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落地的首要环节。市场依据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面向市场的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应放眼于培养走出社会的人才,以社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二)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指参考课程目标要求,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选定教材。

近年来国家相继印发相关文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更高更迫切更明确的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落地的首要环节。现将课程建设要素分析如下。

(一)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基本要求”,是指职业学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达到的预期效果。

1.目标设置依据

(1)政策依据

国家政策是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大背景,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按照国家的文件精神,解读国家在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方面释放出的信号。

(2)市场依据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面向市场的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应放眼于培养走出社会的人才,以社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浙江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创业技能突出的高科技混合型人才”为目标,是早前四创型人才目标的演变,是对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填充,更是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大背景下顺应市场发展需求而调整的课程目标。

(3)学生发展依据

学生发展依据有两方面依据,一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更为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的依据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统一。

2.目标设置原则

(1)市场化原则

创业实践活动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市场是课程设置的指挥棒,课程设置需与市场紧密结合,让学生直接接触市场,感受真实市场环境。在市场化原则的指导下,课程目标设置要引导学生在市场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与市场真实接轨;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体验。

(2)多样化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设置需体现课程教育目的,有的是综合素质教育,有的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内容上应安排不同学科的交叉组合,在教育层次和目的又相对有所区分。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院学生和非商学院学生课程目标不同,商学院学生以优秀创业者和成功企业管理者为培养目标,而非商学院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为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普及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目标相对倾向于后者。

3.目标设置特征

(1)职业性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主要区别在于职业院校更倾向于强调职业性,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在未来创新创业工作中获得成功。课程设置目标指向学生课程成绩,更要指向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被认可的程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行业性

与普通学科型本科教育相比,职业院校课程目标设定不能脱离于行业、企业和市场,因此课程目标设计须与行业、某个经济领域、行业或企业成长规律有关,创新创业课程应在教学目标里增加学生对当前热门行业热门创新经济领域的认知,增加对某行业创新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知识的认知。

(3)实践性

职业教育是为职场生涯打基础教育,实践动手能力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课程目标应体现实践性。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性在于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美国社区学院将实践性体现在创业活动课程方面,他们以创业计划大赛、各类创业活动、企业孵化器为主要实施途径,如斯普林菲尔德社区学院“一天的创业者”是较为知名的创业实践课之一,课程中学生会接受到来自企业专任教师的创业理念教学,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怎么去开展创业活动。

(4)变化性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所开发和实施的,所参考的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背景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充分吸收当前最新科技、经济发展成果、紧跟时代发展的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目标设置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来设定,有一定的变化和弹性。

(二)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是指参考课程目标要求,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选定教材。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1.内容选择依据

(1)教育对象

不同群体学生,需要开设的课程深度和广度也不同。职业院校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对象,他们大学录取分数决定着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习得相对弱于实践操作。因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需增加能让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锻炼、互动参与的教学内容,减少单纯的理论学习内容和降低理论学习难度。

(2)社会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意味着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生活、未来职业做准备的,应融入更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不断自主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国家要求各高校开展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契合了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近年来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讲座、沙龙活动方兴未艾也正基于此。

(3)课程内容本身性质

课程内容需要考虑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重要性依据是指是否是知识和文化中的最基础部分、是否是应用型和迁移力最大的部分。实用性是指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是否起到帮助作用。正确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须避免错误的事实、概念、原则和方法。

2.内容组织原则

(1)目的性原则(www.daowen.com)

目的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组织要在目的指引下进行,目的不同,课程内容组织顺序、内容比重也不同。以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为例,课程目的更多在于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在不同岗位或工作领域有所创新;教会创业思路,待他们有条件进行创业实践时,能顺利按照预期步骤开展创业实践。在这样的教育目的的引导下,创新思维相关的教学内容占比较大,基础创业步骤是必备知识。

