身压力,不能满足自身对继续学习,薪酬福利晋升空间等方面的需要。而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进行。但是,由于项目本身能融合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与教师们的职称评审、绩效薪酬等切身利益相挂钩,而且项目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便于教师灵活安排。所以,若通过可行有效的项目科学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将在相当程度上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同时,为自己的薪酬福利和职称晋级等奠定基础,体会到项目实践给其带来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3)对学校的意义——缓解学校在合作中存在的“监管压力”

对于学校而言,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监管压力。少数学校因不堪重负,仅以有无企业鉴定作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凭证,而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抑或因学校教师资源匮乏,拘于传统观念,不愿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虽然此种现象居于少数,但也影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性,而且,在设计项目的同时会附带设计出相应的实施和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共担。所以,学校能够通过对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来实现对参与实践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之前存在的监管压力。此外,在对教师做到有效监管的同时,还能通过对整个项目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对参与实践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在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4.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实施方案

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封闭式实践,即教师到企业,在固定时间内,依照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②开放式实践,即教师依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结合自身实际,约合企业采取适合双方的灵活实践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实践,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具体操控,三者应尽可能地保证项目选定合适,设计科学,配置合理,实施有序,评价公正,反馈有效。

(1)项目选定与设计

依据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结合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参照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既适合于教师实践锻炼又有利于企业自身进步与发展的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项目主题。

借助科学的项目主题,结合有效的过程与方法,在项目设计中融入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技术和情感等要素。

搭建项目实践小组合作平台,为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生成提供必要的激发因素,以为引导教师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习得与其所需职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经验奠定基础。

(2)项目配置与实施

第一,充分了解项目参与主体即实践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等的基本情况,本着客观、可行、科学的原则,明确项目主体参与实践的主要任务、项目要求,进度安排,项目结题所需达成的目的、效果,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的相关实践成果,实践材料和实践总结等。

第二,基于教师企业实践的预期目标,依据项目实践任务计划书,结合实践相关主体的个体特征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项目实践角色,科学组织项目协作,以期实现项目组成员合作效益最大化。

第三,以任务分配为基础,项目实践参与成员在遵循校企双方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要求下,履行自身在项目实践期间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按预期目的和要求进行并完成项目实践,以取得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3)项目评价与反馈

基于教师项目实践的整体过程,依据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应知和应会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值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功能激励化,对参与项目实践的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有效监控与评价。

针对项目实践参与教师的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各利益相关体的需求和意见,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总结和推广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改进和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实现项目实践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为促使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走向成熟创造有利条件。总而言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在过去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佳绩,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这些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形成,而是众多因素使然。因此,对于拓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路径,塑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应有贡献,应该全面、客观、科学的看待教师企业实践问题,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与精神实现教师企业实践方法与模式的多元化,求得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效益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