(2)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需要统一和灵活性兼具。统一是指纲领性要求和指导思想的统一,灵活是能根据区域产业水平、企业文化、学院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实际来组织教学内容。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来说,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区域资源来设置内容,是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3)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学习经验之间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把各类课程领域所学到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先后获得的各类职业学习经验加以统筹和贯通,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统筹运用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创业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时,可以把创办企业从企业构思、创办企业、初创企业管理、企业诊断、企业扩张等系列关于企业成长的关联内容放在一起。

3.内容组织特征

(1)综合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多门学科知识整合、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课程,以便通过综合性的内容整合,培养创业心理认知、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技能、销售技巧等各种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而非简单叠加。

(2)活动化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也包含技巧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因尽可能考虑活动化,安排实践专题或到企业实践等内容,帮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实践锻炼中来,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发挥。

(3)多样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的特征使多样化呼之欲出。这方面以课程门类设置为主,学科课程多为采用必修、选修课程的独立设置方式,如创造力开发课程等;也可以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如越南语专业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教学可采用专题讲座、论坛、报告式的微型课程。活动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实践课程则可以结合本校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类型和项目,如校办企业或创业园、见习基地安排大学生开展创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等。

(三)课程实施分析

1.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是指教学环节。当前课程实施策略主要有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自中而上策略,是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根据课程改革发生的不同水平提出的。课程实施策略更多是强调实施主体的不同,自上而下策略更多是强调国家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强调的是职业院校教师根据他们所关心的课程为中心和起点,自中而上的课程实施是以职业院校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哪种策略并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⒉课程实施保障

学术界对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保障的概念界定主要分两种,一是按责任主体分,即由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等作为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的创业服务、高校的教育体系和个人的能力培养。另一种是按构成要素分,即资金、教务、服务、保障等,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需要政策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支持、服务保障支持。本研究认为这些外部支持系统都有利于课程建设和具体实施。

(1)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规范的教学管理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美国的社区学院,有固定的创新指导和服务中心,为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美国灵活的学制和学籍管理,为有创新创业实践意向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健全的学位制度和学科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历认证、能力提升搭建了平台。

(2)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落地的实施者和践行者,适合课程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得以建立和蓬勃发展的引领者。美国社区学院对创新创业课任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教授创业教育理论的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多为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有一定研究,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依据。教授活动课程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成功企业家,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在指导学生时可以根据经验提有建设性的建议,也可以跟学生分享创业经历、案例和心得,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创业技能。

(3)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课程的落地和效果的提升,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各界、学校高层的支持保障。美国社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如创业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服务与保障、教育与培训等,具体说来就是对学生及社区成员提供小企业创立所需要的创业计划指导、创业者培训、公司申请程序简化、公司运营技术支持、风险保障机制等可操作性的创业方面的各种支持。

(四)课程评价分析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过程是否按照既定方案来完成,达到既定目标,这是判断课程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课程改进的依据。

1.学业成绩评价

这部分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某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俗地说是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学业成绩评价的重要对象,是判断课程内容、课程有效性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国外高校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较为灵活,他们大多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的环节来进行,如创业模拟实践、创业路演等。国内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日常考勤、理论测试、实践能力考核这三个方面。

2.教师工作评价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知识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开展教学所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具备丰富的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课程。专业技能方面,应包含对课程授课内容的整合与把握、教学组织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操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在教师评价方面,可以从随堂听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能力测试、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

3.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在于课程是否符合时代背景、课程实施人员素养是否符合课程实施要求、课程实施过程对学生实际的考虑、课程实施过程是否接近既定方案等。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有教育部文件依据,这部分可以不用评价,但是具体到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做专门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评价,它包含课程实施范围选择、课程开发与管理、课程组织实施程序、课程实施过程等问题,这样的系统评价有利于为课程提供指导和管理,提高课程有效组织和开设的效果。此外,各高校创业园的入园、孵化、出园等数据,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上有关创业学生的比例等方面,都可以作为该校创新创业课程系统评价的参考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